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通用财务思维 > 第11章 财务分析:一窥究竟之门

第11章 财务分析:一窥究竟之门



一、财务语言下的故事

看一下喧闹繁华的商业世界:上下班奔涌的人群、轰鸣的车间、川流不息的货物运转、天文数字的资金流动......这是各个经济主体孜孜以求的赚钱盛景。那么,在这些景象中到底发生了哪些价值变动,现在是一种什么情况,过去一段时间赚钱了吗,现金流情况又如何?这些是人们更为关心的关键内容。

以企业为例。每一天,企业们都在为获取收入而提供一系列的产品或者服务。为了有可供销售的东西,企业还要获取各种资源来进行产品的生产加工。如果销售收入大于各类费用,那么企业就取得了利润,赚了钱或者创造了价值。除了销售产品和服务,有时候企业也会进行一些投资活动,这些投资活动也会带来收益或亏损。持续的盈利会使企业越来越兴旺,不断地实现一个又一个的利润目标;持续的亏损则会使其实力日益削减,直至停产,甚至倒闭。这就是一个企业从生到死的全部故事。

上面的文字只是描述了企业故事的主题和内容梗概,却没有讲述具体情节。财务报表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它是用财务特有语言讲述故事的方式。在财务语言讲述的故事里,企业的形象和活动就丰满和清晰起来了。

无论企业的所有制性质、行业、规模如何不同,也不论取得的经营成就有何差异,所有企业都可以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来描述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都可以把其过去和现状描述清楚,并能一窥未来。

评判一个企业的好坏,所有企业都必须回答三个问题:(1)财产状况好吗?即,企业的底子如何;(2)经营盈利吗?即,企业目前赚钱的情况如何;(3)现金流怎么样?即,企业过日子手头是否宽裕。资产负债表提供了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它告诉我们企业有多少资产,这些资产的来源是什么。利润表提供了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它告诉我们企业的盈利状况。现金流量表则告诉我们第三个问题的答案。三个问题得到解答后,企业的画像就跃然脑海了。就像段子里的“相亲三问”:学历高低、职业是什么、房子买了吗?三个问题就把对面小伙子的关键特征了解清楚了。

财务语言对故事的讲述不只适用于企业。在商业世界中,如果我们关注一个经济主体的经营故事,都可以用财务报表来进行画像。

比如,我们想要盘点自己的财务情况,如果用文字表达,可能很大一段都无法描述清楚,更是无法揭示其中各个项目之间的关联。而如果用财务报表这种方式讲述,故事的情节很快就清晰可见了。

最早的财务报表分析,主要是为银行服务的信用分析。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借贷资本在公司中的比重不断增加,银行家非常关注贷款人的偿还能力,逐步形成了以偿债能力分析为主的有关内容。

资本市场出现后,非银行债权人和股权投资人增加,公众进入资本市场。投资者要投资一家企业,自然会关心它的经营情况,财务报表分析进一步扩大到为各种投资者服务。投资者关注的信息更为广泛,逐步形成盈利能力分析、筹资结构分析和利润分配分析等新的内容,发展出比较完善的外部分析体系。

公司组织发展起来以后,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获得股东好评和债权人的信任,会注意改善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逐步形成了财务报表内部分析的内容,使财务报表分析由外部分析扩大到内部分析。内部分析的数据来源更为广泛,既可以使用公开的财务数据,还可以利用预算、成本等内部数据,以便找出管理活动中存在的不足,通过经营管理来改善财务报表。

财务报表充满数字,但它讲述的是经济活动故事,我们在分析财务报表时并不是关注数字本身,而是关注其背后的故事。在阅读财务报表时要注意跳出繁杂的数字迷宫,从企业的经营视角透视财务报表,还原故事原貌,把握经营活动的实质情况。


二、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好坏都是相对而言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一个普通村庄的首富与其他村民相比,他的财富数量可能会高出很多,理所应当算作“富人”,但如果将其与一线城市的居民相比,可能也就是一般中产阶层的水平,再算作“富人”就有些勉强了。

