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识负债
先看一段对话。
老张:老王,你现在有五套住房,十个门面,好有钱啊!
老王:兄弟,我的钱都是从银行借的啊!
老张:借的?但那些房产都是你的呀!
老王:嗯,房产证上是我的名字,但是确实很多钱是借的啊!
老王有五套住房,十个门面,却说钱是从银行借的;银行的借款明明是负债,怎么成了他持有的房屋资产了呢?我们假设老王从银行借款100万元,于是对银行产生了负债,同时,这笔钱进入了老王的银行账户或者老王用来购置了其他财产,结果就形成了老王的资产。从这100万元的来源来讲,是来自负债;就这100万元目前的状态来讲,则是形成了资产。其实,在这个情境中,资产与负债是一体两面,负债是资产的来源,资产是这笔负债的存在形式。
(一)负债的含义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负债具有以下特征:
1、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负债必须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它是负债的一个基本特征。现时义务是指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
现时义务可以是法定义务,也可以是推定义务。其中法定义务是指具有约束力的合同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通常在法律意义上需要强制执行。例如,企业购买一批钢材形成的应付款项,向银行筹资形成的借款,按照法律规定应缴纳的税款等,均属于企业承担的法定义务,需要依法予以偿还。推定义务是指根据企业多年来的习惯做法、公开承诺或者宣布的政策而导致企业将承担的责任,这些责任也使有关各方形成了企业将履行相应责任的合理预期。例如,小米公司对售出的手机提供一年内的售后保修服务,预期提供的保修服务就属于推定义务,应当确认为一项负债。
法定义务和推定义务都是一种现时义务,企业已经承担这项义务。假如某人觉得小米公司的保修承诺很有吸引力,计划半年后购买一款小米手机,对于小米公司来讲,由于此人尚未购买手机,小米公司现时没有承担这项保修义务,目前就不属于它的负债。
2、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也是负债的一个本质特征,只有企业在履行义务时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才符合负债的定义,如果不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出的,就不符合负债的定义。在履行现时义务清偿负债时,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用现金偿还,以实物资产形式偿还,以提供劳务形式偿还,部分转移资产、部分提供劳务形式偿还,将负债转化为资本等。
3、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负债应当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所形成。换句话说,只有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才形成负债,企业将在未来发生的承诺、签订的合同等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现在的负债。
(二)负债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现实义务确认为负债,需要符合负债的定义,还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从负债的定义可以看到,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是负债的一个本质特征。在实务中,履行义务所需流出的经济利益带有不确定性,尤其是与推定义务相关的经济利益通常需要依赖于大量的估计。因此,负债的确认应当与经济利益流出的不确定程度的判断结合起来。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与现时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就应当将其作为负债予以确认;反之,如果企业承担了现实义务,但是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出的可能性很小,就不符合负债的确认条件,不应将其作为负债予以确认。
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确认一项负债,在满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的同时,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也应当能够可靠计量。对于与法定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流出金额,通常可以根据合同或者法律规定的金额予以确定,考虑到经济利益流出的金额通常在未来期间,有时未来期间较长,有关金额的计量需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等因素的影响。对于与推定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流出金额,企业应当根据履行相关义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进行估计,并综合考虑有关货币时间价值、风险等因素的影响。
