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孙热带雨林中,雌性青蛙在产卵季时,会在水中一次性产下成千上万颗待孵化的蝌蚪卵,随即游走离去。这些蝌蚪卵的命运叵测,有的被路过的小鱼小虾吞食,有的被水底锋利的石头棱角刮破。即使成功孵化为小蝌蚪,它们也会因食物的缺乏和天敌的捕食而大量死去。相比当初成千上万的产卵量而言,最后能够幸存长大,成为青蛙的寥寥无几。
在地球的另一边,非洲大草原上,一头母鹿产下了一只小鹿,小鹿缓缓站起,母鹿帮小鹿舐去身上的羊水,教会小鹿行走,教会它觅食,并在狮子来袭时竭尽全力保护小鹿。最终,母鹿老去,小鹿成年,潇洒地奔跑在无边的大草原上。
青蛙和鹿繁衍后代的差别为什么会如此之大?
繁衍后代的两种策略
生存和繁衍是动物的本能。就繁衍而言,动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进化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策略。
第一种策略以小型动物为代表,如青蛙,以及昆虫、病菌等个体小的物种。它们在繁育时一次性生产数量庞大的后代。这些后代发育迅速,但因个体较小、竞争力弱,且缺乏亲代关怀,很容易被天敌吞食,被恶劣的自然环境所淘汰,存活到最后的数量极少。第二种策略以大型动物为代表,如鹿、老虎、狮子等哺乳动物。它们在繁育时仅生下一胎或几胎,后代体型较大,竞争性强,存活率极高。这种类型的后代在成长过程中,亲代的关怀与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两种策略虽然形式不同但都是为了繁衍后代,各有优劣。前者更注重数量,轻质量,是一种广撒网的策略——小昆虫看似微不足道,竞争力弱,个体存活率低,但其依靠庞大的产卵数量来保证后代的存活数量。后者更注重质量,轻数量——大型动物的后代数量虽然有限,但亲代为子代提供包括哺乳、抚养、保护在内的各种资源及关怀,个体存活的概率大大增加。
在复杂多变的自然条件下,以两种策略为生的动物都存活了下来,说明各自都有一定的实用性。而这两种策略,同样适用于人类对于未来发展的战略决策。
概率决策模型
这两种繁衍后代的策略可以简化为两种概率决策模型。设想现在有两个游戏,游戏A一局有100次机会,不过每次机会胜利的概率都比较低,仅有2%;另一个游戏B,一局只有3次机会,不过每次胜利的概率都高达67%。如果目标是使胜利的次数尽可能多,你会选择哪一种呢?
事实上通过计算可以发现,游戏A和游戏B的胜利次数的期望都为2。这意味着,玩很多局游戏A,平均下来,每局会胜利2次;玩很多局游戏B,平均下来,每局也会胜利2次。也就是说,如果可以重复进行游戏的话,玩很多局之后,两个游戏的总胜利次数几乎是相同的。
区别在于,游戏A即使每次胜率不高,但其通过提升每局的游戏次数来保证总有那么几次会成功,是一种广撒网的策略。而游戏B虽然次数不多,但其通过最大化每一次的胜率来保证大概率会成功,是一种准撒网的策略。一个以数量取胜,一个以质量取胜。
无论是广撒网还是准撒网,两种策略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广撒网注重提升数量,意味着要在数量上下功夫,但如果每次尝试都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话,那么上百次、上千次尝试的总代价会很可观。准撒网注重提升质量,将胜率从2%提升到67%,也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付出。
结合动物繁衍的例子来看,小型动物运用的正是广撒网的策略——个体存活率低,但数量庞大,纵使面临残酷的天敌和恶劣的环境,总有那么几个后代会活下来。大型动物采用准撒网的策略,细心抚养仅有的几个后代,教会它们各项必备的生存技能,大大提高其存活的概率。
这两种策略在广告营销上有广泛运用。批量大规模投放广告,例如电视广告、视频网站广告等,对应的是广撒网策略。在了解客户需求,进行客户细分后,定点投放个性化定制广告,对应准撒网策略,例如在高校投放留学广告、在健身房投放营养餐广告等。
求职过程中也存在这两种策略。广撒网的策略对应海投,一次性选中几十上百家公司,把自己简历挨个投递过去,总有那么几个公司会给自己面试机会,到最后总有几个公司会发录用通知。准撒网的策略,则是深入研究各行各业,找准与自己兴趣及技能匹配的几家公司,并努力达到其招聘书上的技能要求,之后再投递简历,同时寻找内推机会,精心准备面试问题,提高自己拿到录用通知的概率。
做哪一种渔夫
广撒网和准撒网,两种策略的预期成功次数是一样的,哪一种策略更优呢?
