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皇后与太宗一共生育了三个皇子和四个公主,这几个孩子各有过人之处:
长子李承乾从小天资聪颖,能写三页纸的治国策略,刚满八岁就被册封为太子;
第四子李泰写得一笔好字,在府第设置了文学馆招才引士;
第九子李治性情宽厚,极其孝顺;
第五女长乐公主温婉贤淑,下嫁长孙无忌的儿子长孙冲;
第十六女城阳公主,她的儿子薛绍后来成为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的第一任丈夫;
第十九女晋阳公主,是唐太宗亲自抚养也是最钟爱的小女儿,她能写一笔和父亲一模一样的书法,让人难辨真假;
最小的女儿新城公主,和哥哥李治感情深厚,她中年去世后,心疼妹妹的唐高宗李治悲痛不能接受,居然要求用皇后的规格安葬自己的妹妹,整个唐朝只有这一次特例。
在玄武门之变兄弟相残的阴影下,唐太宗对自己的家庭亲子关系格外重视,尤其宝贝长孙皇后所生的子女。只是,皇族的亲情夹杂了太多权力纷争和自保,普通人的天伦之乐,却是皇家的奢侈。
太子李承乾不满父亲疼爱弟弟李泰,腿脚受伤也让他自卑,在自惭形秽和强烈的危机感压力下,他居然谋反。即便犯下这样的大罪,太宗也不愿杀了这个儿子,他故意问朝臣:“该怎样安置太子呢?”
大臣谁不明白皇帝的爱子之心,众口一词回答:“您这样的慈父,太子应该安享天年。”这才合了太宗的心意,谋反案的从犯全部被赐死,主犯李承乾却保住了性命。
为了保证李承乾和李泰的安全,太宗反复思考之后,决定立厚道的李治为太子,因为只有李治继位,才不会杀害李承乾和李泰中的任何一人,假如立李泰,李承乾必死无疑。
这个做法看上去明智,实际只是为了保证亲兄弟相互不下杀手,难道不心酸吗?
公元636年,长孙皇后因病去世。
临终前,她对丈夫说:“我的宗族因为我嫁给皇帝而富贵,他们位居高官并没有特殊功劳,这太危险,请你为了长孙家族长远考虑,不要让他们担任重要职位。而我自己,活着无益于人,死后更不能劳师动众,把我薄葬就好。”
弥留之际,她还记得劝皇帝把因政见不和罢官回家的房玄龄召回来:“希望陛下能够一直亲君子、远小人,重用魏征、房玄龄这样的忠臣。你是勤政爱民的君王,可惜我不能继续陪你走下去,我死后,不要让孩子来看我,让他们徒增伤悲。”
太宗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妻子直到去世都没有为自己求过私利。
在当时“夫不祭妻”的年代,长孙皇后入葬昭陵,太宗亲自撰写碑文,为了缓解追忆之苦,还在宫中建起高楼,每日眺望妻子的陵墓,他甚至对大臣说:“我怎能不知道生死有命,只是想到失去贤妻良佐,实在克制不住伤心。”
上苑杏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长孙皇后这首《春游曲》写得明艳俏皮,仿佛重回少年伴侣的青春岁月,她无意中流露的这份少女心,犹如从端庄贤惠、处变不惊的盔甲中透出一抹灵动的淡粉色。
抛却身份的约束和权力的重担,她与李世民也是一对融洽恩爱的普通夫妻,她欣赏丈夫的胆识与才华,小心翼翼呵护他难得的“少年气”,在金戈铁马中依旧为他保留真诚、踏实的家庭氛围,这或许才是第一皇后最真实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