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升级,心灵无法承受之重
有一期《最强大脑》中,出现了一名堪称“游戏帝”的挑战者,他简直把游戏打到了出神入化、神佛不惧的境界。可意想不到的是,换了比赛场景后,他竟然在完全一样的比赛内容中一败涂地。
选拔赛中,他给大家展示了挡住下半部分,盲玩俄罗斯方块的绝技。他提出了边玩游戏边嗑瓜子的要求,然后就如同长了透视眼一般,一边优哉游哉地嗑着瓜子,一边调动强大的记忆力快速而准确地操作,最后轻松挑战成功,获得了《最强大脑》国际赛的参赛资格。
到了国际大赛赛场,他与一个国外选手对决上次完全相同的竞技内容。可是这一次,他在比赛中频频失误,连上次10%的水平都没发挥出来,最后以惨败告终。
场地相同,竞技内容相同,甚至连嗑瓜子环节都相同,可结果却大相径庭。天才游戏玩家不慎失手,到底输在了哪里?
我发现,这位游戏帝但凡只要在公众场合中就会紧张,从国内比赛到国际赛事,他紧张的程度,随着比赛的规模和重要程度层层递增。一开始他试图通过嗑瓜子缓解紧张情绪,可一旦紧张过度,瓜子也救不了,于是发挥便会大打折扣。
因为过度紧张发挥失常的案例,我们见过太多了。
三年苦读输于一朝失误的高考学子,颁奖台上不慎跌倒的明星,都是因为过度紧张,没有展示出应有的水准。过分在意输赢,执念太重,在开始之前就担忧“搞砸了怎么办”,往往会给人的潜意识形成负面影响,也会给心理施加更多压力。
如果潜意识形成太紧张了、千万别输、我不舒服、赶紧结束等信息,大脑得到的反馈就是压迫、失败、抗拒、逃离等负面概念,于是带动身体产生相应的应激反应,从行动上排斥这个比赛。
可见,一个人的情绪是否稳定,对于一件事情的成败影响非常巨大。人的决胜之战,很大程度上,是同自己的内心较量。
胜负失衡,得失只在一念之间
作为《奇葩说》的忠实粉丝,我对每一位辩手都如数家珍,尤其喜爱如晶和思达,两人每一次辩论都是字字珠玑,令人在欢笑中拍案叫绝。
可是,他们总在参加冠亚军决赛中发挥失常,大失水准,最终与冠军失之交臂。对于比平时还要简单的辩题,他们一改往常妙语连珠的状态,都变得哑然无声,对着摄像机长时间沉默,让人在台下看着都着急。
为什么会这样?
在平时的节目中,他们对辩论的潜意识理解,都遵从内心的本性。如晶是把演讲当作自己的唯一热爱,而思达是把演讲当作自己情感与态度的自然表露。日常比赛中,他们用辩论表达自我或是说服群众,而不是为了获胜,获得观众的支持与喜爱,不过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
他们在辩论场上的如鱼得水、轻松快活,在脑海中形成了积极的潜意识,而这种潜意识就提供了正面的助力,让两人越辩越强,越强越辩,推动他们不断上升到新高度。
而到了决胜负的紧要关头,他们就会丢失了自己的真实状态。两人有一个共性,都是太执着于这次比赛的结果。如晶曾哭着告诉所有观众,自己对冠军有多么渴望,却又离它多么遥远;思达也总在别人提到冠军这个字眼时突然沉默。
对胜利的过于在意,使他们偏离了初心。原有的稳态一旦改变,潜意识就无法延续助力,反而受到错误的暗示,开始帮倒忙。它告诉大脑“我们的主人抗拒现在的场景”,于是身心开始对局势产生微妙的逆向磁场。
有一期节目里,辩题为“人到底该不该上进”,如晶谈到了她的失意与困惑。她把在《奇葩之王》中夺冠当成上进的终点,全身心为之付出却又一次次失败,这份挫败感使她痛苦,甚至抵消了辩论带给她的快乐。她因此认为自己不该再有上进心,才能使人生从容一些。
其实,如晶没有错在上进,而是错在了把夺冠当成上进。努力的终点不应该是所谓的成功,而是成为更好的自己。提升了自身能力,就可以从容地处理世界上每一个难题,而不仅仅是一次的比赛。明白了这个道理,放下对胜败的执念,才不会在紧要关头影响自己的发挥。
当我们背离自己做一件事的初衷时,转而为了争夺输赢变得执着,实际上是陷我们自己于不自由中,比赛还没开始,我们就已经走进了误区。
如何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呢?在舞台上,在决胜负的紧要时刻,我们应这样对自己说:“对现在正在做的这件事,我是多么热爱;能与更高水平的人在这里一决雌雄,是多么宝贵的机会;无论胜与败,都会增长很多见识……”这样,大脑得到的都是正向反馈,对于临场发挥,往往也会有正向的促进效果。
忘记结果,过程才是终极目标
同样是在《奇葩说》,罗振宇在第四季中被邀请为常驻嘉宾。由于他是做内容输出的,对于这种冲突主体的比赛方式不是很熟悉,一开始表现并不出彩。一时间,网上贬低他的人很多,觉得他各方面都不如“矮大紧”高晓松,趁早下台得了。
可他对于网络上一边儿倒的评价总是无比淡然,没有辩解,没有懊恼,只有每一场比赛都像个学生一样,认真地倾听发言、记笔记、表达意见。慢慢地,他发挥得越来越好,直到达到令人惊艳的程度——他的每一句话都是深度思辨后的结果,时常颠覆观众的固有认知,引人深思许久。
其实,无论是在《奇葩说》的演讲过程中,还是在他平时的工作里,他都是一个极其不在乎输赢的人。
对于赚钱这件事,他也没有太多执念。创业过程中,他曾经果断叫停过好几个盈利极高的业务,原因只是他认为这种模式不符合他们最初的企业定位,不利于长久发展。可大多数商人,都会把公司一时的盈利视为成功的标准,并为了追求这份成功不择手段。
而罗振宇是怎么看待成败的呢?在《奇葩说》第四季最后一期,他在总结陈词中说到,人生会遇到很多打击和破碎,每一次破碎,他都会审视这个让自己破碎的东西,如果对自己有用,就把它放到自己的身体里,完成又一次重建。他把每一次的失败当作一次成长,当作能使他更加强大的机会。在他的世界里,失败不是结果,而是自我优化的一个环节。
他对自己、对公司都是坚守这个信条,不在结果中验证,只在过程中思辨。他以最高的要求对待过程,以最低的姿态面对成败。这种看淡结果、追求过程的态度,使他的认知和事业,都得到了高效提升。
其实,比赛的真正意义,就是在得与失、成与败中进行深切的自我认知,在一次次自我否定中,不断进行自我迭代与升级。
放下对成败本身的执着,才能跳出“越在乎越容易失去”的心理怪圈,让自己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