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通用财务思维 > 第3章 收入:可能的繁华泡影

第3章 收入:可能的繁华泡影



一、认识收入

打麻将有句话,叫做“有碰才有杠”,如果把“让自己的钱快速生钱”看作“杠”,那么收入就是“碰”。有了收入才可能有利润,才会有收益率和周转率。如果没有收入,收益率和周转率都将为零,当然也无从快速地生钱。

(一)何为收入

根据2017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根据收入的定义,收入具有以下特点:

1、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营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例如,玩具厂生产玩具并销售,物业公司提供物业服务,商业银行对外贷款,建筑公司修建房屋等。

明确界定日常活动是为了将收入与利得区分,非企业日常活动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入不能确认为收入,应当计入利得。

2、收入是与所有者权益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收入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从而带来资产增加。例如,超市销售商品会收到现金,带来了现金资产的增加。不过,经济利益流入有时是所有者投入资本的增加所导致的,比如,投资者向企业投入资本100万元,这100万元会带来企业的现金资产增加,但这不是收入,而应该是所有者权益。

3、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

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不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流入不是收入。例如,企业向银行借款1000万元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但并不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因为钱是银行的,企业因此承担了还本付息的现时义务,这就不能确认为收入,应当确认为一项负债。

(二)五花八门的“收入”

按照从事的日常活动在企业的重要性,可将收入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是指企业为完成经营目标从事的经常性活动实现的收入,如超市销售商品、保险公司签发保单、软件公司开发软件等实现的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是指与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相关的活动实现的收入,例如,工厂出售闲置的原材料、对外转让专利技术等。

主营业务收入是收入的主要来源,即,企业就是靠这个赚钱的。企业在日常活动中产生的一些下脚料、价值很小的副产品,就不是它的主要赚钱来源,而是其他业务收入,但它跟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是有关系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都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都是收入。

不同行业的企业获取收入的业务来源不同,比如,超市取得销售收入、物业公司取得劳务收入、银行取得利息收入、电信公司取得信息服务收入等等,这些不同业务来源的收入都是收入。从六大会计要素来看,都可以装到“收入”这个筐里。就像去菜市场买菜,可以把买的菜一股脑儿装到菜篮子里。

主营业务收入可以不只一项,这取决于企业对经营范围的设定,比如,银行的利息收入是主营业务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同样是主营业务收入。网站的广告、游戏、直播都可以产生主营业务收入。

收入应当是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守株待兔”成语中一头在树上撞死的兔子,对于农夫来说并非通过日常活动形成,不符合收入的定义,应该看作利得。

《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利得”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这类利得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计入“营业外收入”会计科目。另一种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这类利得是企业非日常活动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流入,涉及到的会计科目为“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计入“营业外收入”的利得主要包括:

1、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处置利得。指企业出售固定资产所取得价款和报废固定资产的残料价值和变价收入等,扣除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清理费用、处置相关税费后的净收益;无形资产出售利得,指企业出售无形资产所取得价款扣除出售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出售相关税费后的净收益。

2、罚款收入。指对方违反国家有关行政管理法规,按照规定支付给本企业的罚款,不包括银行的罚息。

3、政府补助。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型资产或非货币型资产形成的利得

4、盘盈利得。指企业对于现金等资产清查盘点中盘盈的资产、报经批准后计入营业外收入的金额。

5、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与关联方交易除外)。指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换出资产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换入资产公允价值大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扣除相关费用后计入营业外收入的金额。

6、因债权人原因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它主要是指因债权人单位变更登记或撤销等而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等。

7、债务重组利得。指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超过清偿债务的现金、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所转股份的公允价值、或者重组后债务账面价值间的差额。

8、企业合并损益。合并对价小于取得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

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的利得较为复杂,主要包括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换取职工或其他方提供服务、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或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分类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等业务在特定情况下的处理。

利得与收入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为日常活动,“守株待兔”中农夫捡到兔子属于利得,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但如果这位农夫还经常打猎,在狩猎过程中可怜的兔子被追赶地晕头转向,撞树而死,那么这只兔子对农夫来讲就成了主营业务收入。


