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世界经济格局,美国的经济走势总是格外吸引我们的注意。美国不仅被视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而且是其他许多国家学习和模仿的榜样与典范。人们相信,世界经济发展的命脉全然系于美国一身。如果不能正确评价美国经济,那么也永远无法正确评估其他国家的经济形势。
美国经济究竟有多美好
大多数人认为,美国经济在经历了2000~2001年极短时间的衰退之后已经迅速恢复。持这种观点的人也包括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格林斯潘。这些人认为这是对美国经济优势、灵活性以及稳固性的有力证明,几乎所有媒体报纸、电视、互联网都在传播这一观点。[1]
大部分人相信,美国经济发展健康、强盛,且远远优越于其他国家,因此美国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所有国家经济政策和管理活动的行为标尺。然而在我看来,这种观点是一个致命性的错误。我之所以这样说,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就像我常说的那样,向公众披露的经济数据有很多不真实的成分;第二,也是令人惊讶的一点,居然没有人把这次的数据与之前的衰退和复苏数据做过比对,其实只要稍作对比就可以清楚地发现,此次复苏的力度之薄弱令人担忧;第三,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美国经济存在深层次的结构缺陷,这是多年以来在错误的管理和失败的经济政策下畸形发展的产物。但是在主流经济讨论中,以上三个原因或者直接被忽略掉,或者在涉及构建“新模式”的讨论时被当成毫无意义的。这有点类似于美国前财政部长奥尼尔声称贸易赤字无关紧要。然而这种对现实视而不见的做法十分危险,而且也是盲目乐观的表现。所以我相信,美国经济并非迎来了繁荣的复苏,而是一系列已经排上危机聚焦所在日程。
总的来说,美国经济中存在着结构缺陷,这也是欧洲经济学家最大的担忧。因为它带来了众多麻烦,比如实物资产被大规模高估、债务总额达到战后最大值、荒唐的贷款负债消费习惯、最低的储蓄率、净投资降至战后最低、贸易赤字达到最高点、急剧攀升的外债、企业资产负债表不良、收益率降至战后最低点、就业人数不断增加、金融体系的畸形发展……如此一来,不仅美国经济陷入了尴尬的僵局,大多数具有代表性的美国经济理论也是如此。
事实摆在眼前,谁也不能否认。虽然不能否认,但还是有人对它们之间的关联性提出反驳,在美国,持这种驳斥意见的经济学家不在少数。他们干脆创建了一个新模式,即所谓的“资产-财富驱动型经济”。这种思维方式的核心就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人们就一直处在“新经济”胡言乱语的蒙蔽之中。新经济标榜“这一次一切都不同了”,在这个“正当理由”的庇护下,美国经济的所有结构缺陷很快都被经济学家用虚假的理论粉饰一新,譬如所谓的“失业型复苏”,还有被解释成了“财富效应”的储蓄不足,诸如此类。
2003年的平静和复苏局面使得激进经济理论再一次被当作“才智的极限”:即使收入减少,人们也必须继续过度消费。由此产生的债务不足为惧,因为他们所持有的股票和房地产处于升值之中,即会越来越值钱,因此可以用来抵押贷更多钱。
这就是所谓的“资产-财富驱动型经济”。谁要是不这样做,谁就是傻瓜;谁要是表现出不理解,谁就是无知。我必须承认,照这种说法,我真是又傻又无知!这些虚假理论中充斥着冲动的情绪、文字游戏以及毫无依据的鼓吹,从头到尾都没有站得住脚的论据。
此外,这种错误的思维方式也阻碍了美国认清自己的真正优势、迅速修正20世纪90年代犯下的错误,消除其损害。赋予错误的学术理论以合法地位,使其能够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经济继续在原先错误的老路上越滑越远。这就是衰退时期债务不仅没有消除反而到来的原因。“以毒攻毒”的政策得到推行,这就好比用更多酒精治疗酗酒症。
美国的财富理论及其错误
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财富创造理论”是一个危险的谎言。首先,它造成了大量混乱,一方面否定投机泡沫,另一方面又承认其虚假合理性;其次,它给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作为找了一个很好的借口。他们声称,泡沫不能提前预见,只能在发生以后才能认识到。之后,它又导致政策别无出路,被迫制造越来越多的泡沫,以确保经济不会崩塌。