二、不可一日无债
企业负债的来源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论形态如何变化,它都是债务人承担的一种“现时义务”,偿还的责任已经产生,早晚都要偿还。不过,虽然偿还是必须的,但是偿还时间却是可以有差别的,根据偿还时间的长短来分,可以将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流动负债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清偿,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一年内(含一年)到期应予清偿,或者企业无权自主地将清偿推迟至一年以上的负债。通常包括:短期借款、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等。非流动负债是指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一)短期借款
短期借款是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等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下(含一年)的各种款项。(二)应付及预收款项
1、应付票据
应付票据是企业购买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供应等而开出、承兑的商业汇票,包括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
2、应付账款
应付账款是企业因购买材料、商品或者接受劳务供应等经营活动而应付给供应单位的款项,主要体现为企业通过赊欠的方式进行采购。
3、预收账款
预收账款是企业按照合同规定向购货单位预收的款项。预收账款的形成可能是强势企业向客户预先收取的款项,也可能是在协议签订后先收取的部分款项。
4、应付利息
应付利息是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应支付的利息,包括短期借款、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长期借款、企业债券等应支付的利息。
5、应付股利
应付股利是企业根据股东大会或者类似机构审议批准的利润分配方案,确定应分配给投资者的现金股利或利润。
6、其他应付款
其他应付款是指企业除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等经营活动以外的其他各项应付、暂收款项,如收取的押金、租入包装物的租金等。
(三)应付职工薪酬
职工薪酬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或解除劳动关系而给予的各种形式的报酬或补偿,包括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和其他长期职工薪酬。短期薪酬又包括工资、福利费、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等。
(四)应交税费
应交税费是指企业根据税法规定应交纳的各种税费,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车船税、土地使用税、教育费附加、矿产资源补偿费、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等。
(五)长期借款
长期借款,是指企业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借款。
(六)应付债券
企业根据国家规定,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经批准可以发行公司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等金融工具,债券发行后形成企业的一项负债。
(七)长期应付款
长期应付款,是指企业除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以外的其他各种长期应付款项,包括应付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租赁费、以分期付款方式购入固定资产发生的应付款项等。
虽然都是流动负债,但与短期银行借款不同,“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是一种商业信用,是对供应商现金流的无偿挤占,不需要支付利息。这种“挤占”能力要取决于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强弱。站在企业短期经济利益角度,这类无息负债当然是多多益善。但是,企业一般不会无限占用,一方面是由于对方不允许,另一方面是过多占用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营运或者信用水平。对商业信用的占用虽然不会像银行借款或应交税费那样马上需要付出成本,但却有着隐性成本存在。
不仅限于企业,负债在各类经济单位是普遍存在的,几乎没有一个经济单位不存在负债。有些负债是显而易见的,有些却是身负而不自知的。
