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市场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资源配置;二是技术进步。传统经济学聚焦于第一个方面,研究市场怎样有效资源配置,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仔细看是有问题的,如果市场仅仅是使得给定的资源得到最优配置,经济增长不会持续,因为在资源配置没有达到最优时,我们改进它,会带来财富的增长,但一旦达到最优配置就没有增长的潜力了。增长的真正潜力是来自第二个方面,就是市场竞争推动的不断的技术进步。
市场的这两个功能来自企业家的两个基本职能:第一个是套利,第二个是创新。 [6]
所谓套利就是发现和利用盈利的机会。由于人类的无知,社会的资源配置总是处于非最优状态,即市场处于非均衡状态。不均衡就有套利的机会。企业家干什么?就是靠他的警觉性发现市场不均衡,利用不均衡进行套利,不断推动资源向更有效的配置流动,最后趋向于均衡。这就是企业家的套利功能。
说得简单一点,比如市场中有些东西本来可以以更便宜的价格买来,但是你不知道,你花了很贵的价格;有些东西可以以更贵的价格卖出去,你不知道,可能卖得很便宜;有的东西有人需要,但是你以为没有需求就没去生产。如此等等,都是市场不均衡的表现。企业家发现了这样的机会,开始行动,使得原来没人生产的东西有人生产,原来贵的东西变得便宜,原来便宜的东西卖得贵。在这个过程中,套利的企业家赚了钱,资源的使用效率得到提高,但随着竞争者的增加,市场逐渐趋于均衡,套利空间消失。
说套利是一种企业家活动,是因为套利机会尽管存在,但大部分人熟视无睹,只有具有企业家的敏锐的人才能看出来。如果所有人都具有企业家的敏锐,任何套利机会都会瞬间即逝,不均衡就不会存在。套利活动带来利润还是亏损,取决于企业家的判断力好坏。
企业家的第二个职能是创新。当市场达到均衡时企业家就无利可图了,企业家用什么方式继续赚钱呢?就是创新,打破现有的均衡,包括生产出原来没有的产品,或是引进原来没有的生产方式,或是发现新的原材料供应、新的市场,或是改变生产的组织形式。 [7] 看看今天的建筑装修和二三十年前用的材料有多么不同,你就知道什么是引进新的原材料了。
做一些现实的对比有助于我们理解套利和创新的区别。2016年6月份我随中国企业家论坛代表团去美国访问,先去了硅谷,然后去了纽约华尔街,我明显感觉到,硅谷的企业家在创新,华尔街的投行在套利。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乔布斯是创新型企业家,索罗斯和巴菲特是套利型企业家。
如果把套利和创新都作为企业家的职能,企业家其实不是一个特别新的现象,从古到今都有,但从全球范围看,创新型企业家的出现是最近200多年的事情,古代企业家基本上都是套利型企业家,也就是通常说的商人。司马迁可能是第一个给企业家立传的人,他的《货殖列传》实际上是企业家传。我的家乡陕北有一首有名的民歌《赶牲灵》,赶牲灵的人又称“脚夫”,就是我们那个地方那个时候的企业家,他们拉着骡子马,在一个地方买个东西再到另一个地方卖。创新型企业家作为一个群体,是伴随工业革命出现的。
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企业家的两种职能相互交替、不断推进的过程。有套利空间就有企业家套利,套利空间消失了企业家就必须创新,创新又为其他企业家提供了新的套利机会,如此等等。以计算机为例,计算机的出现本身是一个创新,经过一系列的后续改进(渐进式创新),计算机的功能不断完善。但到了2000年左右,个人计算机市场已经处于均衡状态,不仅中国市场是这样,全球也是如此,生产计算机几乎不再赚钱了。这个时候出现了苹果公司的iPad平板电脑,打破了均衡。苹果公司赚大钱了,其他的计算机厂家开始模仿,利用它进行套利,现在平板电脑赚钱也非常难。
在现实中,企业家的套利活动和创新活动同时存在,任何时候都会有些企业家在套利,有些企业家在创新。并且,纯粹的套利活动或纯粹的创新活动都很少(如果不是完全没有的话),大部分套利活动需要辅以一定程度的创新才能成功。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柳传志1984年开始做计算机生意的时候是在套利,当时香港市场上计算机很便宜,北京市场上计算机很贵,柳传志发现了套利的机会,就成立一家公司从香港买进计算机运到北京卖。但香港的计算机在北京有一些语言和其他的功能并不受内地使用者的欢迎,所以联想公司就创造出联想汉卡。联想汉卡是一种创新,有了联想汉卡,计算机的套利就更容易了,这是联想公司最初的历史。
我们还要进一步区分一下生产性套利和非生产性套利。 [8] 生产性套利是创造价值的套利,比如从成本低的地方买进运到价格高的地方卖出,就增加了产品的价值。非生产性套利是不创造社会财富的套利,所获得的利润是一种再分配,算不上企业家利润,因而不是我主张的企业家套利。在没有政府实施产业管制的情况下,所有的套利一定都是生产性的,套利机会来自市场不均衡,只有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才能发现这样的套利机会并赚钱。但如果存在政府管制,就会出现非生产性套利机会,存在这样的套利机会不是因为市场自身不均衡,而是因为政府管制带来了垄断租金。由于这样的套利机会大部分人都可以识别出来,能否以及是否从事这样的套利活动,更多的不是取决于当事人的企业家素质,而是取决于他们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关系。比如说,当某个政府部门设立一项审批程序时,门口旁边就会出现一些公司帮你获得政府批件,这就是非生产性套利。当然,给定存在政府规制这个事实和政府官员的寻租行为难以遏制,这样的套利活动也是创造价值的,因为它可以加快你获得批件的速度,从而使得生产性活动得以进行。但从本质上讲,这样的套利是一种寻租行为。
