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管理成就生活 > 后记 从艺术到职业

后记 从艺术到职业



在本书中,我试图纠正一些传播甚广的管理误区或是错误的理论。这些东西能够顽固地生存下来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在总体上缺乏对管理本质的清晰认识。什么是管理?它是一门艺术,还是一门科学?

我的建议是把管理视为一个职业,但是,我发现在很多场合中,我的建议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人们很少毫无争议地接受这点建议。他们的反应有很大差异,有的是坚决否定,有的是持怀疑态度,有的是非常惊喜——“终于有人对此提意见了”。所以在本书的末尾,我希望向感兴趣的读者介绍我对一些根本性管理问题的理解。

依我个人的观点,最佳做法就是把管理看作一项实践性职业,与医生和工程师的职业相类似。最重要的并不是理论正确与否,而是在实践上能否成功。一名优秀的医生要能够治愈病患而不只是善于诊断。当然,能否成功治愈也有赖于准确的诊断,这无须多讲。重要的是,仅仅能够了解和说明病情是远远不够的。应用和实践是所有职业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把它们与纯理论截然区分开来。我们聘请管理者不是让他们来进行准确的分析,而是要用管理的结果来衡量其工作。

在本书第一篇,我讨论了将管理看作一个职业和将其视为一项工作以及视为一种业余活动的区别。可是,在我看来,非常有必要划出管理这种实践性职业的边界以及界定它与将管理看作艺术、科学或常识的观点的联系。

我这里所说的管理以前常常被看作一门艺术,即行动的艺术:企业家的艺术、致富的艺术,或者一般而言成功的艺术。以前有一些人掌握了这种意义上的艺术,将来也还会继续有人掌握这种艺术,可是他们却是个别现象。通过实践,他们发现了机遇,但是,仅仅靠这些人是无法改变整个世界的,除非他们的管理是可以复制的。

我所建议的将管理从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变成一种职业,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更准确地说,就是把管理艺术中可以教授与学习的那部分内容传播(主要是通过培训)给更多的管理者。尽管这并不是在所有领域都可行,但是在有些领域是可以做到的,比如医学和建筑学就是如此。

这并不会削弱艺术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很可能征服新领土、建立新标准永远是艺术和艺术家的专有工作,通过这种方式,他们经常引领时代进步的潮流。但是,只有当一门艺术可以转变为许多人都能从事的活动,即一种职业的时候,这种进步才有可能实现。

从艺术到职业的转变并不会自动完成。它会遇到抵抗、障碍,有时还会失败。我在这里着重强调三点:

第一,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人反对这种尝试。人们往往怀着传教士般的热情想要保持艺术本身的纯洁性,让它远离世俗。令人吃惊的是我们总是会遇到这样一种观点:管理者具有而且必须具有普通人所没有的,并且永远也不会有的特殊才能和特征;管理是不能后天学习的,人们必须是天生的管理者。至今管理仍然有其神秘和遥不可及的色彩。

很多人都认为,人们不能选择职业,他们是被职业选择的。关于这一观点有大量的相关文献。尽管有些人在行业中地位很高,他们的履历清楚地证实了他们曾经学到很多对其后来的事业有所帮助的知识,但是,他们仍然喜欢给自己到达巅峰的道路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有些人确实羞于承认,他们必须经过艰难、痛苦才能学到很多东西,尽管事实上这正是一种对其能力的肯定。一个天才因其伟大的成就而享有声望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他们只是利用了上帝或遗传密码偶然赋予他们的天赋。然而,没有特别天赋的普通人,在他们的一生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取得成就,这无疑是非同寻常的。

第二种错误的做法就是试图将科学与艺术截然分开,这并不是在每一个领域都能做到的。在管理中不可忽视有些人对科学本性的错误理解,更准确地说,想把管理转变为科学的倾向。当然我并不反对科学,实际上,在管理中还迫切需要科学。然而,我们必须对有益的科学和无益的科学加以区分,试图把管理科学化的属于后者。