“财富创造理论”的实质观点认为,国家或经济政策的任务是确保资产的市场价值稳步增长。在此之前人们普遍认为,通向富裕的道路十分漫长,因为必须先储蓄才有钱投资。但是现在可以通过保持资产价格不断升高的方式,缩短这个距离。比如将这个理论应用到贷款上,人们可以轻松贷款,其担保就是资产价值的增加。贷来的钱可以用于消费,也可以购买更多资产,反过来又促进了价值的进一步增长。因此经济政策的目标就是通过价值增值实现经济增长。而实际的经济增长,即通过生产产品和服务带来的增长,不是经济政策的目标,或者最多算是次要目标。
这就是美国经济、政界和企业管理思路的中心思想。它给了股东价值、价值增值战略以及由此产生不可避免的过剩现象。
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这种理论的荒谬之处。首先,它像是一张免费入场券,要求人们无限度地负债,而这只有满足了以下两个条件才能发挥作用:持续的低利率和从不下跌的股价,同时还要保证没有重大的调整和修正。然而真相是,它就如同一颗定时炸弹,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哪怕只有微小的行情波动,也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
其次,这种理论给了无节制消费一个看似正当的理由——在美国,无节制消费已经上升到了爱国义务和责任的高度。普遍的观点认为,即使企业不再进行投资,消费也能保持经济继续发展。因此借点钱不成问题,重要的是借来的钱花在哪里了。在美国,过度消费贷款抽走了原本应该用于投资的资金,个人储蓄被视为多此一举。资产价值在不断增加,使得无节制消费看起来并无坏处。这种论调解释了美国为什么会出现储蓄不足的情况,却忽略了美国的投资率同样低得惊人,它所造成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最后,虽然能够保证个体富裕,但是社会共同富裕却无从谈起,因为新买主支付的价格过高。最初买进的人可能赚得到钱,但是刚刚买进的人花的钱却越来越多。需要注意的是,资产的利润只写在纸上,想要将其变为现实,就必须把它卖出去。如果很多人同时这样做,那么价格就会下降,从而出现撞车的局面。
这就是缺少微观和宏观综合考虑的典型情况。对个例行得通甚至是必要的东西,放到整体经济中来很有可能产生有害的影响,反过来再波及本来行得通的个例。比如,一个公司裁员以节省成本,是很经济的做法,但是如果所有公司都裁员,则经济无论如何也健康不起来,走向衰退是必然的。这个微观-宏观问题对于许多人,甚至是大多数人,还有企业家和管理者来说,才是真正应当弄清楚的关键所在。
美国的财富理论建立在这样的判断之上:如无重大挫折,股价将一直升高;一个泡沫破裂了,在其他部门还会有新的投机泡沫存在,以保证担保价值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也就是说,股市泡沫破灭后,还有证券泡沫,之后还有盛行于美国房地产业的最新泡沫以及相关的融资和信贷扩张。
因此,非但不能消除泡沫,并且如果泡沫不能自发生成,还应当人为制造。之前已经说过,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格林斯潘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都坚持认为,投机泡沫不能前瞻,只能事后发现,这也是美联储之所以采取不干涉态度的理由。就这一点而言,令人惊讶的是古典经济学对经济泡沫早已做过明确的界定,有两种泡沫必须要加以区分。第一种是资产泡沫。如果一种商品(譬如股票)的价格在过度信贷的驱使下上涨到了与该商品的经济回报不再有任何合理关联性的地步,就出现了资产泡沫。典型的例子就是过高估计股价和股息收益率极低的矛盾。这两点都是可以提前发现的。
第二种泡沫出现时,整个经济(不是分块市场)都在制造泡沫,也就是出现了“泡沫经济”。其产生原因是过度的信贷扩张引发的过度消费,从而导致贷款的进一步膨胀。现在的问题是,贷款膨胀会带来什么结果?需求都流向了哪里?日本的实际教训告诉我们,20年前的房地产和股市投机引发了紧缩性衰退,一直持续到今天。现在同样的事情正在美国上演,此外还伴随个人消费狂欢,因此形势更加危险。这一点也可以提前预见到。
事实上,美国的这种财富理论会扩大贫困人口的范围,它只能带来极端和幻想,却对一个经济体实际收入增长和生产力提高没有任何作用。这一点从美国经济结构的缺陷上清晰可见。
真财富?假财富?