有一些套利活动在任何意义上都不创造价值。比如说一本书其实没有什么价值,甚至对社会还有害,但由于出这样的书能得到政府部门给予的补贴,或者主管部门要求企事业单位必须购买,即使没有任何人实际上看这本书,出这样的书也能赚钱,甚至赚大钱,就会诱使一些人从事这样的出版活动。如果一个社会的非生产性套利机会很多,这个社会看起来有人赚钱,但是不会有真正的财富增长。社会财富的增长只能来自生产性套利和创新,不可能来自非生产性套利。
还有必要区分商业性套利和政策性套利。政策性套利是由特定政策导致的盈利机会。商业性套利是生产性套利,但政策性套利不一定是非生产性的。比如说,在计划经济体制整体改革之前,中央政府决定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享有其他地方不能享有的特殊政策,如进出口权、外汇留成、关税减免等。这些特殊政策就使得注册在经济特区的企业有了其他地区的企业没有的套利机会,做同样的套利活动在其他地方是违法的,在特区却能合法赚钱。但大部分这样的政策性套利是生产性的。
创新也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颠覆性创新,从0到1,创造原来没有的东西;第二类是改良式创新,不断地改进产品质量和工艺过程、降低生产成本,等等。以汽车工业为例,100多年前德国人卡尔·本茨(Karl Benz)发明了汽车并使之商业化,这就是颠覆性创新。颠覆了什么?传统的邮政马车。福特引进的自动生产线也是颠覆性创新,颠覆了传统的手工制作。但从此以后汽车业层出不穷的创新基本上都是改良性创新,没有革命性创新,发动机的改进、轮胎的改进,甚至出现自动换挡,这些都算不上颠覆性创新,而是改良性创新。但最近出现的新能源(电动)汽车是颠覆性的创新,无人驾驶汽车也是颠覆性的创新。
下面我借用“生产可行性边界”这个传统的经济学概念,来总结一下企业家的套利和创新如何带来经济增长。图18-3横坐标代表一种产品,比如说玉米的产量,纵坐标代表另一种产品,比如说大豆的产量。给定技术和资源禀赋,我们得到如曲线X 1Y1这样一条生产可行性边界,它代表社会所能达到的两种产品的最大组合,曲线上及曲线内的任何组合都是可以达到的。给定消费者偏好,最优产品组合点是C ,也就是传统经济学告诉我们的资源达到最优配置的点。如果实际生产处于这个点,我们说经济处于均衡状态(PP 的斜率是均衡价格),已没有套利的机会。但现实中由于人的无知、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经济可能处于像A 这个内点,本来每种产品都可以生产更多,但我们没有做到;或者处于如B 这样的边界点,虽然实现了最大可能的生产组合,也就是达到了技术上的最大效率,但由于生产了太多的大豆、太少的玉米,造成结构不合理,供求不平衡(大豆过剩,玉米短缺),因而不是均衡点。
当现实经济不处于C 点时,就存在企业家的(生产性)套利空间。在A 这样的内点,很多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或是有很多人闲着没事干,或者是资本闲置,或者是管理不善,导致产出没有达到可达到的最大量。企业家发现了这种不均衡,用较低的工资动员、组织没事干的人生产供不应求的产品,或者用很低的资金成本把资本投入生产,这样的套利活动推动经济从A 点往C 点移动,就会带来经济增长。
图18-3 经济增长的生产可行性边界模型
如果经济在B 这样的边界点,虽然没有闲置资源,但资源配置不合理——投入大豆的生产要素太多,投入玉米的生产要素太少。由于原来生产大豆的要素回报率低于生产玉米的要素,企业家会把一部分资源从大豆生产中抽出来生产玉米,也就是增加玉米的生产,减少大豆的生产,经济就逐渐往C 点趋近,也就带来经济增长。
伴随从A 和B 到C 的经济增长,是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带来的增长,正是企业家的套利活动促使市场由不均衡趋向均衡。这个过程同时伴随着套利机会的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到了C 点以后,经济达到均衡,已没有套利空间,如果没有技术进步,就不会有进一步的经济增长。但是,如果新技术的出现使得生产可行性边界从X 1 Y1 外移到X 2 Y2 ,进一步的增长就成为可能。新的均衡点是E ,由点C 到点E 的移动就是企业家创新的结果。这就是创新驱动的增长。
现实中,由创新活动引发的技术进步当然不是等到经济达到C 点之后才出现。更可能的情况是,当经济由A 或B 往C 点移的时候,一些企业家就在创新,就在推动生产可行性边界外移,因此,一个存在创新的经济总是处于不均衡状态。这也意味着,只要有创新存在,就会有套利空间存在。反之,如果没有任何创新存在,套利机会迟早会消失。这是因为,无论现在的资源配置多么不合理,企业家的套利活动终究会实现经济的静态均衡,到C 点经济就不可能再增长了。由此可见,创新,并且只有创新,才是经济增长的持续驱动力。
有必要指出,图18-3并不是刻画经济增长的理想模型,因为在这个图中,我们假定产品种类是给定的。但如我们所观察到的,创新通常表现为新产品的出现,而不只是现有产品生产技术的改进。因此,更准确的模型应该是生产可行性曲面,而不是曲线;创新不仅推动生产可行性曲面外移(每种产品潜在产量的增加),而且增加曲面的维度(产品种类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