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成为主角 > 文化惯性

文化惯性



其实我已经在前文提及强大的文化惯性,之所以再单列出来讲,是因为目前这真的是非常束缚女性自我发展的一条绳索。

女性权利冉冉上升,男女之间旧的相处模式被打破,但一个全新的平衡时代却尚未到来。

当下的社会,依然是一个男权色彩浓厚的社会。不管是话语权、思想权,还是经济政治权依然为男性垄断,处处可见男性权利凸显的痕迹——这一状况应该还会持续一段历史时期。

文化的延续有着其固有的惯性,当这惯性没有被全新的价值观消弭之前,男女意识上的不平等就不会完全消除。

社会中一直有很多声音,一直在嘲弄女人的不自立和不自强——这实在是很不公平的。这种声音,无视中国女性本身被束缚了数千年这一事实,仿佛一句口号下去,她们就该摸爬滚打立刻化身为事事自理的女强人。

这个群体,被捆绑了数千年,在创造力、思想力、行为力,甚至是财产享有权上,都曾被剥夺得干干净净。

一个人的脚被裹了几年,忽然,裹脚布被解开了,她被要求立刻上场比试,还必须跑得和善于此道的人一样快,跑不快就是不自立不自强,这真的合适吗?

传统文化惯性对女性的打压,不仅存在于家庭,还存在于职场,存在于人们的习惯用语,存在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存在于各类媒体,存在于文化符号中……

这种文化惯性的存在,对女性造成的困境是妨碍其独立人格的养成和自我意识的诞生。

一个女婴从出生开始,她的父母就教育她要温顺、乖巧,要做淑女,要言行得当;就教育她要习惯于从属的位置,教育她习惯于躲在父母/男性的身后;教育她把自己的命运交由别人主宰。

另一方面,文化惯性在社会上的体现则是,不断地惩罚自我意识强烈的女性——她们被妖魔化,被贴上非理性的标签。那些不服从指导、越位的女性会被围追堵截、绞杀践踏,服从规则的女性则会被奖励。这种奖惩机制如此明确,对个性张扬的女性永远怒目而视,一旦有机会,就会要她好看。这使得很多女性不得不伪装自己突出的个性,甚至必须巧妙地包装自己的个性。

我们以贝克汉姆的妻子维多利亚为例。实际上,维多利亚算得上一个贤妻良母,她前后生育了4个孩子,非常爱她的丈夫。但她每一次宣传自己的事业,都会遭到媒体的嘲笑和讽刺。她张扬独立的姿态——始终坚持不肯做贝克汉姆身后的女人,而非要分庭抗礼,她把自己变成男性社会里的一根芒刺。

男性社会迄今为止依然在执行女性必须处于从属地位的法则——就连希拉里竞选美国总统,都不得不考虑美国是否已经做好了接受一位女性总统的准备。

这种巨大的文化惯性还将持续,直到一套全新的价值观的确立。虽然文化符号中已经不断地浮现出种种讯号,昭示着两性新和谐的历史进程正在加速,但在那一天真正到来前,我们还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