财务报表也是一样。尽管财务报表是企业信息的载体,但是,它所列示的各类项目的金额孤立地看并没有多大意义,比如,五粮液2017年净利润为96.74亿元,只看这个数据并不能说明五粮液盈利能力的好坏。同样,单独看一家企业某个年度财务报表所有项目的数据,也是无法得出“好”或者“坏”的结论的。当我们说这家企业“好”或者“不好”时,其实已经是做了比较后得出的结果,这种比较可能是在分析报表时用参照数据做了对比,也可能仅仅是与脑子里的经验数据做了比较。

这些被用于比较的数据,可以是评价标准,可以是参照物,也可能只是一个基数。如果比较对象是优秀水平,那么可以看作评价标准;如果是平均水平,那么可以看作是参照物;如果是某个时期的“想当年”情况,则可以看作基数。

财务报表分析的比较对象经常有这样几类:

(一)经验标准

经验标准是指依据大量长期的实践检验而形成的标准。比如,根据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企业财务管理实践,流动比率的经验标准为2:1,速动比率的经验标准为1:1,这个标准在以前的财务管理教科书中经常提到,以至于很多那个时代的学生到现在仍在用这个经验标准,这当然是错误的。

经验是滞后的,经验标准不是统一的、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生产环境和生产组织方式下,经验标准会随之变化。在物流发达的今天,很多企业存货的数量明显减少,如果仍然用几十年前的标准,必然会得出错误结论。

(二)历史标准

历史标准是自己过去某个时期的实践形成的标准,是曾经达到的标准,在没有发生大的变动的情况下,历史标准比较可靠、现实。但是,当情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历史标准就不再可靠。就像一位老人说,当年我能搬起村西头的磨盘,现在是不行咯!通过与历史标准进行比较,有助于发现差异、变动,揭示原因,把握趋势和规律。

历史标准可以是历史上最好水平的标准,可以是常规水平下的标准,也可以是多年的平均标准。常用的标准是过去一两年的标准,主要是因为与最近时间相比,环境和情况相似度更高,比较起来更有价值。

(三)行业标准

同一行业内的企业有着更多的相似性,这些相似性就是行业的特征。根据行业特征反映出来的一些标准就是行业标准。行业标准有助于判断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找出与同行的差距或领先之处,从而明确未来的努力方向。

不过,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到今天,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协作更加紧密,一个行业往往又细分出很多子行业,这些子行业处于价值链的不同位置,各具特征。即使只是一个细分行业,也可能非常大,很多细分行业都出现了“独角兽”。在用行业标准进行比较时,要确定双方是具有足够相似特征的细分行业,而不能是某个大类行业,否则这种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就像用一个村子的富人与一线城市的富人进行比较一样。况且,现在很多企业都在采用多元化的战略,外部得到的企业信息往往是包含多行业的总体数据,这类数据也已经失去了其行业共性。

(四)预算标准

预算标准是一种计划标准,是经济主体自己定的标准。比如,一个家庭年初计划实现收入50万元,其中上半年实现20万元。预算标准有助于判断实际经营情况与计划之间的差异,寻求差异原因和进行改善。采用预算标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把握经营情况,辅助日常管理。

预算标准是自己定的标准,是一种期望,通常不会被公开,或者只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上市公司的公开程度要大一些,我们在上市公司年报、领导发言、投资者互动中常常会见到一些类似信息的披露。

财务分析的对比标准是多样的。选择哪种标准取决于分析者的关注点、分析目的,也取决于数据的可获得程度。

对比分析是重要的财务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对比,可以看到差距、分出优劣、定出损益,进而做出判断和决策。上世纪90年代初一个人读了大学,人们会认为他学历高,而现在一个人读了大学,人们会认为他学历水平还可以,这是与中国人总体受教育水平比较的结果。比较结果会对人们的决策产生影响,比如,这两个年代的大学生谈恋爱时会在学历方面被赋予不同的权重。

有时候比较也是麻烦的开始。因为比较,会发现差异,进而发现不公,于是心生不满并采取行动。很多公司都实行薪酬保密制度,就是担心员工因比较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可见这些公司也深知比较分析对决策的影响之大。


三、趋势会延续

财务报表分析的另一个基本方法是趋势分析法。趋势分析是将连续数期财务报表上的有关项目按金额排列,或选用某一年为基期进行比较,计算趋势百分比,从而揭示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化发展趋势。趋势分析法隐含的假设是企业的发展变化是有惯性的,过去一段时间的变化趋势还会延续,因此我们可以据此推测未来的情况。