这时需要分析的成本有两个,一个是广撒网中扩大撒网范围的成本,另一个是准撒网中提升胜率的成本。在广告营销中,分别对应多发一份广告和制作定制广告的成本。在求职过程中,分别对应将简历多投一家公司和提升自己简历背景的成本。
宏观来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的边际成本大大降低,互联网思维深入渗透到各个行业中。这意味着,互联网的广泛性和传播性使得扩大撒网范围成了一件相对容易的事。向一千人和向一万人投放广告的区别,可以只是计算机程序里一个小小的参数改变。同样,将自己的简历多投递一家公司,也只需要几次鼠标的点击即可。
同时,这个时代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即使错过一个,又有新的涌现,即使错过一家公司的申请截止日期,后面还有十家公司仍然开放申请。这一切似乎都为广撒网策略“低胜率、多次数,总有几次会成功”的理念铺平了道路。
不过广撒网策略也存在致命的弊端。在求职过程中,如果运用广撒网策略,可能半年来都在忙着投简历、去面试,却没花时间提升自己的实力及细心准备面试,也就是只单纯地增大次数,而不考虑提升胜率。最终结果,可能是海投公司上百家,面试几十场,仍没有满意的录用通知。广撒网的这种“这次不成功,反正机会多,多试几次,总会成功”的想法,容易让人变得盲目乐观、不思进取,不从根本上提升胜率,而将希望完全寄托于运气。
另一个限制广撒网策略的,是时间。有时可能多试一次的成本是低的,但等待结果的过程是漫长的。如果这次不成功,再试一次,再试多次,不知不觉中,时间在流逝。拿求职举例,秋招不成功,等春招,春招不成功,一年就过去了,毕业后去哪儿成了问题。广告营销中,投放了广告,还是没有客户,再继续投放,时间一长,不仅库存里面的货物会变质,公司运营成本也会累积上升。
这样来看,相比而言,准撒网策略具有一定优势——不需要太多尝试,不需要等待太久,前期明确目标,专心提升胜率,最后稳准发挥、大功告成,有一种厚积而薄发的味道。不过,专心提升胜率的过程是辛苦的,是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的。例如高考,就是典型的准撒网策略。因为青春年华有限,复读成本太大,增大尝试次数的广撒网策略不再适用。莘莘学子苦读三年,只为尽可能提升胜率,在夏日的考场上金榜题名。医院的医护人员,基建项目的工程师,也使用并且只能使用准撒网策略。在这些生命攸关的领域中,失败的代价极高,且不允许有重新来过的机会,他们只能尽力将胜率提升至100%,做到极致。
然而,同样还是因为时代的发展,一个人每天接触到的信息量越来越多,处理事务的数量和复杂程度都有所上升,人们也常感叹自己愈发难以将精力专注于一件事上。能做到不被外界的繁华所分心,不被采用广撒网策略的对手的迅速成功所影响,专心致志提升胜率,越来越难了。
另外,若采用准撒网策略,特别需要注重的一点是关注外界变化。采用广撒网策略的人,因为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新机会,能够接触到大量信息,对外界变化较为敏感。而采用准撒网的人可能会沉浸于提升胜率的过程中,少有关注外界信息,以过时的考核标准为参考,将自己的胜率提升到了80%或90%,而实际上由于外界条件变化、考核标准调整,胜率可能只有20%或30%。例如高考复习只顾做题,不顾时事,以至于对高考题目中的案例闻所未闻;埋头做科研,却不关注领域中的研究热点,等等。
两种策略各有优劣,能否将其结合起来呢?实际上已有先例。大公司可以根据用户特定的行为信息,结合人工智能,批量生产个性化定制广告,来促使用户消费,这种方法既增大了撒网范围,又提升了胜率。不过,用户信息对公司是已知的,这样才能实现将广撒网、准撒网结合的最优策略。而对个人而言,外部信息常常是不可知的,不完整的。
做一个广撒网的渔夫,还是准撒网的渔夫?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竞争,既看实力,又讲运气。想要两种策略并行,可以考虑在外部环境较稳定时,将时间和精力用于准撒网策略,积累实力、提升胜率,并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待风口到来后,转用广撒网策略,不断尝试,将自己提升到新的平台,新的高度,之后转为准撒网策略,在新的平台上积累实力、提升胜率,为下一次风口做准备。循环往复,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