由于人们普遍相信科学,其结果之一就是即便是伪科学人们也会接受,管理似乎对此更易受到影响。一些人对于运用科学知识的渴望远远大于自己对科学的理解,甚至在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中,也只有少数人学习过科学理论,尽管该领域在最近几十年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果大部分管理者能够更好地鉴别贴着科学标签的那些“万能药方”,这将会很有益处。缺乏科学领域的相关知识,是大量庸医和伪科学在管理中得以立足的原因之一。

我不认为管理本身是一种科学,而是一种实践——正如上文所说。尽管近年来已经出现一种趋势:如果没有科学的支持,实践也无法操作执行。医学领域的类似情况已经非常明显了。在医学专业的实践中,如果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并掌握大量的科学知识,具体操作将是难以想象的。尽管医生接受了大量与科学相关的教育,并且他们也在运用科学,但是他们并不是科学家。在管理上也是如此。即使是科研机构、实验室或企业研发中心的负责人(实际上大学的院长也是一样),尽管他们的确活跃于科学领域,但他们在管理方面的表现却并不是科学家。

科学和管理的目标截然不同。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个事实,既不可能成为优秀的科学家,也不可能成为优秀的管理者。科学注重知识,管理看重利益;科学注重事实,管理注重效能;科学关注普遍性,管理处理的则是个案。管理者的目标不是获取知识,而是使用知识,不是发现知识,而是应用知识。理论总是在问:这是真的吗?而管理则问:这有效吗?

我相信,了解这些区别将能够相对容易地化解理论和实践之间(科学家与管理者之间)许多众所周知的难题和误区。最重要的是,只有从这种务实的观点出发,才有可能判定管理可以从科学中获得多少帮助。

管理的实践本质也决定了这会给许多科学家制造不少麻烦,也就是说,如果想要和管理者对话并理解他们,科学家应该如何与他们交流,相反的情况也同样存在。在掌握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哪些管理发展是不相关的就比较明显了,比如对数学和物理中的混沌理论进行模型应用,很快出现了混沌管理,从而使得重要的科学理论变成了一个有害的管理时尚。源于物理学的术语“协同效应”也是一样,由于未加修改就开始应用它,导致它不仅不切实际,而且还有害处。

所谓的常识在管理中扮演何种角色?从业者认为常识很重要,尽管很多人运用常识的方式实际上降低了常识的价值。为了提高常识的价值,他们贬低了科学理论的价值,这是没有必要的,也是不合理的。

之所以说这没有必要,是因为常识绝不是科学的替代品。现代科学理论证实,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比科学家想象的还要紧密。例如,可以在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的著作中找到对此进行的有力论证。他不断地强调好的科学知识就是常识,他总是说,这就是常识——显而易见。他所谈论的并不是一般的常识,而是重要的常识。并不是在某个时间闯入人们大脑的所有东西都是合理的常识,即使这个人经验丰富而且成就非凡。

常识对于优秀的管理不可或缺。如果我们要给它划分等级,它的价值等级比科学的等级还要高。可是,最重要的是,只有常识是不够的,它有自身的局限性,它本身是不充分的。精力充沛的从业者经常对此不予理会。尽管常识是“有益健康的”,可是在管理上也存在单靠常识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只有大公司才会出现。这些问题不仅包括技术问题,而且还越来越多地涉及创业战略、组织结构、财务系统、物流、IT和生产等事宜。而且,组织化社会引起的其他问题,离开了科学也没有办法解决。

我建议应该把管理看作一个职业,以此来呼唤勤奋的、负责的、细致全面的职业精神,也即专业人员的责任感。管理之所以呈现出“实践”、“临床”的特性,因为它实际上是艺术、科学和常识的综合体。它是一种理性实践,不仅要执行任务,而且还要证明其行为的正当性。管理者必须致力于此,只有这样,才能让管理获得在社会上、政治上和道德上的合法地位。我在本书开头部分提到了让管理融入制度之中的看法,依我个人的观点,它是使个人和组织以一种负责任的方式,高质量地完成任务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