二、收入实现了吗

中国中铁(601390)2018年4月13日晚间公告,公司及16家子公司组成的联合体中标广州市轨道交通十三号线二期及同步实施工程总承包项目。项目总工期54个月,合同金额179.85亿元,约占公司中国会计准则下2017年营业收入的2.61%。企业公告发布的这类重大业务合同是不是收入呢?这就涉及到了收入的确认条件问题。

企业的收入来源渠道多种多样,不同收入来源的特征有所不同,其收入确认条件也不一样,如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出租资产等。一般而言,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收入的确认至少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是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增加或者负债的减少;三是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

上述标准比较抽象,会计准则中有更明确的规定。企业应当在履行了合同中的履约义务,即在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时确认收入。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是指能够主导该商品的使用并从中获得几乎全部的经济利益。显然,中铁公司发布的重大合同公告尚未履约,不能立即确认收入,收入尚未产生。

业务特征不同,企业的收入实现也有区别。手机套餐通常会有明示的或非明示的期限,电信公司提供服务后,一般是对客户按月或某一个固定期限收费,电信公司与客户之间的这类关系就属于“在某一时段内履行履约义务”。电信公司应当按照对应时段内的履约进度确认收入,比如,8月份应向张三收取手机费100元,那么这100元就可以确认为该月收入。水电气的供应商也都有类似特征。

更为常见的商品交易一般与电信公司提供服务的方式不同,对企业来讲,属于“在某一时点履行的履约义务”,需要在客户取得相关商品的控制权时确认收入,当有下列特征时,可以认为客户取得了商品控制权:

1、企业就该商品享有现时收款权利,即客户就该商品负有现时付款义务。

2、企业已将该商品的法定所有权转移给客户,即客户已拥有该商品的法定所有权。

3、企业已将该商品实物转移给客户,即客户已实物占有该商品。

4、企业已将该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客户,即客户已取得该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

5、客户已接受该商品。

6、其他表明客户已取得商品控制权的迹象。

我们平时见到的商品买卖行为,多数属于这类交易。商家向消费者销售手机、衣服、玩具、首饰,一般是当场钱货两清,商家可以立即确认收入。有时候商家不一定能够当场取得现款,比如,服装公司向批发商发货,约定3个月后付款,此时服装公司仍可以确认该项交易收入实现,因为已经符合了客户取得商品控制权的特征。

实际中经常出现更为复杂的交易形式,比如捆绑销售、买一赠一、折扣销售、附销售退回条款的销售、附质量保证条款的销售、代理销售、附额外购买选择权的销售、售后回购、预收款销售等。另外,客户对价款的支付也可能多种多样,可能一次性支付款项,也可能分期支付;可能支付现金,也可能支付其他资产;可能是固定价格,也可能是可变价格。这些都是在收入确认环节需要考量的因素。


三、真假收入

收入是经济主体财富积累的源泉,没有收入,就不可能有企业利润增加、个人财富增长,这个逻辑非常简单直观,任何人都能够理解。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收入经常被人有意或无意地利用。

一家创业公司在游说风险投资人进行投资时,往往会编制很漂亮的收入增长曲线,以期得到投资人的青睐。商业计划书上展示的美妙前景能否打动投资人,往往决定了引入投资的成败。投资人全力说明自己的收入预测可靠真实,意向投资人则瞪大眼睛希望能发现其中的漏洞和疑点。无论如何,在当前来看,未来的收入都是基于很多假设下的推演,至于将来的结果以何种形式呈现仍然是充满未知,最终的大概率事件是眼前PPT上的收入展示仅仅是一厢情愿。近年来中国创投圈火热地上演了无数次开始满怀希冀过后却一地鸡毛的大剧,恒大与贾跃亭的FF、董小姐与银隆的故事尤其为人们津津乐道。

