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成为主角 > 黄昏哭吵综合征

黄昏哭吵综合征



对很多妈妈来说,第一次做妈妈,很多事都需要摸索,真的很抱歉!而对于宝宝来说,也是第一次生而为人,所有的事都也是从头摸索,也真的很抱歉哦……

小宝宝的大脑、肌肉群、神经系统,其实是没有发育完全的。有一种理论认为,婴儿应该在母亲肚子里待够12个月才出生,但由于人类直立行走,女性盆骨变窄,而胎儿的头部迅速发育,分娩变得困难,人类的孕期因此缩短。这样,人类就把一部分器官留到出生后再继续发育了。

仔细观察小孩子的发育也很有意思。小宝宝生命的前3个月,确实更像胎儿,而不是婴儿。在东亚传统中,会把满了3个月——过了百天的孩子,视为真正的婴儿。

未满百天的小婴儿,可能会患上“黄昏哭吵综合征”,民间俗称“夜啼郎”。具体一点说,就是小婴儿会在傍晚时分,没有任何原因地大哭大闹,直到把自己哭崩溃。

我家老大因为出生在冬天,所以裹得严严实实,中间没出现“黄昏哭吵综合征”。而我家老二出生在春末,就是敞手敞脚地养,不包不裹,结果,刚一个多月,她总在接近黄昏时,无缘无故开始歇斯底里地大哭,似乎像在忍受着剧烈的疼痛。可是我们送医检查后却没有发现孩子在器官上有任何问题。医生也无法解释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有的人说可能是肠子胀气或消化不良引起的肠绞痛。

但据我的观察,婴儿“黄昏哭吵综合征”根本不是由肠绞痛或器官病变引起的。拿我家老二来说,她一到黄昏就开始号哭,哭到天崩地裂,谁都不认,持续近1个小时,然后忽然就莫名其妙地好了。在孩子哭闹的那1个小时里,作为父母,真的是肝肠寸断。

后来,我找到了美国一本记录婴儿“黄昏哭吵综合征”的书,书里说,有的家长会被婴儿的这个症状困扰,最后导致自己精神崩溃,甚至殴打或杀害宝宝。

所以,在这本书里,我要把它单独列出一个章节来,希望借此能帮到那些可怜的新手爸爸妈妈。

最终这个症状是会自行消失的——在宝宝3~4个月大时,也不会留下什么后遗症。

至今,医生们也不能彻底解释其原因,有的专家猜测,这可能是婴儿大脑接收了过量信息,因为处理不了,发生了崩溃。

一些专门研究婴儿“黄昏哭吵综合征”的国外医生,走访了很多国家,后来惊奇地发现,在一些原始部落里从未出现过罹患“黄昏哭吵综合征”的孩子。这些部落的女性轮流抱孩子,在迁徙过程中,如果必须要腾出手,孩子就会被放在皮袋子里,挂在马上或墙上——这是最接近子宫的一种环境,宝宝待在里面会很有安全感。

欧美的新生儿一出生都会被包起来——用一块方形棉布,很有技巧地把婴儿裹成一团,只露一个可爱的小脑瓜。孩子看起来很像一只梨。这种包裹状态会持续24小时不间断,只有换纸尿裤或洗澡时才拆开。

随着宝宝月龄的增长,一两个月后,他们的小包裹才会被逐步放松。

我曾在网络上看过一个哄睡视频:一开始,小宝宝还大哭大闹,非常不安,在被儿科医生麻利地用一块小布裹成一只梨后,他立刻就安静了。

想一想,宝宝尚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双脚随时能踩在子宫上,出生后,睡着睡着,脚一蹬,空空如也,这多吓人啊!手也是,宝宝在子宫里,随时会抓着脐带玩,抓握反应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本能。当他们出生后,睡着睡着,我们常常看到宝宝在睡梦中忽然伸手一抓,抓了个空,仿佛就被吓到了,立刻大哭起来。

新生儿养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子宫环境的“拟态过渡期”,另一个重要的部分则是母乳喂养和全情陪伴。做好了这些,小婴儿来到这个世界的前6个月(也是最无助的6个月),就能顺利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