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大学,尤其是大二的时候,我发现身边同学都不约而同陷入了迷茫期。
学业、生活、情感、未来发展等各方面的疑惑会在此时集中出现。是当一个高GPA的学霸还是尽情体验生活?学业和爱情是否可以双丰收?十年后我在哪里?在做什么?
我们都迫切想要寻找答案。
迷茫是普遍而正常的
迷茫,即不知道该选择哪一条路,甚至不知道前方究竟有没有路,有哪些路。
迷茫的原因,是未来可供选择的路太多了。中学时期我们都不会迷茫,每天按时起床,到校学习,按部就班完成学业,只为高考考出好成绩。正是因为只有高考这唯一的出路,一切行动都有了清晰的方向,自然就不会有该选择哪一条路的纠结。
而进入大学,或者人生越往后发展,可选的路就变多了。在大学时期,高GPA、恋爱经历、海外旅行、实习工作等,都会成为自己的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不同颜色的方块填满了你的日程。迷茫、焦虑、拖延的症状也逐渐出现。
在成长阶段,迷茫是普遍而正常的。你应该感到庆幸,因为这表明摆在你面前的机会变多了,主动权到了自己手里。同时,也应该认清自己,审时度势,及时做出选择,走出迷茫,向着明确的方向前进。
目标、资源与实力
说到迷茫,我们就要谈谈目标。
简单来说,人生每个阶段都有目标,无论是自己设定的,还是他人规定的。在高中,首要的目标是努力学习,高考考出好成绩。在大学,课内学习依然是首要的目标,但课外活动也同样重要。开始工作之后,目标更是变得多样化,包含了薪酬权利、社会声誉、情感家庭等。除此之外,我们都默认一个人成年后应当具有基本的生活常识及道德修养。
在实现各阶段目标的过程中,人有两大最基本的资源要素:时间和精力。
不过这些资源是有限制的。人生那么长,大学只有四年,这是时间上的;一个人不可能像机器一样连续运转多日不休息,这是精力上的。这两大资源的限制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公平的,同样也是客观的。
所以在明确目标之前,应当先分析自身有哪些资源,这些资源有哪些限制。
我们总是说太忙了或是没时间,但时间资源是公平的。一天24小时,这是最公平的资源分配。假设每天睡眠8小时,则清醒时间是16小时。格拉德维尔的1万小时定律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按此推算,要想在一个领域达到大师级别,需要10000/16≈625天,不到两年。这样看起来,每个人距离大师都不远。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现实里我们还有许多其他的正业要做,比如正常的学习、工作等,这就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可用时间。另外还要吃饭、通勤、交际等。看似一天有16小时,实则用来实现心中梦想的时间可能只有下班回家到睡觉前的3小时。
我们经常说心好累、好困,但其实精力资源是可以结合时间来分析的。接着上面的例子,虽然一天清醒时间有16小时,但大脑持续工作会使得效率降低,真正高效工作的时间是有限的。同时,学习工作一天,回家已经非常劳累,难以再集中注意力。连续、大量的精力投入会损伤身体健康,这就好似是在刷信用卡,提前支配未来的精力和时间。
上面对时间及精力资源的分析可以应用到方方面面。比如考研、考资格证,先估计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复习准备,再结合已有的课业日程安排,将复习计划分配到每一天中去。
除了时间、精力外,自身还有各种已经积累的实力。在明确目标时,也应对自身实力状况进行分析,包括学识、经验、财力等硬实力,以及合作、交际等软实力。这些实力因人而异,可以看作是主观的。
实力,可以看作是人生前阶段通过努力而获得的回报。高中时,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有双曲线,后有生物圈,外可说英语,内可修古文,求得了数列,说得了马哲,能算电磁感应,可轻松解决方程配平。这些积累的实力,正是用高中三年的艰苦奋斗换来的。工作后日益增长的银行余额,也正是自己时间及精力投入的回报。
实力换资源的例子也比比皆是。财力能够解决很多问题,例如更新办公设备,使办公效率大大提高;坐飞机出差,节约时间。雇用几个员工,帮忙处理杂事,生活也就轻松了,精力也就丰富了,这实质上是用财力换取了别人的时间及精力资源。
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目标、资源与实力的关系——人生各阶段就是在有限制的情况下,最高效地利用已有的资源,发挥自身实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当目标实现后,它就变成了自身实力的一部分,再由此出发,实现更高的目标。
