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做事的逻辑:如何持续做正确的事 > 第五章 有效决策:量化世界,让选择更完美

第五章 有效决策:量化世界,让选择更完美



好的选择,从大学开始

上大学后,除了被问“你读的什么专业?”之外,“毕业后想干什么?”算得上是出镜率第二高的问题了,相比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难回答一万倍。

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

每每想起高中的点点滴滴,甚是怀念。一放寒暑假就期盼同学会,期盼再次聚在同一个教室,为同一个目标而奋斗努力。

这也是高中生活与大学生活最大的不同之处。

高中时期,虽然大家去路不同,但目标大都很明确,或参加高考,或参与竞赛,或出国。准备高考的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除了三角函数还有三年模拟;准备参与竞赛的人深潜在大学知识的海洋,对各大教材、教授、出版社早已耳熟能详;准备出国的人背单词考托福,练就流利口语,写好亮眼文书,踏上出国之路。 [电子书分 享微 信jnztxy]

因为目标明确,再加上学校、老师等外部因素的系统性安排,我们很容易就会朝着心中的目标全力以赴。虽说有时没有深入想过究竟为什么要这么做,但这并无大碍,至少不会浪费时间纠结于我接下来该做什么。

相反,大学则是完全不同的环境。

总体而言,大学相比高中,整个氛围更加自由,生活更加多元,选择更加多样。

但这些多样的选择,有时使得我们不能明确自己的目标——究竟是专心学术还是去体验生活?若在大学时还完全沉浸在课本里,则缺失了大学的意义;若完全投入到生活娱乐中,则考试那一周难免会慌张不安。

将这样的疑虑延伸到毕业,就成了毕业后是读研还是工作的抉择。

提早规划,不只节省一两年

毕业后,有两条路摆在你面前。

虽说毕业后大致是工作、学习二选一,但这两条路还可以详细细分。

第一,工作。

若选择工作,那可以细分到各个行业、各个公司,还可以细分到不同的部门,每个部门又有不同岗位,算下来真是有千千万万种的选择。

第二,读研。

若选择读研,那可以分为国内和国外,再细分到学校、学院、专业。

总之这样算下来,未来的选择太多太多了,四年大学时光看似很长,实则转瞬即过。临近大学最后一年才开始考虑这个问题,很多事情已经为时已晚。比如查看职位要求时,发现自己竟还未通过英语水平考试;在查看申研要求时,发现自己的GPA(平均学分绩点)还未达标。

但由于专业考试定期才举办一次,GPA也不是一两周就能更新,因此,真若到了大四才发觉这些问题,会失去很多原本可以获得的绝佳机会。

金融学入门课中就会提到货币的时间价值的概念,也就是今天的100块钱比明天的100块钱更宝贵,阐述了货币在不同时间的价值不同。实际上我们可以替换一下,得到货币的时间价值的概念,也就是说时间本身在不同时刻,其价值也是不同的。很简单的例子就是,考试开始前1小时的时间肯定比考前一个月的1小时更宝贵,你会抓紧时间再过一遍知识点弥补漏洞。考试结束前的60秒也远比考试刚开始的60秒更宝贵,利用这最后60秒填机读卡就能一下捡回几十分。在截止日期之前,我们总是想再多一会儿时间。

大学也是如此。GPA不够高,证书还未考,心愿终未了,想着即将踏入朝九晚五的工作,可能会感叹要是再有一年大学生活就好了。

大二大三即可做好规划,明确自己的目标。从长远来看,早规划,节省的不只是一两年。由于复利效应,人的发展水平是越来越快的,大二做好规划的同学,与大四做好规划的同学,即使发展水平轨迹相同,但由于提早了两年,因此两者之间的差距在毕业后会愈发明显,越来越大。这也是常说的“一步领先,步步领先”。

总之,大学四年,应当在有准备、有规划的前提下自信从容地度过,而非慌慌张张摸不清方向,毕业后获得一个将就。

如何规划

在投行,经常会听到一种说法——想进投行,如果大二还不准备,那就不用准备了。

事实上确实如此,因为很多投行都会将全职录用通知发给大三的暑期实习生,而这些暑期实习生的招聘多是在大三上学期。面试官会重点参考申请者大二暑假的实习经历,而大二暑假的实习机会又是由大二一年的努力换来的。并且大三上学期的申请流程中的笔试题目、面试技巧等,都需要提前准备。

除了工作,申研也是如此。曾听过一位学长的经历,他大四的时候想申研,需要参考GPA,但由于自己大三出去交换了一整年,交换学校的GPA不会详细显示在成绩单上,最后申研时参考的GPA就是大一大二的GPA。

因此,感觉上毕业后的事情离我们还很遥远,但实际上已迫在眉睫。

当然,也不是说一进大学就要明确自己的最终目标并全力以赴,还是那句话——目的性太强的旅途会错过很多美好的风景。我们大可以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尝试规划大学四年,即观察现象、提出假设、设计并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第一,观察现象。

用大一的时间,广泛体验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专业学习、社团活动,还是恋爱、旅游,再或者是文学与艺术、科技与工程、商业与金融,都可以去涉猎尝试。这也是大学教育的核心——通识,即培养学生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提出假设。

在这全面的发展过程中,大约在大一结束时,你会逐渐形成自身的价值观,慢慢发掘自身的兴趣所在,了解自身的优势劣势、性格类型等,这些都是该阶段的一些总结。渐渐地,你会缩小自己的兴趣圈,明白自己喜欢做什么,将来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假设性地规划自己未来发展道路。

第三,设计并进行试验。

按照上一步规划的道路,从大二开始,你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规划的领域,去体验更深层次的活动。选择学术,则可以深度学习教材,关注相关期刊的动态,与老师多加交流;选择会计,可以多关注最新行业规则,考取相关证书;选择科技,可以关注AI,自己做一些有趣的小项目;选择风险投资或私募股权投资,则可以关注中国的创业市场,例如当下热门的共享单车市场及融资案例,参加全国峰会,研读专业报告等。

第四,得出结论。

至此,大学方过两年。经过上述对自身假设的切身实践,你便能够看清自己到底是否真的热爱这样的选择。若是,则可以得出肯定的结论,并坚持下去;若不是,则可以修改,做出调整,重复一遍上述探究流程。

除此之外,在进行未来规划探究的过程中,与外部的交流也很重要。老师、家长、学长、学姐都是过来人,可以向他们寻求建议。周围同学也可能像你一样进行着实验,他们的结论、经验也具有非常宝贵的参考价值。

未来总是不确定的,除了规划之外,很多事情都可以用这种观察现象、提出假设、设计并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模式去分析。多次重复后,结论就会变得更加肯定。

这就是大学规划的过程。

毕业后想干什么?可以通过观察、假设、尝试,来慢慢缩小自己的选择圈,并往这个渐渐清晰的大方向发展,培养该领域的专项实力,目标也就清晰明了,剩下的就是努力。不管目标有多远,只要自己坚定并且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去执行,就终将会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