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2018年的股市是科技股的天下,谁能抓住这个机会,就能有一个不错的收益。
在科技领域中,人工智能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国内国外的大佬每逢重要场合必谈此事,普通大众对此也是热情不减。“人工智能”本身就是个科幻感十足的词汇,与众多领域也有密切关系,像机器人、自动化设备等,可以说是计算机科学中非常重要的分支。
此前,阿尔法狗与柯洁的围棋比赛,到现在还令人记忆犹新。不仅围棋界的人士高度关注,金融界的人士也如此。当时诞生了一个新的热门概念——“阿尔法狗”概念,顿时与人工智能有关的股票成了热门炒作对象。2018年,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开幕,大数据、人工智能再次成为热议话题。但对于人工智能的态度,其实各界看法不一,有乐观也有悲观。
已故科学家霍金、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都是“悲观派”,他们认为人类应该更为谨慎地对待人工智能。与之相反的乐观派们,则认为对于人工智能的焦虑是多余的。其实,不管乐观还是悲观,科技的发展总离不开一个准则——以人为本。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名字叫《镜像机器人——让那个你更喜欢的自己永生》。那篇文章只是很简单地讲了一个逻辑,这里要把那个逻辑升华两层。
说到“永生”,可能很多人都看过、想过,每个人都希望永生,但是大家都知道那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我在做“洪校长的投资课”第二季的时候,专程讲了机器人、人工智能,当时我做了很多的思考,得出一个结果,我认为“永生”即将变为可能。
第10条:“永生”的三种方式
关于永生,其实人类有三种方式:
第一,生物学上的“永生”。
所谓“永生”,就是一直活下去。在古代,无论哪一个国家的皇帝都在求长生。那些术士、道士,都为了永生找长生不老丹,包括徐福东渡,带了三千童男童女。他可不是为了去日本,是希望找到仙丹可以长生不老。但是这么多年,这么多个朝代轮换,没有人炼出长生不老丹。
现在科学进步了,通过基因技术,通过科学方法,有没有可能让人达到“永生”的目标?目前没有实现,以后能不能实现,一切都未可知。
第二,哲学上的“永生”。
这个已经实现了。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这就是哲学上的“永生”,也是人类的一个追求。
第三,科学让人“永生”。
人工智能可不可以让一个人永远存在?我用的是“永远存在”,不去讨论这个人的生与死,讨论的是他过去所有的状态是不是永远存在下去,而且是一个“真”的他。这个“真”是指他的思想、思考、思维是真的,什么都是真的,但躯体不一定是真的。那这个人是不是真的?不知道。但他一定永远存在,因为人的所有交流都是一样的。
第11条:对人类“永生”探讨的四个方面
数字化:将人类所有的数据统统上传到电脑上,这样人类就可以抛弃肉体局限,达到一种死亡后的全新生存形式。
生物技术:也就是通过DNA技术的突破,使得细胞衰老速度变慢或者一直保持活跃,这样人类的寿命可以不断延长,并且年轻的时间也更长。
机械化:这个其实算是对生物技术的替代方案,如果人类始终没办法突破细胞衰老的难题,最后将人的身体组织替换成机械。
克隆技术:这个技术现在已经不算难题,但克隆出来的人可能如同白纸一张,所以需要将被克隆者的记忆等信息全转移到克隆的身体中去,通过这种不断更换身体的方式让人永远地生存下去。
这些技术对于喜欢科幻的朋友来说,是耳熟能详的,所以这里也只是抛砖引玉。
第12条:人工智能完成“永生”
人工智能能不能完成“永生”?当然可以。所以人工智能再往后发展,一定会出现让人“永生”的一个考量。