打个形象的比方:每个人都是人生路上的司机,时间、精力这些客观的资源对每个人而言都是类似的;而主观的实力则是车的性能,因人而异。目标,则都是远方的终点。
当一名成熟的司机
想当一名成熟的司机、人生的赢家,做好目标规划尤为重要,大致上有两步。
首先是认识自己,确定大方向。想清楚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长远规划,例如在何处发展、工作的公司与岗位、情感发展等。然后审时度势,结合自身实力及资源,分析实现目标的可行性,适当调整目标。
在确定了大方向之后,第二步就是细分目标。这同样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及资源,在三年、一年、半年、三个月、一个月等不同时间跨度上做出规划。如果决定三年后出国读研,则需要提前一年参加GRE、托福或雅思考试以作申请。同时GPA、推荐信、课外活动也是强有力的申请材料。这样一来,出国读研的大目标就细分到了英语、GPA、课外活动等小目标,再进一步细分就可以具体到一个月内的日程安排中。
这两步看似简单,但有很多细节值得注意,因为这些细节直接关乎目标的实现。
在明确目标时要认识自己,不过认识自己是很难的一件事。自己对自己的判断可能不是最准的,基于这样的不准判断做出的决定不一定是最优的。这时我们就需要与周围人交流,了解别人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的,是否有自己没发掘的优点和被忽视的缺点,渐渐做到全面地认识自己。
同样,与别人交流还能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与前辈们交流,汲取经验,可以提前了解情况,判断自身目标设定是否合适;与同辈交流,毕竟大家都是基于当下形势做出的分析,比较各自规划时的细节,观察是否有自己忽视的重要信息;与后辈交流,可以得知时局最新的发展,使自己对未来形势有更精准的把握,这同样也是收获。这样的交流机会广泛出现在公司宣讲会、校友分享会、迎新活动、聚会等各个场合中。
不知道该选择哪一条路,甚至不知道前方到底有哪些路,究竟有没有路,这些迷茫的表现,我们已经解决大部分。不过现实生活中真正成熟的“司机”并不多,很多“司机”不是找不到目标,而是因为目标太多了。
随着人生发展,我们会有很多“里程碑”。又或者说,每个人都远程掌控着多辆车,同时行驶在不同的道路上——学业、事业、家庭、社会责任等,每条路上都有目标,都有里程碑。
然而就像前文分析的那样,人的时间及精力是有限的。目标如果不止一个,则有可能相互争夺资源,使得本就有限的资源更加有限,这样会给自己带来身心压力等影响。各种小说及影视故事里的矛盾情节,实质上就是主人公设定的诸多目标——事业前程、家庭责任、社会道德等,在争夺他有限的资源。当这些资源可以调和的时候,矛盾就有望圆满解决;当不可调和的时候,冲突就爆发了。
所以,在设定目标时,数量一定要适度,不能什么都想要,不然很可能最后什么都得不到。大学期间机会很多,学术研究、社团活动、实习工作、海外交流等,这些都对个人发展及实现长远目标有利,不少人会全部参与,最后常见的结果是夜没少熬,却又留下遗憾。正像美国大学流传的一句话,“学习、社交(娱乐)和睡眠(身体),只能选择两样”。人不一定要求自己方方面面都是赢家,能在某些方面出彩,就已经足够了。
当多个目标冲突时,一定要分清它们的主次关系,依次处理。管理学家科维提出的时间四象限法,把工作按照重要和紧急两个不同的程度进行了划分,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不过也有缺陷之处。一些需要集中精力、多花时间在重要事项上,而且还常常会被一些紧急的事项打断,不断推迟,最后迟迟无法开始。比如备考托福时,做一套托福模拟题,需要四个半小时,原本计划今晚抽出时间进行练习,结果晚饭时遇到紧急事务,而第二天晚上已有安排,于是只得推迟到第三天晚上进行,而第二天白天又被告知第三天晚上有新任务,则又进一步推迟。慢慢地,“重要不紧急”的事务就被推到了“重要且紧急”的位置上,最终的效果可想而知。
成为一名成熟“司机”的路很长——既要懂自己的技术,还要和其他的“司机”多交流,上路后还不能一心二用追逐过多的目标。
每个人都在成长。学校和社会就像驾校,是练习和锻炼的地方。迷茫是普遍的,遗憾也是正常的。出错不要紧,年轻就是资本,重要的是在遗憾之后能够改变自己的目标设定。探索目标的方向,设定目标的数量,行动起来,不再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