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成为主角 > 必须懂得儿童安全知识

必须懂得儿童安全知识



2017年6月1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数据,2013~2016年,全国审结猥亵儿童犯罪案1.0782万件;被法院审理的儿童性侵案是儿童被拐卖案件的3倍。现实生活中,人们却往往觉得儿童性侵案离自己非常遥远。

这种现象的产生,既是社会性教育的缺乏,也是父母的失职。

过去,中国家长从不和孩子谈性。正如借“房思琪父母”之口说出的那样:“需要性的人才会谈性。”在传统中国家长的眼中,性是丑恶而不被允许存在的。

这样做带来两个后果:第一,孩子缺乏自我界限感,都被别人摸大腿了,还不知道这是非礼;第二,孩子一旦不幸被性侵,自觉污秽不堪,就此画地为牢。

近年来,随着各种幼童被性侵悲剧的屡屡曝光,如何维护儿童权益成了高度敏感的社会话题。但儿童性侵被低估却是不争的事实。根据瑞银慈善基金会 (UBS Optimus Foundation)对各国侵害儿童状况的调查研究,参与调查的中国学生中,8%的未成年人都反映曾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性侵犯(这个数据依然被认为严重低估),且未成年人中采集到的受性侵人数比例是家长报告的8倍多。

如此庞大的性侵儿童案件中,熟人甚至父亲作案不在少数。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儿童安全基金女童保护项目发布的《2013~2014年儿童安全教育及相关性侵案件情况报告》指出,2013~2014年曝出的192起性侵儿童案件中,陌生人犯案仅38起,其余80.20%均为熟人作恶。而广州市的一项调查更直接将矛头指向父亲,称侵犯儿童的罪犯,排在首位的是父亲,占罪犯总数的21%。

因此,真正预防儿童性侵,不能只教给孩子安全常识,还有更多的注意事项:

第一,在家庭中为孩子划分安全范围。

既然未成年人被性侵,熟人甚至家庭成员作案占比非常高,那么,就不要认为与孩子有血缘关系的人就一定是孩子安全的守护者。比如,在为女童洗澡或孩子便溺时,应当让爷爷、外公、爸爸、叔叔、伯伯等异性家庭成员避嫌。

第二,不要将孩子随便交给“熟人”照顾。

尤其不能让“熟人”把孩子带离自己的可控范围。有这么一个案例。

母亲经常加班,父亲也不在家,于是,母亲经常性地将5岁的女儿交给邻居照料。邻居家恰好有两个分别为8岁、12岁的小男孩。邻居安排小女孩和自己家的孩子住在一个房间,睡在一张床上。这样的安排无形中给不能为自己行为负责的小男孩们制造了性侵的机会。

后来,当母亲发现女儿成了小男孩们戏耍的性玩具甚至受到了实质性侵害时,已是追悔莫及。

第三,要知道不是所有的女性都能守护好孩子。

一位母亲将女儿交给自己的闺蜜照料一周,因为闺蜜人品可靠,也善待孩子,岂料闺蜜的男友借口带女孩出去买炸鸡,在车上性侵了女孩。

第四,尽量避免男性(包括未成年人)与儿童单独接触。

许多幼儿园中,园长、老师的亲属常会在幼儿园中从事保安、厨师甚至生活老师的工作,他们有大量机会单独接近幼儿。这种环境属于发生侵害的高危环境,需要孩子的监护人予以关注。

像上文中提及的侵害5岁女童的两个未成年男孩,也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才有了实施犯罪的可乘之机。

有一个更为极端的案例:

一位6个月大女婴的父亲去亲戚婚礼上帮忙,把孩子交给自己的堂弟看护。谁也没想到,这位“堂弟”竟然性侵了女婴,而最终施暴者仅仅被判处了5年有期徒刑。

第五,要清楚受害人不仅仅是女童,男童也可能受伤。

美国畅销书《24重人格》讲的就是一个童年遭受性侵的男人的自传。作者韦斯特在童年时,被照顾他的、性压抑的外婆以奇怪的方式侵害了,为了逃避这些痛苦的记忆,他在成年后,分裂出多达24重的人格,以期保护内心脆弱的自我。

所以,家长在照顾幼童时,不要以为男孩子就安全了。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家长都应对孩子处处留意,当孩子的行为变得异常,脾气变得暴躁,突然畏缩或富攻击性,甚至不爱洗澡,故意弄脏自己,频繁提及或隐藏身体的隐私部位时,家长要格外注意,留意孩子是否受到了侵害。

就算在自己熟悉的区域,就算有我们认为的可靠的人看护,孩子也可能会遭遇不测。我们虽然熟悉环境、熟悉每张脸,却永远看不透脸后面的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