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气场哪里来 > 3


郑皇贵妃的风光,反衬出皇后的朴素,面对这个子女傍身、丈夫疼爱、手段高明的竞争对手,王喜姐还能怎样?《明史》记载:“郑贵妃颛宠,后不较也。”

王喜姐选择避开郑皇贵妃的锋芒,不与她争斗,让人情不自禁想起那首《寒山拾得忍耐歌》——

寒山问:“世间有人谤我、辱我、轻我、笑我、欺我、贱我,当如何处治乎?”拾得答:“你且忍他、让他、避他、耐他、由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黯淡的王皇后没有获得丈夫的疼爱,却以“不计较”的宽容赢得朝堂的尊敬。

公元1596年,是郑皇贵妃闹腾最激烈的时候,坊间传言乾清宫、坤宁宫遭遇火灾,神宗移居了毓德宫,身边只有郑皇贵妃和其他嫔妃侍奉,唯独不见了皇后。

公元1600年,又传说王喜姐久病不起,身边只有寥寥几个宫人服侍,膳修衣装也被裁减过半,说不清是久病导致了抑郁,还是长期压抑愁闷地病倒了。

这些流言沸沸扬扬,皇长子的老师还从内侍探听到消息:“郑皇贵妃一直琢磨着等皇后病逝,自己当上皇后,她的儿子顺理成章变成嫡长子,名正言顺地继承皇位。”

根据明朝“嫡长子继承制”,皇位继承顺序“有嫡子立嫡子,无嫡子立长子”,皇后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是理所当然的太子,而王皇后没有儿子,按照制度,应该立母亲出身低微的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支持皇长子的大臣担心皇后的处境,假如真有意外,郑皇贵妃就是皇后的不二人选,太子就是她的儿子,政治格局立刻翻盘,这是皇长子朱常洛的幕僚不愿发生的状况,于是,工科都给事中王德完干脆向神宗直谏:

“皇上,有人传说您苛待皇后。”

一句话说出众人的疑虑和神宗的心病,皇帝恼羞成怒下令抓捕王德完,其他大臣借机劝导,说京城十多年前就有传言,皇帝为了郑皇贵妃的儿子朱常洵谋取太子之位而轻慢皇后,如果皇帝暴怒惩罚进言的大臣,反而坐实了传言。

神宗不得不深思熟虑,理智与情感艰难博弈后回到正确的政治方向,他传旨:一则批评王德完不懂规矩,妄言是非;二则解释皇后一直和自己住在一起,为了辟谣,顺便大赞皇后务全妇道。

最重要的是,神宗很快为皇长子朱常洛举行了婚礼,立他为太子。

朝堂终于安顿下来。

这次由下而上的干涉,的确让神宗对王喜姐的态度有所改善,侍候婆婆尽职尽责的王皇后,照顾结发的丈夫更加无微不至。

公元1601年,39岁的神宗病倒,时常晕眩,有时甚至会昏厥。某日,他醒来时发觉自己枕靠在相伴了23年的王皇后臂弯中,妻子满脸担心,泪痕尤显,而郑皇贵妃却不知所终,热热闹闹过着自己的日子。

或许被偏爱的总是有恃无恐,被冷落的总是给点阳光就感谢。两相对比,神宗不由得对王喜姐生出愧疚与尊敬,多年来,皇后怎能不愿亲近丈夫呢,无奈她的职责实在太多了。

在《天问阁集》中,宫女刘氏提到了皇后的工作量:忙碌到连皇太后都说王喜姐没时间,请皇帝临幸别的妃子去吧!

帝后之间那套繁琐的接待仪式,把夫妻的亲近感消耗殆尽,神宗临幸皇后,也要等到皇后下班,各宫妃嫔集结在坤宁宫行礼,待奏乐后退下,到五鼓时再次来到宫门前,皇后才有工夫起身梳妆等待丈夫。

又忙又麻烦,神宗当然去坤宁宫越来越少。

假如没有王皇后管理后宫庞杂事务,皇帝将增加多少琐碎的烦忧?

皇室是最大的豪门,皇后与妃嫔显著的不同在于,婚姻不是珠宝和礼服,不是享乐主义,不是争宠和固宠,而是勤恳躬亲临危受命,她得站成一棵树,支撑起皇家的后院,分担皇帝的忧患。

再灵动可人的女子,一旦坐到皇后的位置,总得收起娇憨无力,拿出正妻的担当。比起与妃嫔争宠,丈夫江山稳固才是她最大的成就;相较明艳照人,母仪天下的风范才是她最该有的胸襟。

皇后与皇帝,是夫妻,是幕僚,更是合伙人,掺杂了如此多的责任,又有多少闺房趣味可言?

王喜姐的职责是当好贤内助,为神宗分忧,而不是陪他玩乐。

神宗病时,王皇后忙于整理堆积如山的章奏公文,神宗提到哪一件,她便立即取来从不出错。最干练的秘书,也不过如此吧?

神宗当政时,由于援助朝鲜抵抗日本,还打过若干次仗,王皇后经常从后宫开支中节省费用赈济灾民,或者补充给士兵发军饷。最负责的管家,也就这个水准吧?

有些大臣直言进谏触怒皇帝,王皇后便迂回婉转地斡旋,保护他们免受惩罚。最贴心的副手,也就做到这些吧?

公元1596年,后宫李敬妃在生下皇七子之后不久去世,王皇后把李敬妃所生的皇六子朱常润与皇七子朱常瀛带到自己身边亲自抚养,两位皇子成年后被封为惠王和桂王,更不用说太子朱常洛多次遇险差点被废,王皇后屡次伸出援手。

无论神宗爱不爱王喜姐,她作为皇后,已经尽职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