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通用财务思维 > 第2章 财务语言:商业活动通行证

第2章 财务语言:商业活动通行证



一、罗伯特·清崎的谬误

说起罗伯特·清崎,可能有些朋友并不知晓这个名字,但提起《穷爸爸富爸爸》,很多人都会表示听到过。罗伯特·清崎是一名日裔美国人,以《穷爸爸富爸爸》系列财商图书闻名于世,其中有一本《富爸爸点石成金》为罗伯特·清崎与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合著,据说此系列图书全球销量超过了4000万册。《穷爸爸富爸爸》成书于1997年,当时中国的GDP尚不足8万亿人民币,在全世界排名第七,没有加入世贸组织,房地产和资本市场远没有今天火热,人们的焦虑感也没有那么强烈。《穷爸爸富爸爸》成了很多人的财商启蒙读物。

当时我正在读中学,一天,一位同学兴冲冲的告诉我有本书很好,他已经读过了,名字叫《穷爸爸富爸爸》。我问他这本书写的什么,他说,“书上告诉我们要买入资产,减少负债。资产就是将钱放入你口袋的东西,负债就是将钱从你口袋拿走的东西。房子是负债,不能买,要想赚钱就要创业,而不能找份工作上班。”读大学时有一次在图书馆里翻阅了一下这套图书中的几本,观点和叙述方式大同小异。时过多年,与同学的这段对话仍然深刻地印在我脑海里。

后来,这位同学似乎在有意无意地践行着《穷爸爸富爸爸》的理论,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上海都工作和居住过一段时间,虽然有机会买房,但一直没有买,而是让钱生钱,购买了各种理财产品、股票。后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投入了创业大军之中,坚持了一年多后以失败告终,重新加入了打工的行列。

中国近十几年来房地产市场轰轰烈烈的行情为很多人提供了财富快速增值的历史机遇,从房地产得到的财富远甚于工作薪酬和做小生意获得的收益。甚至有人喊出“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在于是否买了房子”,网上有一则段子把这个现象描绘的淋漓尽致:

北京人小张在上世纪80年代出国热的浪潮中,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卖掉了祖上传下的一套鼓楼大街四合院,凑了整整30万元去出国淘金。背井离乡的小张在国外充分发挥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学外语、送外卖、摆地摊、住贫民窟......吃了各种苦,受了各种罪。一晃30年过去了,小张已变成两鬓斑白的老张。念想着该落叶归根,老张带着辛苦攒下的100万美金(折合人民币600多万元)回到北京。“衣锦还乡”后,便想把自己当年卖掉的祖传四合院买回来,结果一问中介,挂牌价8000万元,老张刹那间崩溃......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商业环境已不可同日而语。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需求得到了极大释放,各种商品短缺,供应远远不足,下海创业、做生意大概率会成功;时至今天,社会商品和服务极大丰富,供大于求普遍存在于各行各业,供给侧改革已成为国家层面的重要战略部署,对普通百姓来讲,离职创业大概率会失败。“创业致贫”已成为一种常见现象。

罗伯特·清崎刚开始提出房子是负债的时候,在美国也掀起轩然大波,受到很多专家和民众抨击。在2008年的次贷危机中,很多房产大幅降价,但房主还要为之支付物业费、房产税、保险等,房子似乎真的成了负债。随后几年,房价又经历了大幅回升,房子好像又不是负债了。那么,房产到底是资产还是负债?

实际上,房子是资产还是负债并没有断然的答案,在不同的情况下房产会显示出不同的属性特征。罗伯特·清崎多次提到房子是负债,这是基于房子会把钱从你的口袋里拿走,用于支付按揭款、税费、物业费等,在房价没有上涨并不断折旧的情况下,这个观点是对的。

人们对罗伯特·清崎的观点产生争议的更大原因在于他对资产和负债的定义以及在文中对房产的举例。“资产就是将钱放入你口袋的东西,负债是将钱从你口袋拿走的东西”,从这个概念来讲,按揭购买一套房产,确实会不断地从你的口袋中把钱拿走。但是,如果过去十年,你真的把房子当作负债而避之唯恐不及,则会丧失一波财富机会。

相信罗伯特·清崎不可能把较长时间内保持升值的房产当作负债看待。从他本人的财富来源看,房产投资也是一个重要渠道。罗伯特·清崎试图用简单通俗的方式对资产进行定义和说明,以方便人们理解,但语言本身存在局限性,同时接收方又没有能够理解其含义。人们认为他关于房子的观点谬误,其实是书中传递的信息出现了问题——并非观点错误,而是语言谬误。


二、财务是门商业语言

语言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和思维工具。语言可以表达思想,沟通交流,它的形式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演讲家的精彩陈词、歌唱家的美妙歌声、师长的谆谆教诲、情侣的甜言蜜语、朋友的饭后闲谈,都是语言在发挥作用。语言能够成为人们沟通交流的媒介,有个重要前提就是大家对语言有着共同的理解,使用同样的词汇代表同样的含义。我们牙牙学语时,妈妈指着跑过来的一直小狗说,“小狗!”然后我们就知道了这只动物是“小狗”,我们对“小狗”这种动物就有了共同的认知。当人们再说到“小狗”时,我们就不会把猫之类的其他动物当作小狗。但是这只是汉语中“小狗”的意思,当“小狗”这个词出现在其他语言中时,就可能成了另外的意思,在不同语言体系里同一个词的含义可能是不同的。