股价上升和房地产价格升高都不会给人们带来财富。通常经济学家一致的观点认为,财富产生于生产性资本、工厂、机器、基础设施、技术技能和教育的有机组合。在经济学中,资产价格升高除了被当成是一个警示信号外,几乎从来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即使经济学家的意见分歧再大,他们也都同意只有投资才能创造财富。而用来投资的资金,就是没有被消费掉的资金,也就是储蓄起来的那一部分钱。投资支出能产生收益,这个收益在投资生产出的商品卖掉以后才能得到。
通过投资创造财富能带来更多的工作岗位和就业,进一步创造更多的需求,但投资是与储蓄相对应的。在一个健康的经济体中,储蓄能对信贷扩张起到有效的制约作用。
真正的财富创造能产生成千上万积极影响,与此相对,依照美国财富理论出现的虚假繁荣却不能带来任何有利影响:市场估价上升产生的财富利润,只有在大规模抵押贷款和出售资产时才能实现。但前提是必须先找到一个愿意支付这个高价且真的付诸行动的人。因此这只是一个资产转移效应,而非经济收益效应。
另外一种情况
放眼全球,无论何处的经济形势似乎都显示出了即将迎来黎明的征兆。在德国,甚至整个欧洲,乐观的情绪虽然比较缓和,但仍一直在增加;亚洲的经济形势一片大好;而在美国,今天的形势比2000年年初股价大幅下跌之前还要好。大部分地区的景气指数都接近或达到了历史最高点,有一些甚至创下了空前的纪录。美国经济被视为最具实力的经济体,人们期待美国经济能焕发出对世界经济的增长起到决定作用的推动力和活力。
如果实际情况真的就像表面看上去那样,则是一件十分美妙的事情。但是事实也有可能完全不似这般美好。谁也无法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变化,所以实际的管理操作不能建立在假设和想象上,而总是和具体方案联系在一起的。多数人的观点并不能令人信服,股市里不就有这么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吗——股价开始逆转的时候,正是公众情绪最高涨的时候。因此,目前看起来十分乐观的经济形势,还可能有另外一种解读方式:世界范围内的股市繁荣很可能马上就要到头了。普遍的观点认为,此次股市繁荣的原因是新的“牛市”的到来。但如果这种繁荣只是“熊市反弹”呢?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可以预想,接下来股价将一路走低,而且跌幅会比大多数人想象得更低更严重。还有一点与主流看法相反,即房地产、贵金属甚至原材料的价格也都会下降。
如果真的出现这种局面,经济不会增长,也没有发生通货膨胀的潜在危险。真正需要担心的是经济收紧和通货紧缩。可以预测此时利率将持续上升,因为当出现大量破产的债务人之后,人们对央行能力的信任度就会降低。
当这一切发生时,美国将褪去经济中心的光环,不再是富裕和繁荣的代表,而变成滋生可以预见的经济危机的温床。之所以会变成这样,之前已经提到过:股票和房地产的实际价值被严重高估;和国民生产总值相关的总负债达到最大值;实际经济部门的盈利率降至最低;战后以来净投资缩减至最小值;金融体系已经接近极限。
此外,自1997年以来,由完全的信贷消费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比重高达90%,而比较健康、合理的比重应为60%~70%。与现在盛行的“财富驱动型消费”理论相悖,财富不会从投机性收益中产生,而是要靠实实在在的净投资实现,而用于投资的钱就来自于国民经济的储蓄。
现在我们再回到刚才描述的情形中。在那种情况下,国家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将严重泛滥。我们会发现,即使美元贬值,也只能稍稍减少贸易赤字,这是因为美国几乎没有可以出口的东西:几架飞机、半导体,或是提供几种加起来价值在1000亿美元左右的金融服务——而赤字缺口已经上升到了5000亿美元的高度。
还有一点需要想清楚的是,如果美国进口1000亿美元的产品(比如能源),这1000亿不再全部能用“美元”支付,而是一部分要用“欧元”支付,甚至也许不久之后要用“元”来支付,这对于美国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人们会渐渐认识到,这也许才是对伊拉克发动进攻的真正原因。美国想要的不单纯是石油,而是石油美元。萨达姆希望用“石油欧元”代替美元,其他的产油国也不愿意一直被盘剥。此外,这种局面中还要预见到一点,俄罗斯将以欧元计算其能源供应,这样一来俄罗斯政府就不再依赖于尤科斯集团[2],因为他们想回到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经济时代。这样一来就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有资格取代美元充当世界货币的另外一种选择,但是没有谁会为此大肆庆祝狂欢,而是已经在摩拳擦掌,下一次战争的指挥棒将不再是武器,而是货币。
和战后经历的五次衰退相比,目前美国经济的复苏力度是最弱的,而辅助其复苏的工具——退税减税、国家开支、降低利率,却是美国历史上最强的一次投入。美国经济的高增长率似乎能向其他国家证明自己的强大,但是这些数据都是按年计算的,而且对其的估算往往过高,必须把它们除以4得到的数字才有价值。只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2003年第三季度增长率高达8.2%,被视为衰退期结束、新一轮经济复苏开始的转折点,但是这个数字除以4以后,也就是降到差不多2.05%,就没有什么值得欢欣鼓舞的了。还有一点需要调整的是通过所谓“内涵定价法”统计出来的比实际膨胀10倍的信息技术产业投资。所以这个似乎给全世界送去复苏信号的第三季度,其实际增长率只有1%多一点。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过去10年里的美国经济增长率数字都要向下调整两个百分点,这样得到的真实数字也许只比欧洲的经济增长率稍微高一点点,或者不分上下。我们不禁要问,同样都是如此低迷的增长率,为什么美国就被当作是值得模仿和学习的榜样,而欧洲特别是德国则被认为是在走下坡路?
[1] 这里有一个突出的相反例子,即芝加哥的美国西北大学罗伯特·戈登教授,长久以来他一直坚定地驳斥数字,特别是生产率提高的数字有效性。
[2] 曾是俄罗斯最大的石油集团。——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