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被忽略的精髓
值得注意的是,在管理学中,涉及直接激励作用的学说完全被忽略或无视了,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理论就遭受到了这样的冷落。早在20世纪80年代时,我就开始将弗兰克尔学说中的基本思想运用到研讨课中,1997年年初还写了一篇专门介绍相关观点的管理信函。在研讨课上我发现,听说过弗兰克尔的管理界人士不超过5%,对其作品和理论有所了解的人甚至连2%也达不到。
在激励问题研究方面,弗兰克尔的理论堪称一枝独秀。我认为如果要研究激励问题,必须对弗兰克尔的作品有最基本的了解。至于个人是否能接受他的理论,接受到什么程度,是另外一回事。不过想要拒绝、否定他的理论,无论如何都需要强有力的证据才行。
根据弗兰克尔的说法,简而言之,人受到“有意义”的激励,他把自己的理论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治疗法称为“意义治疗”(Logotherapy),他也被认为是维也纳第三精神治疗学派——意义治疗与存在主义分析[1]的创始人。弗兰克尔认为,人之所以能被激励,是因为“意义”或者对“意义的追求”。一个人如果找到了意义,或从其他东西中发现了意义,那他就有能力且准备好了创造最高水平的成就,同时也做好了牺牲和放弃的准备。从处于最艰辛的生活状态下的人们表现出来的意志力和承受力,就是这一点的绝好证明。但倘若失去意义,那么人的创造力和创造意愿将同时消失,不仅如此,生命也变得无所留恋了。
弗兰克尔探究的是人类生存最深入的根源,他把人看作一个整体,这一点并不是所有心理学研究方向都能做得到。对于管理者和领导力的职业培训而言,并不是弗兰克尔的所有观点都同等重要,在这里能用得到的只是其中两三个基本思想,不过这两三个基本思想却极为重要。如果对于担负着人员管理职责的管理者个人,特别是对于管理人员来说,弗兰克尔的整个学说体系都非常重要。
核心思想
弗兰克尔整个学说体系的核心思想:人是探求意义的个体。探求意义是人的根本动力。意义不能从别人处获得,也不能由别人代为寻找。每个人都必须寻找自己的意义。
虽然其他人不能给予一个人所要探求的意义,但是其他人可以剥夺一个人的意义:他们可以阻挠一个人对意义的探求,从而摧毁一个人最为重要的力量源泉和生存基础。而对于每位管理者而言,必须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并且竭力为别人探求意义的努力提供一切可能的便利条件,这或许要算是他们最神圣的一项责任了。而且我认为,为了能够真正做到激励,这是他们应当也是必须做的。而与此相关的其他一切激励手段都不能算是本质或核心,意义一旦缺失,这些手段就无法发挥作用。最糟糕的情况是,它们甚至都带上了恶意嘲弄的意味。
弗兰克尔想得更为深远。他告诉我们人能因为探求意义而受到激励,每个人都必须寻找自己的意义,不仅如此,他还认为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意义,每个人的生活里都有存在的意义。弗兰克尔不仅仅满足于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他还积极寻找并给出了答案——实实在在、简单易懂的答案,并且借助众多国际大型研究项目,为我们指明了探求生存意义的途径。
根据弗兰克尔的观点,追求意义的途径主要有三条。对于管理重要的是第一条途径,第二条对于私人生活有重大意义,第三条则是针对人生的极端情况和非常局势。
这三条探求意义的途径如下。
(1)献身于某件事物或某项事业:完成一项任务,做出一项成就,完成一部作品,或者拥有某种经历,管理相关激励作用的核心就蕴藏在这些活动之中,这一点不需要再过多强调了。
(2)献身于某个人或某一群体:对家庭、朋友或者某些需要帮助的人倾力奉献。这条途径也可以出现在职业领域中,比如在工作中经历过特别的同事情谊,或接受过同事特别的帮助。但是其重点还是更倾向于私人生活、生活伴侣,还有私人的人际关系等。
(3)弗兰克尔指明的第三条途径颇有不同:人还可以在痛苦转化为动力的过程中找到意义。能驾驭曲折的命运、在无望的困境(比如不治之症)中顽强抗争的人,能见证人类最伟大的成就。
自我实现:通过什么方式
弗兰克尔学说中最重大的意义之一即在于有力地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人探求意义直至找到意义的整个过程都与自我超越紧密相连,意义的探求立足于人本身,又超出人本身,追求的是更远大、更重要的东西。这种观点与人们普遍熟知的“自我实现理论”截然相反,“自我实现理论”的根源可能产生于亚伯拉罕·马斯洛的激励理论(或对其的错误解释)之中。弗兰克尔并不反对自我实现,恰恰相反,探求意义正是自我实现的最高形式。但是弗兰克尔找到的途径与马斯洛以及新自由主义者是不同的。
鉴于对自我实现普遍意义上的理解,自我实现的终点就是所谓的“自我中心主义”即要求把“自我”置于焦点和利益的中心。弗兰克尔的观点与此相反。在探求意义的过程中人是“忘我”的,他们投身于某项事业或工作中而不考虑个人利益。弗兰克尔曾把这种情况与眼睛的功能做过一个形象的类比:健康的眼睛“看”不到自身,一旦察觉到,则说明眼睛出了问题,也就是说,它的功能实现受到了阻碍。
我认为,真正当之无愧的管理者身上同样体现出这种“忘我”的精神状态。这里有一个生动的历史案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诺曼底登陆之后一个星期,当时美军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开赴前线视察军队。午饭时,他坐在弹药箱上,转向当时还是美国欧洲战区总司令的艾森豪威尔称赞道:“艾森豪威尔,你挑选出的杰出指挥官完成了一件伟大的创举!或者你也接受了我推荐给你的人。无论如何,你选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艾森豪威尔回答说:“忘我。”
[1] 第一学派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第二学派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