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做事的逻辑:如何持续做正确的事 > 第四章 积极意识:先撕裂,后成长

第四章 积极意识:先撕裂,后成长



请停止无效努力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困扰?

某天意识到自身能力的不足,前辈建议多读书,然而书读百卷却对提升能力毫无直接帮助。或者,突然间奋发图强,为了实现目标头悬梁锥刺股,结果却是收效甚微,百般苦力无甚用处。

如果不幸中枪,那么你很有可能走进了无效努力的陷阱。明明并不懒惰,付出了很多,却一直得不到意想之中的成果。其实,实现目标的关键不是努力,而是如何努力。倘若没有合理的方法和技巧,那么再多的努力,都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现在问题来了:我们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努力呢?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将努力本质化、精准化、专注化并且动态化。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识别目标——将努力本质化

认清目标这件事,看上去很容易,但我们经常会不由自主地偷梁换柱,发生目标识别上的偏差。读书时,我们希望名列前茅,就把目标设定为排名跻身全班前五。其实这个目标并不合理,因为它对你的具体行动没有任何指导意义。

正确的目标应该是这个画风:每天读几个小时书,做几个小时习题,让你的目标脱去结果这层外衣,回归到过程的本质,将它落实到行动这个维度上。

同样,工作时,我们的目标不应是争取年末被评为优秀员工的结果,而是每天按时完成任务,每晚进行总结复盘,每周和同事交流经验这样的过程。减肥时,我们的目标不应是一个月瘦10斤的口号,而是将目标定为每天摄入1500大卡以内,跑5公里以上这样的实质化行动。

你的目标不是打败怪兽,而是促使自己装备升级,从而在战斗中所向披靡。一切流于表面的目标设定,都只是徒有其表的纸老虎;而回归本质的目标,才对努力具有指导意义。

拆解目标——将努力精准化

你也许会发现,即使我树立了升级装备的目标,还是无法落实到具体行动,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就算坚持每天读5小时书,为什么还是没有考进班级前五?就算做到了每天完成工作并总结,我怎么还是没有搞定那个大项目?

仔细想想,虽然人们都说读书是提升实力的万全之策,但你知道自己该提升哪方面的能力吗?这方面能力的提升通过读书能实现吗?如果可以的话,要读什么类型的书,要如何配合相应的实践呢?如果你发现自己每个问题都摸不着头脑,那么这种努力就是愚蠢的、无效的。

所以,即使目标已经本质化了,它其实还是过于笼统:每一个目标都是多种技能的组合。所以在准确识别目标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对它进行进一步拆解。

譬如,你想参加今年的“中国新歌声”比赛,那么将这个目的本质化,就是坚持练习,以提升综合演唱能力。这还不够,综合演唱能力还分为节奏、音准、声线等歌唱技巧要素,以及感情、动作、台风等舞台表现要素。那么你具体需要提升哪一点呢?如果是音准不到位,用什么方法提升才最有效呢?明确了最佳方法之后,又该如何分配到每一天的计划当中呢?

将目标不断细化,直到它精准对焦到最小的量级。这时你就会发现,一切都变得逻辑清晰,容易处理多了。

实现目标——将努力专注化

将目标明确到具体行动之后,你就得大量重复练习了。在练习当中谨记一个原则:一次只抱有一个目的,根据已经细分化的目标,让努力变得专注化、纯粹化。

学习一篇美文,首先明确自己打算钻研它的哪一部分:是结构、选题、风格,还是文笔?如果注意力涣散,一会儿被文章的逻辑结构折服,一会儿又惊叹于华美的辞藻,同时关注太多信息,最后哪一项都学不到位。

最合理的学习模式,是一次只专注于一项内容,再经过反复练习加深理解,最后将无数小练习整合在一起,从而达到全面而系统的学习效果。

其实,我们每个人做过的语文试卷遵循的就是这个道理。一张完整的试卷,先要完成词汇、语病、断句、总结逻辑、理解文意等细分单元,最后才是系统化的练习环节——大作文。我们的学习过程亦是如此:老师会要求我们每次专注练习一个板块,直到高考的冲刺阶段,才会开始进行综合化练习。

越专注,越高效。学习一门技术,钻研一门学问,完成一项任务,无非也是同样的逻辑。

及时反馈——将努力动态化

没有谁可以一步到位。进步的过程,总要经过“尝试-反馈-调整-再尝试”这个模式。如果只是一味硬闯而不知道调节方向,结果只能是徒劳一场。就像做了题却不去寻求标准答案,那么就算狂刷十本练习册也是无效的。

准确的反馈包含主观和客观两个前提:合理的自我归因和成熟的评价标准。前者是自我驱使的内部机制,后者是衡量价值的外部体系。

首先,为了免受误导,我们尽量选择最合理的外部评判准则:比如高考的评分标准,比如职场的员工守则。在众多标准当中,总有一种是最权威、最值得信服的,比如听取行业翘楚的建议,一定比那些鱼龙混杂的公众号推文有用得多。

其次,根据合理的评分体系,主动发现差距,缩小差距。发现努力的方式不对,改;发现努力的节奏不对,改。在众多成功学的经验里,只有一条最可信,那就是不断试错。

努力的方向绝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实践和结果之间的偏差,不断地进行调整。就像数学中的二分法,首先圈定一个区间,然后经过不断的调试,让区间的两个端点逐步迫近于函数的零点,从而求得精确的答案。同样,每一次做出新的决策,都要基于上一次决策错误的复盘,从而让努力的方式逐步趋于最佳途径,让等量的努力获得最大化的收益。

以上,就是我所认为最合理的努力姿态了。

比懒惰更可怕的是迷茫,而迷茫大多源自于无效努力。大竞争时代,让我们一起做个聪明的勤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