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假如评选最溺爱儿女的帝王,李世民至少可以进入前三,他有一封著名的书法作品《两度帖》,是在远征高句丽的途中,写给儿子李治的家信:
两度得大内书,不见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时间忽得奴手书,报娘子患,忧惶一时顿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后,但头风发,信便即报耶耶。若少有患疾,即一一具报,今得辽东消息,录状送,忆奴欲死,不知何计使还具。耶耶,敕。
假如翻译成现代文,画风如下:
两次收到宫里的信,就是没有你的,老爸真是担心得要死!这次突然收到你的信,居然说你老婆病了,我呢,这才放心一点,毕竟,有消息总比杳无音信强,简直就是死而复生一般啊!从今往后,如果你头风发作,一定要立刻写信告诉老爸,即使再小的病,也要马上写信来,晓得啦?目前辽东的情况,抄送一份给你,老爸想你想得死去活来,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见你。
老爸亲笔
亲亲我的宝贝
是不是很分裂?
这还是那个发动玄武门政变,开创贞观之治的英武帝王唐太宗吗?李治,小名雉奴,是唐太宗和长孙皇后的儿子,也是武则天的老公,母亲去世后,他与妹妹晋阳公主一起被父亲李世民带在身边亲自抚养长大,皇帝自己当奶爸,是从未有过的先例,因为爱妻子,所以爱她留下的孩子。
中国历史上有传可查的皇后有400多位,假如选择一位作为行为楷模,毫无疑问,只能是长孙皇后。
她出生于公元601年,小名“观音婢”,大名没有确切记载,传说叫“长孙无垢”。父亲长孙晟是王族后代,隋朝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曾任右骁卫将军,他一次弯弓能射落两只大雕,让突厥大汗钦佩不已。他提出“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政策,几乎让称霸大漠多年的突厥土崩瓦解,为中原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
皇后的母亲高氏,是北齐乐安王高劢的女儿,长孙晟的续弦妻子。
长孙皇后的父母都有王族血统,成长环境优越,知书达理,尤其喜欢读《史记》之类历史典籍,待人接物礼貌周到,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很不幸,父亲长孙晟在她九岁时去世,同父异母的哥哥长孙无宪把继母和异母弟妹赶出家门,母亲带着兄妹二人投奔舅父高士廉,开始寄人篱下的生活。
这段变故是长孙氏人生第一次历练,由高到低的落差,让她学会了等待和忍耐,学会了察言观色,为她在日后纷乱的局面中应对自如做了铺垫。
的确,谁的人生都没有白走的路。
舅父高士廉非常疼爱这个外甥女,长孙氏与亲哥哥长孙无忌也感情深厚,她的新环境并不缺爱,所以,她身上从来没有因为亲情缺失而带来的安全感不足、多疑和猜忌,她一直是个非常敞亮的女子。
舅父被史书形容为“少有器局,颇涉文史”,家人的格局成就她非凡的眼光,也为她挑选了杰出的夫婿,公元613年,13岁的长孙氏嫁给15岁的李世民,开始了23年的风雨相伴。
可是,长孙无宪在妹妹出嫁时依旧拒不接纳,婚后的长孙氏只能以舅舅的家为“娘家”,她每次回娘家去的都是高府,母亲的家族成为她坚实的倚靠。
嫁入夫家后,形势依然复杂。
丈夫李世民是家中的次子,最疼爱他的母亲窦氏在他结婚之前已经去世,尤其父亲李渊在公元618年称帝建立唐朝之后,李氏家族兄弟的斗争达到白热化,唐高祖李渊一共有22个儿子,原配窦氏生了其中最有才干的四个: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早逝的卫王李玄霸、齐王李元吉。
长孙氏非常了解丈夫李世民,他出身优越,很早开始戎马生涯,性格中带着强烈的尚武精神和果断刚毅的秉性。他有大智慧却个性张扬,英勇过人却韧性不足,无论驾驭大臣,还是处理与父亲、太子和后宫的关系,都容易冲动而忽略细节,自己应该为他查遗补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