趋势分析法的基础是编制比较财务报表。比较财务报表是将若干期同一企业财务报表按时间顺序排列而成的报表。这样就可以一目了然的观察到各个报表项目在不同时期的状况,是稳步增长、逐渐降低,还是波动不定,从而发现其趋势规律。

现行会计准则下的财务报表本身就是比较财务报表,只不过只有本期和上期两期而已。白居易有诗云,“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一般情况下,我们需要对更长时间范围内的数据进行比较才能更好地把握规律。

比如,一个涵盖6年数据的比较资产负债表简表可以是这样的:

表11.1 比较资产负债表简表

通过这张比较资产负债表可以看到,6年来甲公司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都稳步增加,公司取得了持续发展,所有者权益逐步提升,股东价值得以实现。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我们会认为这家公司还会按照这样的态势继续发展,公司总体比较稳健,风险较小。

尽管按金额编制的比较资产负债表可以看出某个项目的变化趋势,但不能直观看出其变动的程度。为了确定各年的变动程度,还可以编制以百分比表现的财务报表。以百分比表现的比较财务报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横向分析,一类是纵向分析。

横向分析是将两期或数期财务报表的相同项目进行比较分析,除了列出不同期间的金额外,还列出增减变动金额和百分比。将甲公司2013年和2014年的数据按此法列示如下:

表11.2 横向分析比较资产负债简表

纵向分析是对同一期间财务报表中的不同项目间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通过编制共同比报表来进行。共同比报表将财务报表上的某一关键项目金额定为100%,将其余项目换算为关键项目的百分比,以显示各项目的相对地位。

比较共同比资产负债表一般以资产总额作为关键项目,这样可以观察企业各项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和流动性,以及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组成比例及资本结构情况。比较共同比利润表一般以主营业务收入作为关键项目,可以显示每一元销售收入负担的成本费用情况和带来的利润。

甲公司纵向分析比较资产负债表如下:

表11.3 纵向分析比较资产负债表简表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均与资产总额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特征,说明企业的经营状况相对稳定,商业模式、资本结构都未发生大的变化。如果没有重大变化,甲公司仍将按这个趋势发展下去。

共同百分比的分析方式在现实生活中也比较常见。比如,有时候朋友聊天时会提到,“我80%的财产都是房产,还有18%是股票,只有2%存放在了银行,口袋里的现金几乎是零。”这就是共同百分比的思路。

利润表的趋势分析与资产负债表呈现形式类似。通过连续看多个周期的报表,可以看到企业营业收入和经营管理情况的变化。例如,按照产品线、销售区域等分析销售收入来源,判断公司核心业务和潜力;通过分析成本费用的变化情况可以了解成本管理甚至是经营模式的变化。

不只企业的经营存在惯性,其他事物在一定的范围内也是这样,它们的发展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表现为特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过程。现在和未来都与过去有所关联,过去的情况不仅影响到现在,还会影响到以后。因此,可以从事物的历史和现状推演出事物的未来。中国自古有句话叫做“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话就是说从孩子小时候的情况就可以推演出长大的情况,这就是惯性思维的应用。


四、比率画像

比率在生活中极为常见。出生率、死亡率、入住率、离婚率、入学率、合格率、利率、收视率等等,这些都是比率。随便拿到一件衣服,都可以看到用比率表示的成分说明,比如,主料:80%聚酯纤维。

财务报表分析的另外一个基本方法是比率分析法,它是通过计算各种比率来确定经济活动变动程度的分析方法,比率分析法其实也是一种比较形式——分子和分母之间的比较。

用财务报表某项数据(如,存货)除以总体数值(如,总资产),可以得到构成比率,它代表局部与总体关系;用产出数据(如,利润)除以投入数据(如,资产)可以得到效率比率,它代表投入产出关系;用某项数据(如,流动资产)除以与之相关的另一项数据(如,流动负债)可以得到相关比率,它能揭示两者之间的合理性。

关于比率,平常我们会见到两个类型称呼——“什么什么率”和“什么什么比率”,在“什么什么率”的称呼中,第一个什么指的是分母,第二个什么指的是分子,如资产负债率;“什么什么比率”则相反,第一个什么指分子,第二个什么指分母,比如负债与资产的比率。我们在创造性的设置一些指标时也应该遵循这个命名规则。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在单独呈现时是一种平面结构,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则不能孤立地来看待他们,而要把三张报表结合起来用立体视角进行观察分析。常用的财务比率分为五类,这五类财务比率建立了三张报表之间的关联,从不同维度揭示分析对象的本质,展示其立体画像。

