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与“妈宝男”家庭和睦共处的姑娘,顺从听话是首要具备的品质,王喜姐在这方面从未辜负过李太后的期望。明神宗曾经评价自己的妻子:“中宫乃圣母选择,朕之元配。见今侍朕,同居一宫,就少有过失,岂不体悉优容?……迩年以来,稍稍悍戾不慈,朕每随事教训,务全妇道,中宫亦知改悟。”
意思是我母亲为我挑选的这位皇后,我和她同屋而居却很少见她有过失,多年来她偶尔有点脾气,我就事论事要求她顾全女子的行为规范,她也肯听劝改正。
《明史》评价皇后“性端谨,以慈孝著称”。
王喜姐的确是位行事端庄、尽心尽力孝顺婆婆的乖巧媳妇,李太后对她很满意,深深感到宫廷经验丰富的自己,相当有必要给儿媳扶上马再送一程,于是,她一点都不见外地做了很多干涉。
年轻皇后的首要职责是生儿育女,在明末李长祥所著的《天问阁集》中,记载了宫女刘氏的见闻,其中提到王皇后侍寝的细节:
明神宗如果要临幸皇后,必须奏请皇太后下旨;
若在白天临幸皇后,在傍晚时必须奏告皇太后;
若在其他宫殿临幸皇后,则必定要文书答复。
王喜姐侍寝的一举一动都要向太后汇报,足以看出婆婆对她的重视和抱孙子的心愿多么强烈。普通人家的私房事,在帝王与皇后之间像例行公事,恨不得天下皆知,谁会顾及年轻皇后的羞怯呢?
或许是年龄太小,王喜姐婚后三年毫无动静,直到公元1581年,大婚后的第三年才怀孕。李太后和神宗非常高兴,一方面分别下旨派遣内官到五台山和武当山为皇后祈嗣;另一方面,在皇后诞下皇长女之前四个月,李太后让儿子安排文书官传达了“专选淑女,以备侍御”的意见。
太后用意明显,皇后这么久才怀孕,而且孕期和产后长时间无法侍寝,皇帝子嗣单薄,必须马不停蹄地舒枝展叶雨露均沾。于是,神宗册封了九嫔,王喜姐未来最大的情敌、神宗一生最爱的女人——郑贵妃,这架宫斗中的战斗机,就此粉墨登场,她起初被封为淑嫔。
相比只生了皇长女,后来屡次流产,终生未能再育的王喜姐,郑贵妃无疑非常好命:第一,她深受神宗喜爱,不但不像别的妃嫔一样与皇帝说话时低首弯腰,反而敢公然抱住皇帝摸他的脑袋,这种看上去“大不敬”的亲昵,让从小被严厉管束的神宗极其受用;第二,她的子嗣运极佳,为神宗生下两子两女,不到三年就由淑嫔升为德妃再升为贵妃。
公元1586年,当郑贵妃生下三皇子朱常洵时,神宗欢喜得手舞足蹈,比皇长子诞生还要兴高采烈,特意传旨户部:“为了庆祝皇子诞生,宫中人人有赏,如果内库银两短缺,可以从户部取太仓银15万两!”
明朝中后期创作的小说《金瓶梅》中记载:“大宅一所,坐落大街安庆坊,值银七百两,卖与王皇亲为业。”根据高晓松考证换算,那时的一两白银大约相当于今天的1000块钱,15万两白银就是1.5亿。
为了庆祝心爱的女人生儿子,神宗的确大手笔,但是,这还不足够。
几个月后,皇帝又进封郑贵妃为皇贵妃。在皇后仍然健在的条件下,这是他能给所爱女子最高的册封了,本身贵妃就已经非常尊贵,在郑贵妃之前,明朝一共只册封过16位贵妃,即便神宗的母亲李太后,当年也只是贵妃。
郑皇贵妃,相当于副职皇后,宠冠六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