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广为流传的网络笑话:昨天去买烟,买了包20块的,给了老板50块,找了我40块,我装作不知道,装兜里就走了,没走多远老板喊我:“你的烟没拿!”我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拿出10块钱给老板:“你多找了我10块。”老板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小伙子,把烟拿来,我给你换一包真烟。”抽着老板新换给我的烟,那纯正的味道不禁再次感动了我:“老板,把刚才那张50元的拿来,我给你换一张真的吧!”老板接过那50元也再次感动:“小伙子,把刚才找你的钱给我,我也给你换了。”接过老板重新找我的钱,我也再次感动,从口袋里拿出一部手机:“老板,手机还给你吧。”老板热泪盈眶,颤抖着掏出一个钱包:“小伙子,钱包还给你。”
生活处处是套路
考试面试有套路,搭讪相亲有套路,求人办事也有套路。这个时代满满都是套路,上面的笑话就反映了套路一层高过一层,深不可测的一面。
套路可以理解为从生活中精心总结出来的,能有效应对特定事件的经验规律或者是方式方法。它们之中有些太好用了,以至于被写到了某些书本当中,成了非常正式的方法论。
套路是怎么产生的?
历史上,每个行业,或者说生活中的每个方面,都要经历发展的过程。早踏入这个领域的人,通过不断地积累经验教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方法论,就成了该领域的前辈。新踏入这个领域的人很傻很天真,在不断地被套路后,也学会了用套路去对待后来的人。
世上本没有这么多套路,但随着社会竞争愈发激烈以及信息流通性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套路被创造、传播,形成了当今套路无处不在的局面。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人人都想快速、高效、低风险地解决问题而不被淘汰,那些前人总结出的有效、妥当的经验规律、方式方法——套路,正好符合这些特性,于是备受追捧。而一旦某种套路被证实有效可行,则会在社交网络上快速地传播开来。套路者炫耀战绩,被套路者哭诉经历,围观者感叹创意。
世界总是发展的,说不定今后套路还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深。
从小麦到老油条
前人留下的经验都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无疑是最具有参考价值的。
鉴于套路解决问题通常具有快速、高效、低风险的特点,人们对套路抱有崇拜之情,遇到经验丰富的人,往往会立即上前讨教经验,以便使自己的未来少走弯路。
当然,套路的负面性也不容忽视。开头的笑话,两个主角的套路都很深,让人完全猜不到后续的情节。生活中,每人都有过被套路伤害过的经历,想起来都是一把辛酸泪。
然而,很多时候,人是复杂的,有种矛盾焦灼的心理:一方面我们不喜欢被人套路,一方面我们又忍不住想用套路。套路成了那个你可能刚开始不太喜欢,却不得不接受,最后自己也使得挺尽兴的东西。市面上到处都是这样的方法论——“职场必知十大法则”“教你如何管理人脉”等数不胜数。
套路成了一种以经验为基础的低风险的实用主义。懂套路、按套路出牌,可以有效降低甚至规避风险,这明显具有保守性、功利性。一旦走进了套路,尝到了说该说的话、做该做的事的好处后,就会沉浸在这样的模式里,变成曾经自己讨厌的人,难以走出去。
小麦成熟了,被磨成了面粉;面粉加了水,就变成了面团;面团下了锅,就变成了油条;油条炸久了,自然就变成了老油条。老油条又会时不时地,怀念起当初在麦田里随风摇摆的时光。
做一个套路终结者
“不按套路出牌”这句话,正慢慢从贬义变成褒义。
里约奥运会上,习惯了被套路采访的记者,面对傅园慧这样的采访对象,内心也是崩溃的。傅园慧面对镜头时,自由地表达想法和感受,放松地面对社会舆论。这种打破套路、表达自己真实内心的行事风格,是大多荧屏偶像想做但做不到的。
相反,盲目追寻别人总结的套路,很可能会扭曲自己行动的初衷。听了很多求职应聘的套路,于是去社团挤破头担个职位,力求给自己的简历加上一条领导力。又去担当义工志愿者,证明自己符合企业所要求的关爱社会。
担任社团职务、参加志愿者活动这些行为是值得赞扬的,但如果是为了给自己的简历加分,为了别人说“该这么做”而这么做,那就彻底变味了。身边这些“该这么做”“这么做才对”的声音,实在太多。
“条条道路通罗马”,但你想去的,真的是罗马吗?
套路是前人的,但未来的路是自己的。遵从套路,保守拘谨,一直活在别人的影子里。做一件事前,心里想一想,是按照别人告诉我的该这么做,还是遵从自己的本心去做。
做一个套路终结者。既然年轻,为何不打破约束,开辟独特的道路,活出自身的个性。
当初的小麦时代,在风中你都想过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