据统计世界上现存有5000多种语言,另外还有很多语言文字已经消失了,比如哥特人和玛雅人的语言文字。这5000多种语言之间如果没有翻译,是很难沟通的。

财务是商业活动的语言,只要我们都遵循同样的规则,就能通过财务语言读懂不同企业、行业、地区的商业活动情况。就像一个中国人,只要懂得英语,到了任何一个英语系国家都可以用英语进行交流,而不需要相同的国籍、信仰、生活经历。同样,一位中国的会计师通过看财务报告也可以理解美国公司的经营情况,我们的财务语言是非常相近的。

2016年是中国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财政部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这标志着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进一步与国际趋同,意味着中国企业可以使用更为通用的商业语言与全球企业对话。

财务语言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晦涩难懂,但如果有人在此基础上又创造一些词汇,在信息接收方看来更是无法达意了。最近我在审计师的调整底稿里面看到一个“品叠调整”, 20来年的财务生涯,竟然是第一次看到这个词,咨询几位师友,他们表示也没听说过,在茫茫网络上搜索竟然同样没有一个合理解释。遂咨询审计师是否写错,他竟然煞有介事地给出了解释,我怀疑审计师们为了职业安全而故意设计了这样一个词汇。

财务作为通用的“商业语言”,与其他语言一样,对所描述的现象和要表达的意思有一个“编译”的过程。为了描述商业活动,财务人员需要把企业众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杂乱的原始数据归纳管理,加工成财务信息,用财务语言重新表达。财务语言所描述的内容,就是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业活动。财务描述商业活动时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这些载体就是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告等。而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告进行加工、整理的规则和工具可称为会计方法,就像一门语言的语法。

财务语言体系下的经营活动“编译”完成后,除了在特定场合监管机构有相关规范要求外,财务人员还需要巧妙地把这些信息传递出去,而不能全用专业术语,这样才能起到语言的沟通作用,不然对方就无法准确领会所要表达的意思,就像罗伯特·清崎所说的资产和读者理解的资产存在差异一样。财务部的很多数据和报表经常让人觉得望而却步往往就是因为大家觉得专业术语太多,无法读懂。平时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财务人员报告中的各个专业术语其他人员似懂非懂,其他人员阐述自己的业绩时,所使用的“利润”、“费用”之类的概念又常常让财务人员听了摇头。

明代赵南星《笑赞》中有则笑话:“一秀才买柴,曰:‘荷薪者过来。’卖柴者因‘过来’二字明白,担到面前。问曰:‘其价几何?’因‘价’字明白,说了价钱。秀才曰:‘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卖柴者不知说甚,荷担去了。”财务语言中的专业术语就像秀才口中的“烟多而焰少,请损之”,让没有经过专业学习的人无法理解,最后也就无法实现交流和交易的目的。

在日常沟通交流中让财务语言通俗化、可理解化,是财务人员的天然责任。业务人员无法理解财务语言不能怪业务人员,就像财务人员不懂产品研发不能怪财务人员一样。华为公司曾发起过财务四化建设,其中就有“财务理论大众化、财务语言通俗化”。财务人应该检讨自己是否把会计语言说得足够清楚,写得足够明白,这是会计人员传递自己专业价值的重要手段。只有这样,财务工作才更容易得到认可。

当然,非财务人员也应掌握基本的财务语言,这样即使财务人员不能用通俗的方式表达,自己也可以看个大致明白。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曾经说过:“所有从事经济管理的人都应学好会计。”在现代社会中,很难想象一个不懂会计的人如何去管理经济、经营企业,甚至管理自己的家庭。有关资料表明,经济管理所需信息的80%来自会计。

财务语言还是商业活动的思维工具,掌握了这种思维工具,我们就可以更清晰地界定一项经济活动在财务意义上带来的影响,从而做出恰当的决策和行动,比如,当我们对“资产”的理解与罗伯特·清崎同频时,就不会再纠结于房子是资产还是负债之类的问题。

当不同国家、行业、企业、专业的人都能把财务资料基本理解后,财务语言就使得商业世界实现了更彻底的“车同轨,书同文”。掌握了财务语言,也就等于拿了一张商业世界的通行证。


三、一元钱的旅行

小学有篇课文叫《我的旅行》,课文用拟人的写法,讲述了一个豆瓣从豆芽筐子到一口锅里,又到盘子里被一个小孩夹起送到嘴里,经过食道、胃、小肠、大肠仍完好无缺,然后被小孩排出身体的历程。小豆瓣最后庆幸的说道,“就这样,我在那个小孩的身体里白白旅行了一趟”。

