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气场哪里来 > 3


吕后最被诟病的残忍,是把刘邦宠爱的戚夫人做成“人彘”,砍断她的手掌脚掌,挖去眼珠,熏耳致聋,灌下哑药,扔进茅厕。

吕雉起初并没有打算这样对待戚夫人,她们之间也从来不是感情之争,而是利益的生死较量;她们并不是情敌,而是势不两立的政敌。

戚夫人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位有记载的才女,也是第一位女棋手,精于围棋。

她跟随刘邦时不满20岁,刘邦已经年过50,她擅长跳“翘袖折腰”舞,姿态曼妙,韵律优美,她还精通鼓瑟,深得音乐爱好者刘邦的喜欢,常常边听边随着节奏唱起来,可以想象,这是帝王残酷的军旅生活有效的舒缓剂。

正是刘邦晚年的溺爱,给了只有野心没有权谋的戚夫人不切实际的幻想,尽管她已经居住在最富丽堂皇的宫殿,享受着最锦衣玉食的生活,依旧希望向前再进一步,立自己的儿子赵王如意为太子。她在刘邦面前柔弱哭泣,感慨皇后绝不会放过她和如意,含沙射影地指责太子不是人君之选,而如意聪慧过人最像父亲。

男人到了晚年特别容易糊涂,娇妻弱子都是软肋,刘邦在戚夫人的眼泪中柔化,第一次正式在朝堂上讨论废立太子。

汉朝的开国功臣们显然不愿国家因为继承人问题走入动荡,赵王如意年幼,治国之才表现在哪里?他如果成为皇帝,大权必然由戚夫人掌握,这个只会跳舞下棋的女人又会把国家带到哪儿呢?几乎所有朝臣众口一词反对废太子,刘邦暴跳如雷,老臣周昌据死力争,保全刘盈的法定继承人身份。朝议结束后,吕后当着众位大臣,跪在周昌面前,感谢他耿直护佑。

这次朝议后,吕后向戚夫人发出最后的警告,希望她遵守宗法,但戚夫人怎么可能放弃?

公元前195年,刘邦重伤不起,戚夫人拉着如意长跪苦求,刘邦含泪答应这次一定废掉太子,任何人劝阻都没用。他大开朝宴,希望借助轻松的氛围缓和废太子的沉重决定。可是,奇迹出现了,太子刘盈在母亲吕后和舅舅吕释之的帮助下,请到了天下四位最具名望的智者,他们年过八旬,须发皆白,气宇轩昂,却跟随在年轻的太子身后,以行为无声表达太子才是天下归心,即便皇帝也不可轻举妄动。

刘邦明白大势已去,招来戚夫人,无奈承认即便他愿意把皇位传给如意,朝臣也会群起攻之,国家经不起又一次动乱。

大汉的开国之君刘邦,最终着眼大局,舍弃了爱妾和幼子。

吕后,用自己的力量而不是眼泪帮助儿子保住皇位,维护了王朝的平静。

公元前195年,刘邦去世,太子刘盈即帝位。

吕后将戚夫人囚禁在永巷——宫中关押女性犯人的监狱,剪去头发,戴上镣铐,穿上囚犯的制服,做苦工舂米。此时,她的儿子刘如意被封为赵王,远在千里之外,戚夫人经常一边舂米一边悲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隔三千里,当谁使告女?”

我的孩子啊,谁可以告诉你我艰难的处境,让你来救我呢?这首《舂歌》是中国第一首五言诗,和《垓下歌》《白头吟》这些千古绝唱齐名。

但是,戚夫人可曾想到,在项羽军营做了两年人质活下来的吕后,当年落魄时如何忍辱负重?何曾如同她这般大放悲声,出口不逊,惹祸上身?人生起落难免,逆境中修炼的是沉默、自保和积聚力量,并不是高声抱怨。

戚夫人的悲叹引起吕后的警惕,假如刘如意集合对中央不满的其他诸侯王反叛,汉朝又将面临一场皇室厮杀,这样的后患怎能不除?最终,她把戚夫人做成“人彘”,又斩草除根毒死了赵王如意,这成为她人性上最大的污点。

在皇后制度建立的源头,吕后用戚夫人惨痛的鲜血,矫正了后妃制度,树立了皇后的无上权威,保护封建社会嫡长子继承制,维护了社会的安定,这并非一个女人对另一个女人的复仇,而是政治制度的稳固。

即便如此,她也没有迁怒于戚氏家族,戚夫人的父亲戚鳃的爵位安稳传了七代。

刘邦的妃子并非只有戚夫人一位,他去世后,除了戚夫人之外的诸王之母都被允许到儿子的封地团聚生活。吕后在后宫嫔妃心目中的形象究竟怎样?

同样是刘邦儿子的汉文帝刘恒继位后,自己的生母薄氏成为太后,他提出母亲百年后与父亲刘邦合葬,这对一名原本是妃子的女人来说是莫大的尊荣,但是薄太后拒绝说:“吕后才是先皇的正妻,我不能和她比。”请儿子为自己另外修建陵墓。

假如吕后曾经像妒妇般虐待过薄太后等当年的妃嫔,她会被如此尊重吗?应该不会。

无论谁,都有立场决定的不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