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我沉迷于听各种讲座,混入各种商业聚会,三心二意地听着,只为活动结束后,去找发言的大佬们交流一番,然后要到他们的微信。
除此之外,在生活中,我也总是处心积虑寻求加大咖微信的机会。参加学校的求职讲座。听不听是一回事,反正能加几个金融大咖的微信号;看公众号,文章读不读是一回事,先把作者附在文章最后的微信加到手。明明什么事也没做,却扬扬自得——通信录里增加个CEO的名字,就觉得自己也身价倍增;相册里多了张明星合影,就觉得自己头上也有了光环;给微信好友里的作家发过几句节日快乐,就觉得自己也成了文人墨客。
这种总想和比自己高一层级的人产生点什么牵连的心态,我自我诊断为向上社交病。
我们总把社交当成一种实力,因为我们总以为共享圈子就等于身份趋同。趋向向上的社交,好像就真的在向上走一样。
但这种社交真的有效吗?你我都心知肚明。
向上社交
每一种关系,不论是感情还是交易,都基于双方的平等地位和等量给予。比如传统婚配关系中,“你负责赚钱养家,我负责貌美如花”,就是一种平等交易。
但当双方的地位存在差异,双方给予的份额也开始失衡,就意味着这段关系即将出现裂痕。或者说,这段关系压根就不会开始。比如,女方容颜老去,男方开始嫌弃;女性经济独立,不再依赖男性。
举这个例子或许不太恰当,因为情侣之间并非完全理性的交易关系。基于感情的基础,即使供给关系失衡,双方对待彼此也会有极大的包容性。
但你又不是大佬的老婆,谁会无条件包容你呢?结识大佬也许会带给你不少好处,但是反过来呢?产生这种关系,对你和对他分别产生的效益,可能是等价的吗?
向上的社交,意味着在社交这个维度中,你处于比对方低的位置。所以,除非你在另一个维度能给予对方某些好处,不然你们的关系,必定处于失衡的状态。
比如,你去加明星的微信,他一定不会通过你的好友申请。但如果你以赞助商的身份和他洽谈合作事宜,那么金钱就会成为令你们关系趋向平衡的砝码。
但是去加大咖微信,你的砝码又从何而来呢?是苍白无力的口头支持,还是完全单方面获益的职业求助?我们总是怪罪对方太冷漠无情,但事实是,自己没底气镇得住跷跷板对面的重量级人物。
可见,向上社交的前提,是平衡的关系。
向下心态
总想向上社交,是出于什么心理?
一部分人目的很明确,就是想从中获取某些利益。譬如期待与他交流,因为他的观点可以令你受益;譬如向他推销自己,以寻求一些工作机会、合作机会、交往机会等。但我们已经知道,如果实力不足以与对方抗衡,那么对方是没理由搭理你的。
其实大多数人加大咖微信都没有明确目的,究其原因,就是窥私或虚荣心作祟。
前者的表现形态为:加了大咖好友后一言不发,偷偷浏览他的朋友圈,以满足自己的窥私欲。但他们对大佬生活的好奇,往往都以对方朋友圈铺天盖地的推送和日常琐碎带来的失望感告终。
而且,这种登不上台面的欲望,往往又会助长两种心理:大咖不也和我一样,凭什么那么厉害;大咖果然是强悍又自律,我一辈子也比不上。两种心理背后的根源都是自卑,表面是向上看齐的社交,实际上助长了向下卑微的心理。
但隔着屏幕就像隔着一堵墙,人在社交平台上展现出的,永远都只是自己的一部分。不论牛人比现实更体面还是更糟糕,这种观察大咖生活的行为都不会让你过得更好。
再看后者,他们加牛人为好友,是为了在他人面前有更多的谈资,例如“我有XX的微信”。这类人必须要明白的是:
第一,你只是他手机里可以随时拉黑的无名小卒,你消费的,是莫须有的人际关系。
第二,把人际关系当成就显摆,你的朋友未必会因此而看得起你。
第三,这种海市蜃楼般的社交成就感,只能满足一种虚妄的满足感,它反而会阻碍你前进。
它助长的,同样也是向下的心态——虚荣、愚昧、不思进取。
至于为何人们眼中向上的社交带来了适得其反的效果,我认为,是源于这类社交过于浅层。微信朋友确实是个相对私密的平台,它不意味着你可以与对方产生深刻的交流,形成深层的关系。反而,这种雾里看花的社交模式,会在你脑海中形成错误的认知。
向上社交的关键,在于深层联系。
向上社交需要向上成长
但加大咖好友真的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吗?
当然不是!
只要你能做到和对方形成平衡的关系,那么你们就有可能发生深层联系。
我有个朋友,立志要到某名企实习。和我一样他也参加了无数个招聘会,每次他都会从头听到尾,会后还会认真分析得失,不断进行自我修正。与我一样,朋友也加了些大咖们的微信,但与我不同的是,朋友会虚心向大咖请教,同时还会坦率、大方地自荐。
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的力量与对方实力相当,这才是硬道理。
后来我渐渐摆脱了狂加大咖微信的毛病,开始脚踏实地向大咖靠近。我很庆幸,后来赢得了不少老师的青睐。虽然自知距离他们还很遥远,但我想,越是站在高处的人,越具有从一个人的发展趋势判断其潜在价值的能力。
一旦你开始行动,就已经打败了99%的人。然后你会发现,在严重失衡的跷跷板上,看似绝对固化的上下分级,也有可能发生四两拨千斤的奇迹。
向上成长,才是向上社交的终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