(一)获利能力

企业设立的目的是获利,获利对企业来说是第一要务。通过获利能力能够看到这家企业是不是在经营一门好生意,是否拥有长期稳定的盈利模式。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1、规模——收入与利润在行业中所占的份额,毛利率、净利率水平,以判断其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

2、利润结构——利润是怎么来的,来自于日常业务的利润多,还是来自于投资的利润多;来自于大量客户,还是来自于少数几个客户;来自于有限的经销商,还是来自于众多经销商;对渠道依赖程度如何,是否有保障。

3、趋势——收入和利润的增长情况,是否在高速增长,是否可持续。

常用的获利能力比率包括:

1、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100%;

2、资产净利率=(净利润÷总资产)×100%;

3、权益净利率=(净利润÷股东权益)×100%;

4、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

5、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100%;

6、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7、每股盈余=(税后利润-优先股股利)÷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

这些比率越大,表明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通过与参照物对比分析,可以得出相关结论。

(二)偿债能力

偿债能力体现企业还钱的能力。在企业经营中,会形成对职工、供应商、金融机构、税务部门等各类负债,这些负债能否按期偿还是个重要的问题,一旦不能按期偿还,就可能让企业陷入重大危机。

企业的债务有流动负债与长期负债之分,流动负债的流转性很强,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就会到期,需要及时偿还,是企业资金链的即时压力。长期负债是一年或一个经营周期以上的负债,虽然离偿还期限还有一段时间,但到期也会带来资金流出。

常用的偿债能力比率包括:

1、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2、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3、现金比率=(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流动负债;

4、现金流量比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流动负债;

5、资产负债率=(总负债÷总资产)×100%;

6、权益乘数=总资产÷股东权益;

7、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净利润+利息费用+所得税费用)÷利息费用;

8、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利息费用;

9、经营现金流量债务比=(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债务总额)×100%。

资产负债率和权益乘数越大,说明企业的负债水平越高,财务杠杆越大。除了这两个指标外,其他偿债能力比率越高,偿还债务的能力就越强。通过与参照物对比分析,可以得出相关结论。

(三)资产管理能力

资产管理能力是指企业利用资产经营的效率,它代表着资产创造收入的速度,即资产一年能够为企业做生意的次数,越多越好。比如,有两块相邻的韭菜地,在一年时间内,其中一块割了3茬韭菜,另一块割了2茬韭菜,第一块地的经营能力比第二块强。

经营能力考察企业运用资产的能力,通过资产周转率来体现。根据不同的资产,可以计算出不同的周转率。常用的经营能力比率包括:

1、应收账款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销售收入÷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5÷(销售收入÷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与收入比=应收账款÷销售收入;

2、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次数=销售收入÷存货;

存货周转天数=365÷(销售收入÷存货);

存货与收入比=存货÷销售收入;

注:还有一种方法是用营业成本(而不是销售收入)计算这几个比率。

3、流动资产周转率:

流动资金周转次数=销售收入÷流动资产;

流动资金周转天数=365÷(销售收入÷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与收入比=流动资产÷销售收入;

4、净营运资本周转率:

净营运资本周转次数=销售收入÷净营运资本;

净营运资本周转天数=365÷(销售收入÷净营运资本);

净营运资本与收入比=净营运资本÷销售收入;

5、非流动资产周转率:

非流动资金周转次数=销售收入÷非流动资产;

非流动资金周转天数=365÷(销售收入÷非流动资产);

非流动资产与收入比=非流动资产÷销售收入;

6、总资产周转率:

总资金周转次数=销售收入÷总资产;

总资金周转天数=365÷(销售收入÷总资产);

总资产与收入比=总资产÷销售收入;

资金周转次数越高,表示资产运营能力越强。通过与参照物对比分析,可以得出相关结论。

(四)发展能力

发展能力代表企业经营的持续性。其他指标再好的企业,如果没有持续性也是没有价值的。在马拉松比赛中,一位运动员开始就用百米赛跑的速度,虽然在前100米表现优异,但可以断定他会输了这场比赛。企业的发展能力就是考察企业在整个马拉松似的生命周期中将如何表现。