衡量一个国家债务水平通常用债务和GDP之比。据泰媒报道,2019年1月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布了一份报告,报告对全球政府债务量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最高的10个国家进行排名。从日本开始,负债率高达238%、希腊为182%、巴巴多斯为157%、黎巴嫩为147%、意大利为132%、厄立特里亚为131%、刚果为131%、佛得角为126%、葡萄牙为126%、苏丹为122%、新加坡为111%,而泰国债务量占GDP比率的排名为全球98,负债率为41.82%。
对于各级地方而言,靠自身资产通常不能满足政府运营、城市化、工业化等需要的大量资金,举债也是获取资金的重要途径。发行地方债券、PPP模式、平台融资都是常见的融资方式。有时候,地方为了增加负债也是费尽心思。2018年3月30日,财政部发布了规范金融企业对地方和国有企业投融资行为的相关通知,明确指出金融机构参与地方违法违规和变相举债的七大常见模式,被点名的七种常见金融机构“输血”地方的模式包括投资基金、资产管理业务、政策性开发金融、统一授信、金融中介业务、PPP和融资担保等。
对于现代社会的个人来讲,负债也已经司空见惯。几十年前,“借钱过日子”常常被用于描述西方国家的个人消费方式,如果用在中国某些个人身上,这个词还带有一丝贬义色彩,说明这个人不会持家。住房商品化改革以来,中国人在按揭贷款的过程中开始对负债熟悉起来,随着一些年轻人消费观念的变化,借款消费也成了一种常见现象,应运而生的消费金融发展得态势蓬勃。
负债的本质是一种“现时义务”,除了显性的借款之债外,还有些负债表现得不那么明显。比如,人际往来之间的红包也是一种负债,有些家庭有记录收到的红包金额的习惯,其目的就是为了以后还礼送回去的时候有个金额参考。继续探究下去还会发现,不直接呈现经济形式的负债也是多种多样,比如人情之债、知遇之债、感情之债,这类负债有时候偿还起来会付出比金钱之债更为巨大的代价。人们常说“报答知遇之恩”,还有句话叫做“士为知己者死”,可见这类债务的分量之重。
债务并不可怕,在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就是债务推动运转的。因为有了债务,才有了“偿还”的义务和行为,才有了经济单位之间的互动交往。债务的形成与支付体现在商业交易、人情往来、家庭生活等方方面面,欠债与还债占据了社会活动的很大比重,人类社会不可一日无债。
三、撬起地球
古希腊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这句话的原意是说杠杆原理的,只要有合适的工具和支点,利用杠杆原理可以把地球轻松撬动。在某些条件下,负债对于投资者的收益也能起到类似杠杆的作用,财务学上称之为“财务杠杆”。
财务杠杆出现的原因是由于在很多情况下债务利息等筹资成本是固定的。由于债务融资的利息成本是不变的,随着息税前利润(即,未扣减利息和所得税之前的利润)增加,每一单位利润所负担的固定性利息费用就会相对减少,净利润的增长率将大于息前税前利润增长率。反之,当息税前利润减少时,单位利润所负担的固定利息费用就会增加,从而单位利润会减少,净利润的下降率大于息税前利润的下降率。
我们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张三、李四、王五同时做一个餐饮项目,整个项目投资需要200万元,张三全部用自己的钱投入,李四自己投入150万,另外借款50万,王五自己投入100万,借款100万,借款年利率为8%。假设三个人的公司经营得一样好,第一年息税前利润都是20万元,第二年息税前利润都增加20万,为40万,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三家公司对比情况如下表:
表7.1 不同借款构成下的餐饮项目收益对照表
(1)三家公司息税前利润都是增长1倍,张三公司没有负债,净利润也增长1倍;李四公司借款50万元,净利润增长125%;王五公司借款100万元,净利润增长167%。张三公司没有显示财务杠杆效应,李四和王五的公司均显示了财务杠杆效应,并且,资产负债率越高,财务杠杆效应越明显。
(2)对于李四和王五的公司来讲,随着息税前利润增加(从20万增加到40万),债务利息占息税前利润的比例是下降的,李四公司从20%下降到10%,王五公司从40%下降到20%。这是由于债务利息是相对固定的,息税前利润增加后,每一单位息税前利润承担的利息降低,相应地,企业无法按期偿还利息的风险也在降低。
(3)同理,如果息税前利润降低,财务杠杆的存在也会使净利润降低得更快。
我们看下财务杠杆效应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
老王和老张同时买了一套房子,房款总额为150万元。老王以按揭方式购买,首付款50万,贷款100万,年利率5%;老张则全款150万购买。两年后两人同时以200万元(扣减各项税费后)卖出,不考虑个人所得税因素,两人的息前利润都是50(200-150)万元。
老王的净利润=200-150-100×5%=45万元
老张的净利润=200-150=50万元
表面看老张的净利润比老王多出5万元,但老王的自有资金收益率为90%(45÷50×100%),而老张的自有资金收益率只有33.33%(50÷150×100%),其原因就是财务杠杆在起作用。在同样的息税前利润下,老王通过负债获取了更高的收益水平。由于借款利息费用是固定的,只要资产的收益率大于借款利率,那么投资者就可以获取负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从而提高自有资金的收益水平。在这个例子中,房价从150万元增长到200万元,资产的收益率为33.33%,而负债的利率为固定的5%,多出的收益率则被投资者老王享有,因此提高了其自有资金的收益水平。
通过财务杠杆增加投资者收益率的前提是息税前利润能够覆盖利息支出,或者说资产的收益率高于利息率,否则投资者就只有用自有资金的收益去补贴利息支出。比如,在老王和老张买房的案例中,如果房子最终以156万卖出,资产的收益率为4%((156-150)÷150×100%),低于负债的利率,老王的自有资金收益率则低于老张了。
