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场变革中一些明显的特征。人们必须始终考虑多种不同的结果。我建议至少要考虑这些特点,想一想如果要实现这种结果,领导应该怎么当,如何发挥领导作用。
我的第一个观点是:目前经济和社会又在经历着一次历史上最大、最彻底的变革期,许多政界和经济界的关键人物对这场变革的本质理解不透,很大一部分公众的讨论都集中在错误的重点上,这种讨论受近100年来的思维定式的影响。危险的是,有人对这场变革的真正重要的方面及其作用毫无准备。人们给出许多很好的答案,可惜针对的却是错误的问题。
我的第二个观点是:领导和管理在这场变革中将发挥最关键的社会功能,它们决定着如何利用各种机会,如何避免风险。管理自身属于最难以理解的社会功能,如果对管理的理解没有什么大的突破,那么解决问题的潜力也就无法被利用。管理不仅没有被理解,而且在这方面一些被普遍接受的观点危险地误导着大众。
当前正在进行的这场社会变革的结果是,我们所做的事以及如何做事都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另一个根本性变化是做事的目的。解决与变革有关的典型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同样要发生根本性变化,我们如何设想和控制这些过程、发展的方向以及有关的机构。
做什么和如何做的变化
这场变革的推动力可以概括为四个大的方面,或许五个:人口方面、科技方面、经济方面和到处蔓延的债务。前四个问题相互牵连,相互影响,就又催生了第五个问题,我们可以称它为“复杂关系”。
消费
我前面说的,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我们如何做事都在发生变化。例如,我们消费什么、生产什么,以及如何消费。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有50%~60%从消费中得来。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整整50年的经济增长,我们的消费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饱和程度,这种成果是前几代人几乎无法想象的。虽然世界范围内还有更多的未饱和需求,但是经济不能满足一切愿望,只能满足需求,需求是一种人们能够支付得起的愿望。满足一切愿望不符合自然规律。认为经济可以满足一切愿望,或者必须满足一切愿望,那只是一种幻想。这种幻想出现在一些享受富裕时代的国家,再通过媒体,或一部分经济理论家输送到另一部分没有享受到富裕的国家,这些国家带着羡慕或者咄咄逼人的嫉妒在奋起直追。
但这毕竟还是幻想。从历史上看,大多数人带着出生时的愿望走进了坟墓。经济可以满足的购买需求不以人的愿望为前提,而是以购买力为前提。根据世界范围的债务情况看,至少很难发现新的购买力,特别是超出目前水平的额外的购买力。购买力是可供支付的、通过经济创造而获得的钱,或者通过借贷可以支配的钱。由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债务经济影响,即使在全世界最富有的国家里这两种可以支配的钱都消耗殆尽。由于这第一点原因,消费是经济发展的不可靠的支柱。
还有第二点原因。在发达国家里,在有购买力的民众阶层里,他们的消费特点已经发生了变化,除了食品、药品等以外,消费已经不再是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满足紧迫的生存需求,而是满足愿望。大多数人除了购买每天需要的食品外,什么都不缺了,因为他们几乎一切都有了,特别是一些耐用消费品,如汽车、洗衣机、冰箱、电视机等。有些额外的新东西不能不受限制,但是往后即使延期购买也不会感觉到紧缺。人们拥有的某个电器可能不是最新的型号,但还是可以承受的。
一定程度的替换需求还是有的,主要是产品换代。这是科技进步,有的是生态科学发展的结果,但与以前的不同了,包括什么转基因食品或者电脑机器人之类的东西。
在投资领域情况也类似,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都已完善:工业设施、交通运输系统、学校、游泳池和办公大楼等。最紧缺的是社会福利住房,这项基础设施水平高,消耗财力,在财政开支中远远没有销账。当然还可以想点别的更好的,例如,有些需要修缮的,需要更换的,但在很少领域有紧迫的增加容量的需要。
这里适合的也还是更新,而不是扩大房屋。更新总是带来新的,但也危及原有的,哪里需要安装利用太阳能的屋顶,那么就有同样大小的瓦屋顶不能再用了;哪里要安装光纤电缆,那么铜电缆就用不着了。要注意的是,光纤电缆只有铜电缆的几分之一成本,容量却高了300倍。
即使不容置疑的修缮和更新的需求也由于债务问题,受到了非常吃紧的财力限制。例如,问及政府为什么不来搞修缮和更新,几乎每次都是同样的理由:开支问题。问到生态投资为什么没落实,几乎总是这样两个理由:要么是因为暂时的成本问题,企业、行业和各州的竞争实力受到减弱;要么干脆就是无钱支付。
生产
由于一系列的原因,我们的生产方式开始发生持续性的变化。这是现有的生产力过剩所迫,以及竞争中的企业之间和各国之间的生产力差距所迫。
人们必须接受的结果是:一切可以自动化的东西,在今后的10~20年里将成为自动化;一切可以电子化的东西将变成电子化;一切可以不用人管的东西,将不用人管;一切可以外包给别人的东西,统统外包。
无论今天有人报告,这里或那里的自动化程度又退步了,或者有人认为工作任务的外包出现问题了,但上述这些变化必将构成大趋势。我们刚处在这些发展变化的起点,不像有人认为的已经到了终点。在如此深刻变化的过程中,出现一点可以纠正的失误或者偏差,都是不可避免的。但因此而得出结论,认为这是暂时出现的赶时髦现象,或者运动已经结束了,这是危险的。不仅是“业务流程的重组”,根本就是“业务重组”有它的道理,它所产生的结果是值得被注意的。也许这不是唯一的,但必定是对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的一种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