一家上市企业为了“市值管理”,除了讲故事外,也经常需要在收入上大做文章。“故事”构建了情怀、远景,让人满怀憧憬地去眺望远方,但故事的真伪及演化往往首先通过收入显示端倪。券商的研报、专家的投资建议、股民的股票分析,都会将“故事”与收入进行关联对照,以期推断“故事”的可靠性和未来的可能。一些上市公司也往往会利用人们的这种思路来“管理”收入,进而影响人们的预期和股价。从已经发生的上市公司造假案例来看,其中很多都与对收入的操纵有关。如,以丰补歉地调剂不同会计期间的收入,用鱼目混珠的手法混淆收入与利得之间的分别,通过“包销”、库存转移等夸大收入,以特定交易安排虚构收入等,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监管要求的变化,收入造假也在随之发生着变化,手法不断“创新”。

有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也可能会夸大自己的收入水平。有的人是为了面子希望让人高看一眼,有的人是为了在婚姻感情中获得对方认可,有的人希望以此证明实力来吸引更多资金支持......不过,也有人纯粹是因为对未来估计得偏于乐观而高估了收入。一些年轻人在买房时按照自己当前的收入上限来考虑目标房源和未来的按揭贷款金额,并乐观地认为以后收入还会增加,实际上未来的经济环境和个人收入很可能是一种波动状态,这类自我夸大收入可能会使自己在特定情况下陷入困境。

为避免人们对收入产生误解,会计准则的制定者煞费了苦心,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对政府补助会计处理规则的调整。政府补助一直是我国资本市场的热门话题,主要是由于很多地方将上市公司视为具有独特融资功能的“聚宝盆”,能充分体现其招商引资业绩,因此常常对上市公司大加关照。在监管部门与地方、上市公司不断博弈的过程中,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规则也几经调整,其中2017年5月10日的修订最为引人关注。2017年以前对于政府补助,在会计上是最终计入“营业外收入”,2017年之后,与企业日常活动相关的政府补助,按照经济业务实质,计入“其他收益”或冲减相关成本费用;与企业日常活动无关的政府补助,计入营业外收支。与企业日常活动相关的政府补助计入“其他收益”后,就成了营业利润的一部,实际上也是一种收入,代表着企业的经营情况,而与企业日常活动无关的政府补助计入“营业外收入”,则意味着这是一种利得,与企业的实际经营没有太大关系。这样的处理方式能够让人更加清晰地看到政府补助的实质。

一个小伙子通过啃老每月得到的大笔钱财如果被美化成收入,会让姑娘们高估其赚钱的能力,同样,如果父母因为小伙子为家庭赢得了很多利益而每月拿出一大笔钱财给他,姑娘们却还认为他是在啃老,同样也会低估其赚钱的能力。这两种情况都会产生误判。

收入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做出判断和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会计准则对企业收入的确认有着相对严格的要求。但是,由于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不同行业有着不同商业模式和经营特征,会计处理不可能规定一刀切的标准,而是留给了企业一定的专业判断和自由裁量的空间,但别有用心的企业则往往利用了这个空间,故意吹出一个个五颜六色的收入泡泡,这些吹大的泡泡就像肥皂泡不能在空气中存在太久一样,破灭只是时间的问题。避免被收入泡影冲昏头脑的关键防线就是牢记一点:不能最终变成钱的收入都是假收入。


四、斜杠青年

“斜杠青年”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概念,来源于英文Slash,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书籍《双重职业》,指的是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例如,张三,律师/演员/投资人,“斜杠”便成了他们的代名词。与斜杠青年类似的说法,还有“两栖青年”。

斜杠青年的出现,有着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近现代的工业社会生产方式,将人类限制在了固定的场所和岗位,“专业”、“分工”是那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人们从小接触的教育就是要掌握“一技之长”,以便成为社会生产的“螺丝钉”。我们很难想象《摩登时代》里卓别林扮演的流水线工人能够成为斜杠青年。在后工业时代,服务业得到了极大发展,知识和创造力在生产要素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生产组织方式变得更加灵活多样,人们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度。

