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企业的行政管理机构,或者广义上说它的关键领导岗位应当从内部还是外部聘任。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根据显而易见的原因,大多数企业唯一应当采用的是“混合式”的解决方案。但也不能忽视,大多数长期成功的企业,最高领导职位绝不可能由外人来担任,通往关键领导岗位的唯一候选人必须是长期(可能还是一辈子)经受过企业内部的考验的人。
即使有的企业想要,或不得不向外部公开招聘领导岗位,但根据原则性和实际性的原因,重点还是放在内部招聘上。关键领导岗位从外部招聘的数量超过1/5或1/4的要求,既没有必要也不值得提倡。彻底“换血”的极端疗法应当避免,若真的已经到了要走这一步的时候,那么不仅是企业行政领导,而且企业监事会的重要任务也是长期没有完成的。在必要时只能采取断然的措施来纠正,但这总是前面的许多失误才造成的后果,是极其危险的。通过定期的报告显示出来的业绩不佳情况,相关人员不应该被蒙在鼓里的。
如前面说过的,企业最高领导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建设和维护人力资源,关键岗位的人事安排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上,唯一的可能就是及时地(提前几年)准备好足够数量的、可以承担高级领导和最高领导职务的后备人才。人们必须培养、造就、考验和锻炼能够承担领导任务的后备人才。
如果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全面培养一个人,最终达到足够的了解,并有把握地决定提拔此人到高级或最高级领导岗位,那么我认为少于5年的锻炼和考验时间太冒险,7~10年应该算够了。我知道这与目前大型企业里人事安排的短寿命、短周期的现实做法有矛盾,这种做法我认为是错误的、误导的,今后几年里将给产业界带来严重问题95。
要有多少后备人员才是“足够的数量”?关键岗位的候选人数量从来不嫌多。我认为要努力达到比实际职位数量多1/3。
一方面我的建议可能看起来要求很高,也许达到了实际可能的极限,但另一方面这里涉及的是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对于那些基本上看来有能力走上关键领导岗位和最高职位的员工,不仅要给予适当的培养和造就,而且要进行全面的观察和评价。第一件任务在目前的较大企业里一般都在做,第二件任务还远远没有被采用。与员工谈话和进行人员评价本应是一项常规工作,不少企业里将其看作无关紧要的形式,没有得到实施。
如果要对一个人做出评价,那么靠什么来做出评价呢?他们不仅要做出许多人事决定,而且这些决定必须要有非常高的成功率,所以往往看到他们把所有观察都细心地记录在一个“小黑本子”上。他们获得的重要信息通常不是正式的人事档案,而是自己长年收集整理的个人信息。他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观察别人,用一个又一个更大的任务去考察别人。他们似乎还记录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以备必要时使用,另外还特别关注三个方面:注重一个人一生中所取得的成绩;注重一个人对待自己失误的方式;还注重所谓的“重要事件”。这是指事件中的应对方式,从本身孤立地看实际上无关紧要,但时间长了,总体看来就得出一个基本轮廓,可以看作一个人的个性特点。例如,重要的事件可以观察一个人对事实真相的态度;是不是把失误推给别人,把功劳归作自己;遇到机会是不是回避责任;是不是总是看到别人的弱点,从不看到别人的优点,等等。
这里提出来的做法势必带来副作用,这种副作用尽管人们不希望出现,但无法避免。由于会有外部招聘,加上1/3的人才储备,所以有些优秀人才尽管条件也很好,但人数上的限制在提拔过程中可能没有被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必须表明立场,而且要一开始就给所有被列入培养对象的人说清楚,并不能保证他们得到升职,但会做到对符合素质标准的人公平对待和机会均等。
特别重要的是,不要对某些类型的人群有整体的歧视,应当只看个人的成绩和结果。社会上一些很严重的错误在历史上一再重演,有人不是通过成绩和客观的素质条件来衡量别人,而是把某些人群整体排除在外。这类现象在当今也并非完全得到杜绝。例如有的企业里的关键职位规定必须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能担任,或者必须是某些学科的人才、某些性别人群、某种政治派别等。这些企业迟早会暴露出平庸和“近亲繁殖”的后果,它们将失去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而积聚到一起的人越来越多地属于享有某一特权的人群96。选人标准将出现严重的负面效应,这样的企业到最后显示出影响发展的后果,那时就几乎难以挽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