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企业被忽视了



公司治理及其条例中的一些内容存在缺陷、不足或者错误,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完全不必要地局限于仅针对某一类经济体,即针对上市大公司。这类公司尽管重要,但早已完全与媒体里所显露的模样不符了。有些大型企业确实被公认经营得非常好,普遍却也认为大企业并不一定就是经营良好、领导有方的典范。负面例子很多,一些大公司的长期问题路人皆知:官僚作风、等级观念、经济效益差等。

自金融市场表面上永无止境的增长势头进入公众意识以来,并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幼稚想法的出现,媒体报道的焦点集中在两个经济领域,即上市公司和网络经济。

由于公众的注意力落在这两个领域,一些最好的企业偏偏就被忽略了。这部分企业即使在媒体上要报道时,也都习惯被降格为“中间层次”。这种称呼在感觉上就已经额外被限制了。这类企业在经济业绩上的成功和重要性也因盲目的偏见而被轻视。

这类企业中有经济界的“明珠”,为了与所谓的“中间层次”和KMU公司(中小型企业)相区别,我把它们称为“优秀企业家经营的公司”,简称为UGU5。关键因素不是它们的规模而是它们的实力。那是一批有持续发展能力的公司,不少还是其自身领域在全球市场上的主导者,许多企业已经营了数十年,有的有100多年的历史,尽管经历多次危机和动荡,它们却一代接一代地取得了成功,大多数早在“全球化”这个名称出现以前就已经是全球化经营了。目前已经没人再提的“旧经济体”和“新经济体”概念对它们从来都不合适,因为它们是“正确和高效的经济体”。

这些公司不需要股市,它们的资本来自满意的客户。它们的企业行动不受金融市场的限制,它们面向的是客户而不是金融分析师和媒体。它们想在客户中出名,而不是在其他地方。它们靠自己的市场贡献竞争客户,而不是靠股价指数竞争投资者。它们的企业领导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业务上而不是在媒体上的表现。

在德国有这样的公司如 Ingelheim、、Stihl、Bertelsmann、Otto Hamburg、Bosch、Braun Melsungen、Haniel以及Aldi等。在奥地利的这类公司有Raiffeisenkonzern、das Planseewerk、Spar、Swarowski und Blum等。瑞士有这类公司如Spuhler、SFS、die Arbonia集团、Migros und Coop贸易公司、Logitech、Kaba等。还有许多不张扬的企业,它们也包括一些上市公司,如雀巢咖啡、保时捷汽车、宝马汽车等,它们的企业决策虽然要考虑以金融市场作为条件,但这不是目的。属于UGU一类的公司在某种程度上横跨其他各个类别,没有必要再来单独评价经营管理的质量和它们管理者的专业性。

归纳起来可以说,合格优秀的企业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经营得很好,与企业的规模、服务内容、法人性质和所属行业无关,也不论是不是上市公司。很明显,起关键作用的不是所有权,而是企业领导的管理水平。无论管理者是被聘来的,还是私人企业家本人担任的,都能体现出水平来,所有权的重要性体现在其他地方。企业领导是一门职业,和其他职业一样,也要求职业水平,这和企业是不是属于本人没有关联。

那些经营得最好,从而效率最高的企业,由于媒体不感兴趣,所以不被人注意。有什么值得记者报道呢?它们只有好的业绩,既没有丑闻,也没有经理超乎寻常的收入;既没有利欲熏心,也没有个人崇拜;既没有隆重登场或豪华的炫耀,也没有夸口的宣扬;它们的产品虽然大家都知道,可它们领导人的姓名则都不为人所知。在优秀的经济类报纸杂志上有时候会出现关于它们的客观报道,但大幅标题则轮不上。

在经营良好的企业里,人们没有理由去关心公司治理。首先因为那里没有治理问题,其次因为公司治理条例中的要求反正早就成了公司正规管理的组成部分。它们基本上在经济方面有了一种防范作用,防范公司治理上某些引起争议的违规的东西,也防范当代的一些诱惑。

在公司治理很热门的那几年里,我在研讨会上做报告谈到关于合格和优秀的企业管理的观点时,经常遭到反对,要换到今天看来没有人这么做了。他们的观点一方面出自对产业经济的不了解,另一方面也过度迎合了主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