有了存在的客观条件后,个人才能释放需求和金钱函数驱动则成了斜杠青年们的主观条件。无论是正在加班的头顶出现“地中海”的90后,还是受到老小房车四面夹击的80后,中年危机都让人不时地内心瑟瑟发抖,于是很多的人踏上了斜杠青年之路。打开朋友圈,信息最多的就是微商这类斜杠青年;喝酒后叫一个代驾,估计也是一个斜杠青年;朋友结婚,婚庆公司的主持人,也可能是个斜杠青年。斜杠青年由过去的“走穴”的演员、医生、主持人、官员等扩展到了更为广泛的民众,斜杠青年已随处可见。

借用“斜杠”的概念,很多企业也是斜杠企业,并且在斜杠方面搞得不亦乐乎。联想给大众的印象是一个生产电脑的企业,再多就是还生产手机,实际上联想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斜杠企业。查阅联想控股2017年财报发现,全年共实现收入3163亿元,业务单元包括IT产业、金融服务、创新消费与服务、农业与食品、新材料等多个领域。很多餐饮企业除了在店内营业外,都增加了外卖业务。楼下一家中餐馆最近兼营了包子、馒头的对外销售,成为一家“斜杠餐馆”。

将斜杠青年看作一个经济主体,他的多重职业和身份相当于企业的多种经营,从多个渠道取得收入。很多人在工作之外还进行了各种投资,购买理财产品、股票、P2P、外汇、期货等,从这些渠道取得的经济利益流入可以看作利得。从财务视角来看,个人和企业是一样的,都有收入和利得。

昆仑万维(300418)以游戏起家,后来先后投资了信达天下、银客网、趣店、映客、Opera等项目。2018年半年报显示,昆仑万维实现营业收入17.68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63亿元,净利润中有44%是出售趣店的股权所得,其余利润多是由收购的游戏公司闲徕互娱贡献,其依靠自身研发推出的游戏,最近几年收入一直都不太理想。从财务报告历史数据来看,昆仑万维的投资活动已经从最初的利得变成实质上的主营业务。如果“守株待兔”中的农夫经常可以捡到撞上树桩的野兔,或许也能将这项利得当作主营业务。2015年股市处于牛市的时候,一位朋友投资的股票出现了大量浮盈,恰好那段时间工作不太顺心,于是辞职专职炒股,结果6月份上演了多次波澜壮阔的千股跌停,一下子击碎了他的想法,后来不得不又重新找了工作。

斜杠企业多元化经营有着众多看似合理的理由,但多元化也会带来很多问题,中外历史上有很多失败的案例,但也有很多目前仍然成功的案例。斜杠青年也是一样,通过多重职业、多重角色来扩大收入来源,激活闲置时间、充分发挥才智是值得点赞的一件事情。但是,这个路途也许不会一帆风顺。根据一项调研,48.5%的斜杠青年是因为主业收入不给力,需要副业增加收入,但副业收入能够持平或超过主业收入的只有21.9%。无论如何,成为斜杠青年意味着开源,意味着有了更多的可能收入,从而增加收益率,提升金钱函数。


五、跳离“中等收入陷阱”

2006年世界银行发布的《东亚经济发展报告》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该报告在描述这一现象时指出,在20世纪后期的工业化浪潮中,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跻身高收入国家。很多国家往往在经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之后便陷入经济增长的停滞期。这些国家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

中国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经济增速已经有所放缓,从之前每年10%以上的增长率调整为7%以下,一些经济社会的深层次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由于有着众多的前车之鉴,无论政府还是专家学者对“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最近几年格外关注起来。这边一位专家说中国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陷阱,那边一位专家又说中国不会进入中等收入陷阱,远处的官媒也在喊中国不会为中等收入陷阱所困。无论这些观点的对错, 这些不同的声音恰恰说明了大家对这个问题本身的重视。

从小一点的地域范围来看,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也可以适用于各个经济区域。东北地区作为共和国长子,在建国后的一段时间里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有力支持了整个中国工业的发展。但是,东三省近几年人均GDP陷入了停滞状态,区域内老龄人口比例呈现上升趋势,劳动力人口数量和比重连年下降,以重化工和资源类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多年来也未有大的转变。

