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顶级世家,谢道韫的结婚对象其实非常有限,谢家的女儿嫁给王家几乎是必然,谢安从王羲之的七个儿子当中为谢道韫精心挑选丈夫。
谢安最先看中的是第五子王徽之,他称得上典型的魏晋人物,不修边幅,轻视礼教,写得一手好字,还有个著名的“雪夜访戴”典故:某晚大雪,他突然思念好友戴安道,连夜乘船探望。船行一夜,到达戴家门口,却不见而返,他说:“我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何必一定要相见呢?”
王徽之担任骑曹参军的官职时,上司问他:“你管的马得了瘟疫,你知道病了多少、死了多少吗?”他直截了当地说:“我连活马有多少都不知道,你居然问我死马!”
同为名门,谢家和王家最大的不同是,谢家子弟旷达却也务实,王家子弟潇洒却特别狂放,以王家儿子的性格,没有金山银山的后盾,生存实在难以为继。最终,谢安认为王徽之不适合婚姻,把最疼爱的侄女谢道韫嫁给了王家的第二个儿子、貌似稳重的王凝之。
从此,婚姻成为谢道韫一生无法选择和纠正的错误,她终生和一个三观完全不同,几乎没有共同语言的男人生活在一起。
婚后,谢安问谢道韫:“凝之是王羲之的公子,你怎么就不喜欢呢?”谢道韫回答:“我们谢家,父辈中有您还有叔叔谢据,兄弟们中的谢韶、谢朗、谢玄、谢渊,个个都那么优秀。可是您再看看王凝之,他除了家世和书法,还有什么呢?”
丈夫究竟怎样平庸,谢小姐没有具体说明,她何等才华横溢,以她的心高气傲却要敷衍一个糊涂男人,的确委屈,只好把精力放在别处。
一次意外给了谢道韫显身手的机会。魏晋流行清谈,辩论技巧常常决定了个人的名誉和前程,王家七个兄弟中最出色的王献之曾经和宾客辩论,却被讲得理屈词穷,眼看就要落败,高门大族的王家哪里丢得起这个脸?房间里的谢道韫听得一清二楚,希望帮助小叔子挽回声誉。她让婢女挂上青布幔,端坐幕后,不紧不慢,继续用王献之的观点接住方才的话题与对方辩论。
她旁征博引,慷慨陈词,居然辩得对方俯首称臣,维护了王家颜面。
婚后在婆家替小叔子辩论,这是一件风险很大而且出力不讨好的事,赢了是佳话,输了可就是个大笑话,也只有谢道韫这样极度自信的女人才敢挑战,这也从侧面说明她的才华远在王家兄弟之上。
4
公元399年,东晋王朝气数将近,孙恩起义爆发,王凝之任会稽内史,谢道韫相随,孙恩的军队眼看就要打到会稽。王凝之愚昧得既不出兵,也不积极防守备战,而是在官邸中祈求神佛保佑。妻子劝他出兵讨伐孙恩,他坚持说:“我已经请来大道,借了神兵守城,有好几万的军士呢,那贼子根本不值得忧心。”活在自己意念中的王凝之当然没有等来神仙相助,只等到叛军的刀斧。
与丈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谢道韫得知丈夫和儿子都被叛军斩杀后,她来不及悲伤,危难关头当机立断拿起刀剑,带着外孙和家仆女眷杀出门去。混战中她毫无惧色砍杀叛军,最终寡不敌众被俘。当叛军要处死她的外孙时,她把孩子护在身后,厉声说:“此事只与王家有关,和其他家族并无关联,你们如果一定要杀我外孙,就先杀死我!”
她有理有据慷慨陈词,为了保护外孙宁愿自己赴死,叛军孙恩也被她的气节折服,最终放过王家其余家眷。
这是谢道韫人生的转折点,从此之后她一直寡居会稽,从大富大贵到家破人亡,经历流离变幻之后,晚年的她足不出户打理本府内务,闲暇时写写诗文,过着平静的隐士生活。
《晋书》记载了一段她后来与刘太守交谈的故事。孙恩之乱平定不久,新任会稽郡守的刘柳前来拜访谢道韫,她梳好发髻,插上发簪,穿一身素雅的服饰等待客人,《晋书》这样形容她与刘太守对谈时的风韵:“道韫风韵高迈,叙致清雅,先及家事,慷慨流涟,徐酬问旨,词理无滞。”
他们之间究竟说了些什么,不得而知,但分别后刘太守时常感慨:“实顷所未见,瞻察言气,使人心形俱服。”
我从没有见过这样的女士,她的神态和言语,方方面面让人由衷折服。
谢道韫也从与刘太守的对谈中获得启发,她说:“亲从凋亡,始遇此士,听其所问,殊开人胸府。”
我的亲人们都已故去,和太守对谈后,话遇知音,令人心胸开阔。
遥望山上松,隆冬不能凋。愿想游下憩,瞻彼万仞条。
腾跃未能升,顿足俟王乔。时哉不我与,大运所飘摇。
这首《拟嵇中散咏松诗》是谢道韫写于丈夫遇害之后,虽然感慨命运无常,但哀而不伤,毫无脂粉气,让人想起她临危不乱,与敌人朗声辩驳的风姿。
女诗人大多伤春悲秋,常借花草抒情却很少咏叹松木。谢道韫生于中国最负盛名的豪门士族,一生波澜起伏,心性却始终不改,她把全部阅历装进心里,活到最后也是身姿像松树一样坚毅潇洒,宛如林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