常用的发展能力指标包括:

1、所有者权益增长率=(本期所有者权益增加额÷所有者权益期初余额)×100%;

2、资产增长率=(本期资产增加额÷资产期初余额)×100%;

3、销售增长率=(本期营业收入增加额÷上期营业收入)×100%;

4、净利润增长率=(本期净利润增加额÷上期净利润)×100%;

5、营业利润增长率=(本期营业利润增加额÷上期营业利润)×100%。

发展能力指标需要对比连续多期的值,分析发展趋势,或者与其他参照物对比分析,才能得出相关结论。

(五)现金流获取能力

现金流获取能力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能力,包括结构分析和盈利质量分析。

将净利润与现金流结合起来看,如果净利润有足够的现金流入则盈利质量高,否则盈利质量低,它能对盈利能力指标做进一步的修正和检验。

常用的现金流获取能力指标包括:

1、销售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销售额;

2、每股营业现金流量=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普通股股数

3、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资产总额。

现金获取能力比率越大,说明获取现金流的能力越强。通过与参照物对比分析,可以得出相关结论。

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发展能力、现金流获取能力分别从五个不同方面刻画了企业的特征。不同分析者关注的重点虽然会有所区别,但对企业的整体能力都会加以评估,因为这五项能力往往具有一定的关联性,通过一定的内在逻辑互相产生影响。债权人会关心企业的偿债能力,但偿债能力分析仅仅是对当前偿债能力的估测,真正的债务偿还保障还是取决于企业的获利能力。债权人如果希望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那么企业发展能力、现金获取能力就不得不加以考虑。

除了上述五类比率,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还有一些市值比率,包括市盈率、市净率、市销率等,这类指标主要用于企业估值。


五、家庭五力评估

家庭作为最小的经济单位,财务分析的思路当然可以适用。但是,相较于专业追求利润的企业,家庭又有一些独有的特点。借鉴财务比率分析的五个方面,我们可以对家庭进行整体财务评估。

(一)赚钱力

钱财乃养命之源。赚钱力反映一个家庭获取钱财的能力,是一个家庭贫富的重要原因,对应企业的获利能力。家庭的钱财主要来源于工资收入、财产收入、意外所得等几个方面。

对于工资性收入,可以用家庭结余、收入结余率等来考察其赚钱力。

家庭结余=家庭收入-家庭支出;

收入结余率=(家庭收入-家庭支出)÷家庭收入×100%。

家庭收入和家庭开支会对这两指标产生影响,收入越高,开支越少,指标数值越大,代表家庭赚钱力越强。“开源节流”就是优化该指标的核心所在。

对于财产性收入,赚钱力则可以用类似于企业的资产净利率、权益净利率来表示。老赵家通过融资进行股票投资,自有资金70万元,融资30万元,获利14万元,那么资产收益率为14%,权益净利率为20%。可见,老赵家通过财务杠杆提高了自有资金的收益水平。

对于意外所得,不需要专门指标考察,越大越好。

(二)安定力

安定力分析一个家庭的经营是否稳定,财务结构是否合理,偿债风险是否突出等。安定力是一个家庭长治久安的条件之一,对应企业的偿债能力。只有家庭安定,才能一心一意搞建设,全心全意谋发展。我们看到很多财务破产的家庭,往往不是赚钱力不够,而是安定力出了问题。被拍卖的个人资产经常是豪车、豪宅,赚钱力突出的家庭才会具备这些资产。

家庭安定力包括短期安定力和长期安定力。短期安定力要求能够随时调集相应资源归还近期到期的负债,长期安定力要求在长期负债到期时也能如数偿还。

短期安定力可以用流动比率进行分析,即: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对于喜欢超前消费的年轻人来说,在做网贷、信用卡透支等短期资金拆借时应仔细评估自身的短期安定力。

长期安定力可以用负债与可动用资产比率表示,负债与可动用资产比率=负债/可动用资产×100%。

可动用资产,是指可以自由动用的资产,在数值上等于总资产减去自用资产、不可动用资产、无法变现资产等。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总资产的范畴比较企业更大,比如,家里赚取收入的“顶梁柱”也是资产。为了保证资产用于债务偿还的能力不损耗,对资产的合理使用和维护就非常必要,一些金领对此认识深刻,因此非常注意身体保养和锻炼,并为自己购买各种保险。