对企业来讲,也可能遇到类似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一家企业可能多年来一直维持几乎不变的规模,收入、资产、利润都没有太大变化。老板也想改变现状,但就是没有起色,相反,随着厂房租金、人工、原材料成本的上涨,似乎还有“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的感觉。

“焦虑”近年来成为引起很多人共鸣的一个词语,无论是中兴程序员坠楼事件,还是《流感下的北京中年》,抑或是80后创业天才自杀,都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传播,再加上各路媒体的煽风点火,尤其是一篇篇阅读量10万+的自媒体文章,更是加大了人们的焦灼情绪,惊恐下恍惚在这些事件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一个人参加工作初期收入状况乍为改观,无疑会带来一些“经济独立”的喜悦;随后几年勤奋肯干,技术和经验逐步积累,工资也会有所增长;但后来却发现,无论如何工资再也不增长了,多年来从事的工作内容也已经熟悉甚至厌倦,看着身边一个个刚加入的年轻“新鲜血液”,惶恐之感油然而生。

无论是国家、区域经济体、企业还是个人,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后,一方面收入增长停滞甚至倒退,另一方面各类开支却不见减少甚至日益增多。几年前热播的电视剧《蜗居》中,郭海萍有个内心独白:“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六千,吃穿用度两千五,冉冉上幼儿园一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费三四百,手机电话费两百五,还有煤气水电费两百。也就是说,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四百,至少……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这些数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根本来不及细想未来十年。”

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调整、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个人事业的“斜杠青年”化,实际上都是在试图保持一种持续发展和收入增加状态,但真正能实现这个目的的却少之又少,多数情况是左冲右突却不见起色。简单的多元化或者“斜杠化”往往无法解决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一个孩子开始搭积木的时候会越搭越高,越搭越大,但当搭到一定的程度,再往上面增加积木块则可能破坏整个积木体的平衡,影响美观甚至倒塌。进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或企业,简单多元化发展必定会挤占原本配置在其他领域的资源,一方面新产业或业务可能有所增长,另一方面却会带来新的问题。斜杠青年们如果简单的增加斜杠数量,从每天工作8小时变成每天工作16小时甚至更多,每天的收入虽然从之前的200元增加到了400元,但每个人一天的时间都是24小时,恐怕增加到16小时已是上限,收入当然也无法再有提高。

一个经济单位在收入增长初期,往往是逐步减少闲置生产要素的过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粮食增收,是激活了农民们沉睡的劳动生产力;农民工进城务工带来二、三产业大发展,是将农业生产的闲置劳动力转移到了二、三产业。当农业技术没有进步、可耕种土地不再增加、农业生产人员减到最少后,粮食产量很难再有增长,二、三产业也难以再注入新的人力资源要素,在没有其他生产要素发生变革的情况下,二、三产业同样会陷入停滞。

一对年轻夫妇生育孩子后,妻子离开职场在家照看孩子,家庭经济收入则由丈夫一人赚取,当丈夫努力工作和肩扛“斜杠”到一定程度后,家庭收入就会进入瓶颈状态,很难再有突破。这时候如果夫妻双方退休在家的父母愿意放弃一些自己的娱乐休闲,接过妻子照管孩子的任务,则妻子就可以重返职场,赚取家庭的又一份收入。当妻子投入工作并把自身的才智用到一定程度后,这个家庭的收入又会达到一个新的瓶颈。这时如果夫妻双方退休在家的老人除了照看孩子,还有人重新进入工作岗位,那么这个家庭的收入就会又一次增长......当这个家庭的所有成员都有了工作任务,并将闲暇时间减少到很低的程度后,家庭收入就进入了一个再难以突破的“中等收入陷阱”。这是家庭闲置生产要素不断投入生产的情形。

闲置生产要素永远是有限的,脱离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在于对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使其产生更高的效率。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升级(如中国制造2025)、企业的IPO、婚姻的组合、个人的二次事业选择都属此类。同样是碳元素,在不同的碳原子结构组合下,可能产生炭、石墨、或者金刚石,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就在于让碳元素形成金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