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等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一定可以有这种情况。假如一对夫妻,太太怀孕了。这个时候,他可以同时间去人工智能的工厂预定一个机器人孩子,把它领回家,和他的孩子同时出生,共同长大。一个是机器人,一个是他的亲生孩子,这两个孩子天天在一起深度学习,互相交流,机器人可以从这个时候开始伴随着他的孩子一起长大,程序一直更新。等到一定阶段,机器人一定可以做到和他的小孩一样,逐渐有自己的思考能力,就这样陪伴着孩子一直长大到18岁。所以,将来人类变得不再孤单,自从出生的时候,就有一个和你一样的镜像机器人一直和你在一起,做着和你同样的事,彼此共同成长。而且机器人比人类更强的地方是,它肯定比人类更有耐力,比人类能够吃更多的苦。它可以读很多书,人类不愿意读的,它可以去读,翻阅资料的能力也比人类强。
如果真的是这样,一直到这个孩子18岁、50岁、100岁,甚至孩子都去世了,这个机器人还在。但是,因为它跟这个孩子是一模一样的,所以它可以一直伴随着这个孩子的家人。这时候,如果孩子只是消失了,但整个的这个人还在,就可以解决思念之苦,那些爱他的人,他爱的人,其实都不会消失,因为这个机器人还在,他的音容笑貌一定是一模一样的。
这算不算“永生”?我说它是“永生”,至少永远存在了,而且它的存在还会比自己更好。人都会有个特点,随着他慢慢地长大之后,可能到60岁、70岁的时候,都想留下来的自己是更完美的。
第13条:智能核心载体是数据支持
谁都希望人工智能机器人做得比自己好,不希望真正留下来的“他”有自己的臭毛病,尤其是和人类价值观不太合拍的毛病,要把它去掉。那个能够“永生”的自己,可能比自己还要优秀和完美,这就非常有意思。等人类发展到那个阶段,真的很好。
但是,回到眼前,我们又忍不住会想:这和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毕竟现在还没有人工智能的工厂可以去订一个孩子,这才是关键。
古往今来,那些名传千古的大人物,他们之所以能流传百世,正是因为他们的事迹被记载下来。而被记载下来的人,通常都是英雄、皇帝,或是改朝换代的人。后人以史为镜,社会自然不断向前发展。人工智能也一样,只要给它足够的数据,一定可以把很多的事情分析出来,甚至可以往前推进,这叫大数据支持。只要有一定数据,我们就可以让过去重生。比如,通过考古,我们可以还原历史,拍古代的电影、电视剧。
所以,如果你想让自己“永生”,那就尽量留下更多的数据,多留下你的音容笑貌,把你的思想、想法多多地记录下来。
第14条:“永生”是重塑人脑思维
虽然目前的生物学还不足以让人类达到“永生”,但将来却未可知,或许500年、1000年以后,人类期待已久的“永生”能力就实现了。所以,现在我们要多武装自己的思想,等到人类再造人体的能力加强了,就可以把我们的脑系统还原、重生,还可以把我们的心脏系统,甚至整个身体,包括皮肤、血液都能再造,届时我们就真的“永生”了。甚至说,你想把自己“永生”在多少岁,就可以“永生”在多少岁。
第15条:科技“永生”,追求平衡
过去我一直研究佛教、道教、基督教,有个问题一直没解决:大家究竟在修什么?
有些人是在修今生,有些人修来世,有些人修今生为来世,有些人修来世为今生。不管哪一种说法,好像都很虚无缥缈。
其实,通过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即便人可以“永生”,仔细想来,也是轮回。因为“永生”是在故我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你原来是什么样的,“永生”的你也是什么样的。
如果有一天人类真的可以借助科技“永生”,说不定会制定规则,比如只有对社会发展有贡献或是符合一定指标的人才允许永生,而那些对社会毫无价值、毫无贡献的人是不能永生的。因为如果人人都能永生,想必地球也装不下。当然,现在人类已经发现月球、火星,将来也可能会发现其他的星球,到时候哪里都适合人类生存,可能就允许任何人“永生”了。
第16条:人或有永生,人性存始终
若人能“永生”,一定会选择最喜欢的自己留下来,这是很符合普适价值观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可能会把我们未来的时代变得完全超出我们的想象,但唯独人性不变。从人性角度考虑,我们当然希望有向善、感恩之心,让人感觉到舒服的行为能够保存下来,这样正能量才会永远传播下去。对此,我们满怀期待,希望有一天我们都能“永生”的时候,留下来的都是最美好的自己。
(本文首发于2017年3月9日,请根据当时的行情理解本文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