如果安定力出了问题,无法到期还钱,债权人找上门来,家庭将不再安定。

(三)活跃力

活跃力是家庭的资产运用效率,考察资产是否充分利用,是否存在闲置,近似于企业的资产管理能力。与企业不同的是,多数家庭资产中人力资产比重更大,而企业对人力资源不加考虑。

对于有形资产,活跃力分析类似于企业,主要从资产周转率的角度进行考察。比如,一个门面全年12个月出租与空置2个月相比,前者的资产周转率更高。一笔50万的资金在股市上高抛低吸做短线投资,一年赚取了10万元钱,另一笔60万的资金做中长线投资,一年也是赚取了10万元钱,第一笔资金的周转率更高。

家庭人力资产无法用货币量化其价值,我们可以假设每个家庭的成年劳动力价值都是一样的。对比两个三口之家,由于分母相同,哪家收入多,哪家资产周转率就高,活跃力就大。

对于某一个具体的家庭来讲,它的成员在经济活动中越活跃(或者说越努力),创造的收入就越多,活跃力就越大。比如,家庭成员都投身经济活动与都无所事事下的活跃力必然不同。家庭活跃力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及是否和谐有很大关系。

有形资产和人力资产在创造收入的特征方面是完全不同的。与有形资产相比,人力资产创造收入与主观能动性关系更大。多数家庭的收入是通过人力资产进行创造,其收入创造方式多种多样,体力劳动、脑力劳动、非法收受财物、盗窃、抢劫、出卖身体或容貌等等很多方式在现实中都有具体案例,当然,其中一些方式是法律或道德层面所不允许的。

(四)发展力

发展力考察一个家庭持续发展的能力。中国人的文化是希望家庭壮大、一年更比一年好,就像歌里唱的那样——越来越好。越来越好,就是发展力优秀的表现。

可以用下面几个指标分析家庭的发展力:

1、资产增长率=(本期资产增加额÷资产期初余额)×100%;

2、自有资产增长率=(本期自有资产增加额÷自有资产期初余额)×100%;

自有资产是指家庭总资产减去总负债的余额。

3、家庭收入增长率=(本期家庭收入增加额÷上期家庭收入)×100%;

4、家庭结余增长率=(本期家庭结余÷上期家庭结余)×100%;

需要说明的是,相对企业而言,家庭发展力指标应该通过更长的时间周期来观察,需要比较多个周期的情况。这是由于人力资产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家庭发展比企业发展具有更大的可能性和变化性。一个家庭在短期内呈现出优于其他家庭的特征,不可沾沾自喜,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家庭发展力在若干年后将在下一代身上体现,在家庭成员跨代接力的时候发展力会发生大的变化。一个不肖子孙将使家庭发展力前景暗淡,而贤良的后代则能让家庭发扬光大,使家庭发展力持久有力。打造家庭发展力虽然离不开现有成年劳动力的进一步提升,但子女的培养则是更长时间内家庭发展力的根本。

(五)生产力

生产力分析主要侧重于家庭所创造的附加值的大小,可以显示家庭经营效率和赚钱能力的优劣,并进一步体现在赚钱力上。可以用以下几个指标测算:

1、人均收入=家庭收入÷家庭人口

2、人均结余=家庭结余÷家庭人口

3、产出率=家庭收入÷家庭开支

家庭生产力反映一个家庭整体的生产能力,家庭人口特征对这个指标会产生很大影响。一个家庭有5口人,另一个家庭有2口人,如果两个家庭都是有2个成年人工作,并且收入相同,第一个家庭的生产力指标明显会低很多。如果第一个家庭中有一位成年人退出劳动力市场,那么将会使人均生产力指标下降50%。

一个家庭的财务情况可以通过以上五力分析来加以评估。同样,若想改善家庭财务状况,也需要从五力角度去思考和努力,五力之中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善都会带来家庭整体财务情况的优化。

老百姓常说的“过日子”,其实也就是在围绕家庭五力进行打造。


六、请放开财报

在锅里放进一只温度计,上面显示100度,人们会说水开了。是因为温度达到了100度,所以水开的吗?不是。温度计显示100度是水开的结果,而不是水开的原因。烧开一锅水,需要架设锅灶、准备燃料、安排人手,并在准备就绪后点着燃料,再持续加热一段时间。财务报表之于企业经营,就像温度计之于水。