随着负债的增加,借款利息也会相应增加。当利息的增加速度超过息税前利润增加速度时,将产生对净利润的更大冲击作用,经济单位丧失偿债能力的概率会增加。因负债经营而产生的丧失偿付能力的风险称之为财务风险。负债比例越高,财务风险越大,反之,财务风险越小。
财务杠杆的本质原因是由于利息支出的固定性特征。在企业的日常运营中,还存在其他一些固定成本支出,比如既定规模下的厂房租金、设备投入,这类固定成本的存在同样存在杠杆效应。随着收入增加,单位固定成本会降低,单位产品或服务的利润提高,利润的增长率将大于收入的增长率;相反,营业收入下降时候,利润的下降率会大于收入的下降率。这种现象称之为经营杠杆。前面我们谈到的共享经济的财务原理,实际上也是对经营杠杆的运用。财务杠杆和经营杠杆都是一种杠杆效应。杠杆效应,是指固定成本能够提高公司的期望收益,同时也增加公司风险的现象。
杠杆效应在各种经济主体中广泛存在。凡是通过借用某种资源,来创造超出该资源成本的现象都可以看作一种杠杆。荀子在《劝学》中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通过利用杠杆,可以突破自身资源限制,把仅仅依靠自有资源无法达到的事情办成。比如,老王买房,自有资金只有50万元,本来无法买到价值150万元的房子,但通过从银行借款买到了房子,出售时还获取了比只利用自有资源更高的收益率。
人们通过杠杆搬运重型物品,这是体力对工具的借力。“将重型物品搬运到目的地”这个“收益”是比较大的,而找到和使用杠杆工具的成本是相对固定的,杠杆工具创造的收益大于其成本。
企业通过雇佣员工来完成股东无法通过自身完成的经营活动,这时对员工人力杠杆的利用。若想人力杠杆发挥好的作用,只需要员工创造的收入大于其成本即可,这样股东就可以获取员工的“剩余价值”。有些企业之所以对业绩差的员工进行淘汰,就是因为他们创造的收入已经小于其成本,不光没有贡献“剩余价值”,还侵占了股东的部分资金收益。企业集团也是一种杠杆组织,母公司往往通过少许自有资金控制着庞大的集团组织。
与企业类似,各类团队、圈子也有着类似特征,每一个成员都通过借力其他人获取了更多“收入”。企业或其他组织之所以非常强调“团队意识”、“团队建设”,实际上看中的不是团队本身,而是团队产生的杠杆效应。各种协会、帮派、朋友圈、人际圈、家族、群众运动、政党、国际组织、军事联盟、政治联盟也都是在通过杠杆发挥超越自有资源的作用。
有人曾这样描述富人的致富过程:努力工作——挣取收入——向银行借钱——通过负债生钱——轻松致富。其实,不只富人致富经常用到杠杠,一个经济主体要完成大的事业,创造大的收益,都必须善用杠杆。
四、不能一直借
负债行为的本质是通过借用资源完成自有资源无法完成的任务,使自有资源获取更高的收益水平。但是,负债不能无休止的增加,钱也不能一直借下去。这其中既有借款人的原因,也有出借人的原因。
尽管通过负债可能带来更多收益,但负债的增加会增大财务风险。如果负债创造的收益低于借款利息,那么借款人就需要用自有资金去填补这部分差额,这会给借款人带来不希望的损失。对于理性的借款人来说,他会通过评估借款所用项目的可能收益大小和愿意接受的自有资金损失程度来决定借款金额,并不会一味的增加负债。
但是,有些经济主体的赌性较大,或者对一些因素的评判偏于乐观,在考虑借款多少的时候就可能出现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债权人进行控制。
借贷关系一旦成立,债权人就将资金的控制权“委托”给了债务人,双方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债权人将资金的使用权让渡给借款人(债务人)使用,按约定时间收回本金和利息,这是债权人的目标;而债务人的目标则是将借入的资金用于有一定风险的项目,赚取比利息更高的收入。两者的目标并不一致。
由于债权人和债务人目标不一致,在借款完成以后,债务人就有可能为了达成自身目标而损害债权人的利益,比如,投资于比债权人预期风险更高的项目,这样债务人就有可能获取更多的超额收益,而债务人不会得到任何额外好处。但是,如果投资项目失败,债务人就可能无法按期还本付息,债权人会共同承受损失。对于专业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来讲,贷后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主要就是担心债权人因不合理使用借款或者经营恶化无法按约定偿还借款本息。
借贷关系成立后,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关注虽然可以让债权人在某些情况下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但降低可能损失的更有效办法是在借贷关系成立之前就谨慎地筛选合格借款人,并设定一些限制条件。借款人从专业机构借款成功一般要通过三关:
第一关:实际控制人关
为了评估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出借人常常从很多方面对借款人进行全方位的考察。比如,有些出借人会对企业实际控制人或者借款个人实行一票否决,主要从实际控制人的人品、信用、能力、个人负债、兴趣爱好、价值观、婚姻家庭等方面对其进行审查。
第二关:担保关
在实际控制人审查过关后,一般情况下出借人还会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常用的担保方式包括保证、抵押和质押。
保证是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主合同的义务或者承担责任的行为。
