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这个放肆的少女很快就不见了。
登州留下了陈端生最酣畅的性情,也带给她最痛苦的回忆。陈寅恪先生猜测,陈端生写16卷《再生缘》那么勤奋,既有少年心性,也与她的母亲病情日渐加重有关,女儿希望抓紧完稿让母亲看到大结局。在第16卷末尾,她留下一首伤春词:
起头时,芳草绿生才雨好。
收尾时,杏花红坠已春消。
良可叹,实堪嘲,
流水光阴暮复朝。
别绪闲情收拾去,
我且待,词登十七润新毫。
我开篇时,一切生机勃勃,接近收尾却花谢春辞,无奈与感伤总是无益,还是拾掇情绪,开始续写第17卷。
但是事与愿违,17卷她并没有接着写,母亲病重,她病榻前全力照料也无法挽回至亲的生命,四个月之后,陈端生最知心的母亲病故。
她20岁丧母,母亲与她既是母女,也是知己。从此,陈端生无忧无虑的少女时代结束,巨大的伤痛让她失去写作的动力,只是她自己都没有想到,这一停顿,居然是14年——故事中止在孟丽君被灌醉,脱靴查验是否小脚的紧要关头。
她人生的“悲”,在母亲离世后只是个开始。
公元1771年正月,家族的砥柱、祖父陈兆仑去世。这一年夏天,21岁的陈端生随离任的父亲返回杭州老家,她适逢婚嫁的年龄,可是,母亲和祖父相继去世,她按照规矩守孝三年,待服丧结束能够谈婚论嫁时,已24岁,当时算是高龄女子。公元1773年,陈端生嫁给浙江秀水人范菼。陈、范两家世交,范菼是陈端生祖父的好友范璨之子,范璨是雍正年间进士,曾任湖北和安徽两省的巡抚和工部侍郎等高官。
对于陈端生的婚后生活,史料极少,她本人倒是在《再生缘》17卷第65回中描写了自己的日常:
幸赖翁姑怜弱质,更欣夫婿是儒冠。
挑灯伴读茶声沸,刻烛催诗笑语联。
锦瑟喜同心好合,明珠蚤向掌中悬。
有幸公婆体谅我体质单薄,更欣慰夫婿儒雅博学,我们挑灯伴读、切磋诗词,心有灵犀,不失乐趣。
长女的出生让陈端生体会到母亲的欢乐和繁忙,几年后,夫妻俩又添一个孩子,资料没有记载是男孩还是女孩。只是,陈端生此时的创作全部停顿,养育儿女的辛劳让她无法兼顾志趣,婚后的夫妻之情取代少女心性,她也很乐于把精力投注到家庭,可是万没想到,结婚七年后,丈夫遭遇大难。
1780年9月,陈端生的丈夫范菼被卷入一起考场舞弊案。在乡试中,主考官当场抓获几个夹带字条和冒名代考的考生,主犯归案后供出从犯范菼。乾隆年间严厉打击科考舞弊,主犯被判绞监候(相当于绞刑缓期执行),从犯发配新疆伊犁,陈端生连丈夫的面都没有再见,夫妻就天各一方,分隔万里。
一去十年,她的生活天翻地覆。
旧时女子没有生活来源,范家被范菼的案件株连,亲人受到革职处罚。大家族人情复杂,丈夫被发配后,陈端生带着子女承受着全家的怨气,哪里还有心性去续写踌躇满志的孟丽君?她只能在孤独时自励:“未酬夫子情难已,强抚双儿志自坚。”
强打精神,却一派寥落。
她的妹妹陈长生拜清代著名诗人袁枚为师,之后嫁给翰林院编修叶绍楏。叶家既是书香门第,也是世代高官,陈长生见姐姐心境黯淡,于是将《再生缘》流传出去,以求读者的反馈和鼓励在精神上给予姐姐安慰。陈长生的闺中知己大多是官宦家庭女子,《再生缘》迅速在清朝的闺阁女性中流传开,陈端生瞬间拥有大批粉丝,“闺阁知音频赏玩,庭帏尊长尽开颜”的认同感对她是莫大的安慰,陈寅恪先生感叹说:“呜呼!常人在忧患颠沛之中,往往四海无依,六亲不认,而绘影阁主人(陈端生的别号)于茫茫天壤间,得此一妹,亦可稍慰欤?”
寻常人在落魄时周遭避之不及,陈端生却有这样知情达意的妹妹,也是欣慰和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