经济活动都是发生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包括政策法规、地理位置、资本市场、人力市场、经理人市场、商品市场等。在既定的环境下,企业通过分析自己的比较优势、关键成功要素、市场机会等因素后确定经营战略,然后进行资源配置,当资金、物料、人力和经理人都具备之后,企业就开始运营了。在经营过程中,财务人员按照会计准则收集、记录各项经济活动,经营周期结束后,财务报表就可以编制出来了。可见,财务报表是经营活动的事后结果反映。我们阅读和分析财务报表时,只知道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至于前面的一系列内容,我们则知之甚少。

财务报表的缺陷不仅仅在于其事后特征,还在于其反映的信息维度不够全面,一锅水除了有温度这一指标特征外,还有水量、水质、成分等多种指标,对这些指标温度计无法显示。财务报表是根据会计准则的规范要求编制而来,会计准则范围之外的经营活动会被排除在外。它只从货币度量的角度来反映经营信息,如果一项资源、活动、事项无法相对合理地用货币来计量,那么它就不反映。风投公司在选择投资目标时,除了看企业的商业模式外,更多的是关注经营团队,无论商业模式还是经营团队,财务报表都不反映。连锁社区超市的门店是它服务顾客和获取收益的重要渠道,门店的价值在财报上同样无法体现。

一些财务初学者,看到财务报表就一头钻进各种数据和比率中去,然后是洋洋洒洒的数字罗列和图表展示。好比一个人因为手里拿了把锤子,看到钉子就想砸进去。财务报表对经营活动来讲,只是一面不完整甚至可能扭曲的镜子。当王后虔诚地问镜子“谁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时,镜子可能会诚恳地告诉王后“您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镜子并没有刻意撒谎,只是因为它考评的女人中没有包括白雪公主。

企业存在的目的是创造价值。为谁创造价值呢?大股东、小股东、经理人、债权人、员工、供应商、客户、政府部门都有不同的利益诉求,相关各方都希望是为自己创造价值。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对一方的价值创造可能意味着另一方的利益损害。站在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企业,人们关注的重点也有所不同。但无论哪方想从企业长期地获取利益,企业的可持续获利都是不可少的。

企业的持续获利能力受到经营环境、行业政策、市场竞争、要素市场、商业模式等多方面的影响,更与企业的战略定位、资源禀赋、经营管理、企业文化、市场地位等个体差异存在莫大关系,正是这些因素决定了企业的财务报表的结果。对企业进行分析首先要从这些角度着手,在此基础上再来看财务报表。

由于财务报表可能存在对经营事实的扭曲,识别出“扭曲”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对不靠谱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的也会是不可靠的结论。因此,在分析财务报表之前,对其可信度进行分析也是必要的。

企业分析的框架应该是:环境分析—战略分析—财报可信度分析—财报分析—前景分析,而不是简单的就报表论报表。要做好企业分析,就要先放开财报。

人们常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来批评他人的认识误区,企业分析的逻辑同样适用于对其他事物的理解。

有些只有小学学历的人在二、三十岁的时候会说,“学历不算什么,李嘉诚也只读了小学,照样成了华人首富。”这是属于只看到了一个人的报表上的“学历”这个数据,而没对其他因素做对比分析,等他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由于对自己已经不抱希望,再也说不出类似的话了。

在2015年的大牛市下,每个炒股的人在年初几个月都赚取了不少利润,入市一两个月的人也开始给身边的朋友传授炒股经验,俨然是天生的炒股高手。几个月后股市急转直下,这些新入市的朋友不仅没有盈利,还出现了不小的亏损。前几个月的盈利是投资报表反映的数据,但是,这个数据的背后原因是疯牛这一股市环境,而不是炒股能力的优秀。有句话叫做“不能把运气当能力”,换句话说就是,不能只看到报表上的漂亮指标,还要做更前端的分析。

很多领导喜欢说“我只关心结果”,并显出一副对过程毫无耐心的样子。对于一件事情,关注结果是没有错的,没有结果就意味着没有达到目标,劳而无功。但是,只关心结果的思维方式是短视的,因为没有正确过程的结果是不经济的,在财务视角下不是最优的,也不是可持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