抵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抵押财产的占有,将抵押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照担保法的规定以抵押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质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或者将其财产权利交由债权人控制,将该动产或者财产权利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照担保法的规定以该动产或者财产权利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动产或者财产权利的价款优先受偿。
实际的担保形式可能更灵活,既可以是一种担保方式,也可以是几种担保方式的组合。在同一种担保方式下,也可能采用不同的形式。
第三关:还款来源关
通常情况下,债权人将资金出借给债务人,并不希望最后通过担保条款得到偿付,而是希望债务人能够通过正常的还款来源进行还款,因此还款来源是债权人重点考察的对象。债权人一般会通过资料收集研究、实地考察、访谈询问、开会讨论等方式判断还款来源的可靠性。
三关过完后,资金出借人会根据这三方面的情况决定是否提供借款。由于不同出借人对借款人的理解及风险偏好不同,他们对是否出借及定价水平可能给出不同决定。因此,很多借款人常通过广撒网的方式来获取资金。
当这三方面的潜力使用殆尽时,借款人往往就再也借不到钱了,这就是借款人的债务融资上限。
与专业机构对借款人的考察类似,面对是否借出资金的问题时,个人等其他出借人同样也从类似的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只不过有些个人表现的相对理性成熟,有些则表现得轻率大意。另外,很多个人在出借资金时,还会受到感情因素的支配和高利率的诱惑。
如果明知对方没有偿还能力或者将来不会偿还,出借人仍然愿意借出资金,这种借款已经不是严格意义的债权,而是类似于捐赠了。对于因高息诱惑而出借资金的债权人来讲,常常连本金都无法拿回,民间高息借款的老赖、2018年大面积爆雷的P2P,不时地提醒着人们“你想着对方的利,对方在想着你的本”。另外,如果能对财务杠杆发挥作用的条件有所理解,出借人也不会借出资金,因为极少有企业的息税前利率能达到这样高的利率。当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出借人都不愿再借钱的时候,借款人也就借不到钱了。
与金钱之债类似,当其他债务的额度达到一定程度没有偿还或者“信用”恶化时,欠债之人就难以再增加负债。比如,人们之间的人情往来如果一直是来而不往,那么这个“来”就不会一直持续。
借款人若想能够获取更多负债,就要关注出借人所关心的问题,让他们对完整收回“本息”感到放心,这是增强自己借债能力的关键所在。
五、管理负债
负债的魅力在于其杠杆作用,债务人通过负债可以完成自己想做但自有资源不够的事情。尽管需要支付利息,但债务人认为自己得到了比支付的利息更高的“收益”,负债越多,收益越大。这个“收益”有时候是金钱上的收益,有时候是精神、感官、面子、脱离困境等其他方面的收益。
一些年轻人通过网贷购买新款手机、打赏网红,他们得到的是心理感受的收益;嫌自己不够漂亮的女孩儿通过借款进行整容,她们得到的是美丽容颜的收益;无钱治病的人通过借款治病,得到的是身体健康的收益;深陷经营困境的创业者通过借钱让企业得以持续,得到的是事业上的收益......债务人通过负债完成上述活动时,必然是认为其得到的收益大于借款的利息,通过别人的钱给自己带来了更多净收益。
但有些情况下,事实未必是他们当初负债时所认为的那样。有些人在借款之时其实是一种冲动负债,或者是高估了自己的收益,或者是低估了利息的代价,各种因“校园贷”、“套路贷”、“裸贷”、“高利贷”而后悔不迭的人就属于这种情况。
需要牢记的是,通过负债获取杠杆收益的前提是负债带来的收益大于其利息,否则负债带来的将是通过杠杆放大的损失。2015年在监管部门清理配资的过程中发生股灾,融资炒股的朋友损失尤其严重。
短时间内负债带来的收益小于利息时,债务人需要用自有资金或其收益对利息缺口部分进行补偿,持续下去,如果自有资金消耗完毕,债务人将陷入破产的境地。这种情况下的债务人能持续多久,取决于其自有资金的数量和负债利息的高低。
债务人负债占其资产总额的比例称之为资产负债率,比如,债务人自有资产50万元,另外借款50万元,年利率为8%,则其总资产为100万元,资产负债率为50%。如果债务人在一年内创造的息税前利润小于4万元,则需要用自有资产来填补利息支出,从而形成对自有资产的侵蚀。借款利率越高,对自有资产的侵蚀越快,这种情况如不改善,债务人走向破产的速度就越快。
因此,债务人避免财务破产的第一要点是保持合适的资产负债率,并避免长期过高利率的负债。
另外,负债和资产的期限匹配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期限匹配是指将债务的期限与资产的期限对应起来。资产期限是指资产产生现金流的期限模式,债务期限则是归还债务本息的现金流期限模式。将资产和债务的期限匹配起来,能够减少由于资产在某一时点产生的现金流不足以用来支付利息而带来的风险。有些时候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原因并不是资产不足以偿付借款,而是由于资产无法及时变现,即,资产产生现金流的时点与需要偿还负债的时点存在差异。
在上面的案例中,如果债务人的100万元资产全部是专用机器设备,若一年内创造的息税前利润小于4万元,则不足以支付借款利息,这时候尽管债务人尚有100万元资产,但由于无法立即变成现金流用于支付利息,债务人就会出现支付困难。如果债务人能够获得延期允许或者立即借到新的资金,则可以解决这一暂时问题,否则就会陷入偿债危机。
适度负债可以让我们享受财务杠杆带来的利益,但如果过度负债则会给自己带来麻烦。适度负债需要做到三点:
第一、低于资产收益的利率水平;
第二、资产负债率不能过高;
第三、资产和负债在期限上尽量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