经济活动中的金钱只有流动才能产生价值,流动和交换使金钱变得更多,更丰盈。而金钱停止流动,就可能出现“一栋房变成一张床”的悲剧。财务中的会计工作就是记录金钱的这个“旅行”过程。

小明是个二年级的学生。某个周六,为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小明决定去尝试一下勤工俭学,于是拿出自己储蓄的0.5元钱,并向妈妈借了0.5元,以每张2角的价格采购了5张《中国日报》。小明拿着这5张报纸到地铁口处,吆喝着:“哥哥姐姐、叔叔阿姨买份报纸吧!”可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家都埋头看手机,不再看报纸。一天下来,小明只卖出了3张报纸,每张价格1元。第二天,小明又把剩余的2张报纸卖了出去,获得了2元钱。

回顾下这个过程:1元钱先被小明从家里拿出,然后在报纸批发点变成了5张报纸。第一天结束后,变成了3元钱和2张报纸。第二天,2张报纸卖出后变成2元钱,加上第一天的3元钱,小明投入的1元钱最终变成了5元钱。这个过程就是1元钱的价值旅行。

有一天,一名老太太来到银行柜台前,要求取出存折上的2000元钱,取出后,老太太把钱数了数,看了又看,然后交还给银行柜员要求存回去。柜员不解地问:“为什么刚取出又存回去呢?”老太太说,“这是别人还我的钱,我取出来看下有没有假的!”财务人员记录和关注的是价值的变化,而不是实物的流通,与这名老太太不同。

回到小明勤工俭学卖报纸的事情,如果我们把小明看作一个经济主体(财务专业术语叫会计主体),会计上是如何记录的呢?

1、小明将1元钱投入到卖报纸的经营活动中,其中0.5元是自己的,属于“所有者权益”;另外0.5元是向妈妈借的,属于“负债”。在采购报纸之前,小明手里有1元钱,是他的现金“资产”。“资产”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和是相等的。

表2.1 期初资产负债表 单位:元

2、小明用1元钱采购到5张报纸后,1元钱不复存在,变成了5张报纸的存货“资产”,每张报纸采购价格是0.2元,资产总额是1元钱。“所有者权益”和“负债”没有变化,还分别是0.5元钱,小明的“资产”仍然等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和。

表2.2 采购报纸后的资产负债表 单位:元

3、周六小明卖出3张报纸,获得3元钱“收入”,3张报纸的采购“费用”是0.6元,“收入”减去“费用”为小明取得的“利润”,共2.4元。利润属于小明所有,因此“所有者权益”增加2.4元,共2.9元。小明对妈妈的“负债”仍然是0.5元,“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相加为3.4元。同时,小明手里有3元现金和2张报纸,每张报纸的进价是0.2元,他持有3元现金和0.4元存货,“资产”共3.4元。此时,小明的“资产”还是等于“负债”加“所有者权益”。

表2.3 周六的资产负债表 单位:元

表2.4 周六的利润表 单位:元

4、周日小明卖出剩下的2张报纸,取得“收入”2元,采购报纸的“费用”是0.4元,“收入”减去“费用”是小明当日取得的“利润”,计1.6元。该利润属于小明所有,“所有者权益”又增加1.6元,共4.5元。对妈妈的“负债”不变,仍然是0.5元。小明手中已经没有报纸,只有5元现金“资产”。资产总计保持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和相等。小明周末两天共取得“收入”5元,花费采购“费用”为1元,取得利润4元。

表2.5 周日的资产负债表 单位:元

表2.6 周日的利润表 单位:元

表2.7 周末两天的利润表 单位:元

小明最初投入的1元钱经过两天的价值旅行后变为5元钱,而不像小豆瓣那样“白白旅行了一趟”。金钱在经营运转中能够得到增加,这就是经济活动的魅力所在。

前面我们用财务语言记录了小明卖报纸项目的整个经营过程,展示了其财务状况的变化和销售情况。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就是会计的六大要素。任何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都可以通过这六大会计要素进行记录和反映。六大会计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在一些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对其他会计要素产生增益或损耗的效果,就像中国的五行文化中金、木、水、火、土之间的生克制化。

六大会计要素之间永恒存在这样的关系: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2)收入-费用=利润

学习财务语言,首先需要掌握的就是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可以简明扼要地把复杂的经济活动以类似投影的方式展现出来,使人一览整个经济活动的全貌。财务的会计核算工作即是按照财务语言的规则,通过对经济活动和事项进行分门别类地收集、整理和记录,将其装入会计要素的六个“筐”内。掌握了会计要素的含义和相应规则,就等于把握了一座房子的框架结构,以此为起点,进一步分解、细化,房子里的一面面墙壁就出现了,各种色彩和装饰也逐步呈现了出来。

金钱函数的三大驱动因素即是由会计要素构造而成。收益率是利润与收入之比,周转率是收入与资产之比,负债率用权益乘数表示,是资产与所有者权益之比。充分认识和理解六大会计要素后,就可以知道各种经济活动对哪些会计要素产生影响,产生何种影响,进而又对金钱函数的三项因素如何发挥作用,并最终影响金钱函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