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人都在拓宽思维
生活中,很多人都陷入了一个误区:越努力,越幸运。
突破舒适圈,千万别太远
学习那种难度远超自我认知范围的内容时,我肯定会在十分钟内睡着。
但如果学习的知识只是略微有点难度,大脑就会时刻处于活跃状态。
第一种感觉,经常发生在跟新闻系同学聊时政、啃艰深晦涩的经典巨著、写陌生领域的文章时。记得有一次,一个朋友让我看一条关于某新闻的专业时评,结果我刚看了三段,就沉沉地睡了过去……一个小时后,我才挣扎着爬起来把它读完。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临摹一张石膏人像,直接从精细结构的阴影画起;解一道数学题,不复习概念就直接提笔。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胡乱吞咽比自己胃口大太多的食物,全然不知何为循序渐进。无谓倔强,拼命硬抗,仿佛这样就可以显示出自己顽强的决心。但现实是,就算把面前那东西盯到冒烟,它也不会烧成粉末钻进你的脑海里,自己反而会被打击到失去自信,加剧拖延。
其实,这绝非解决难题的最佳途径。面对一时难以解决的任务,你该做的不是拼命摆出努力的样子,而是将它暂时搁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脚踏实地,从基础慢慢搞起。
就是说,在下定决心学习一门知识之前,我们首先要界定它是否在我们合理学习的范畴之内。
那么对此我们该如何界定呢?美国心理学家诺埃尔·蒂奇(NoelTichy)提出了一个合理的方案——同心圆理论。
同心圆理论图
最内圈:舒适区,代表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
中间圈:学习区,象征着有适当挑战性,难度尚且可以接受的知识。
最外圈:恐慌区,由于它远远超越我们的能力范围,所以会带来难以掌控的无力感甚至是畏惧感。
最好的活动范围,当然是舒适区之外不远处的学习区!但是很多孩子太拼,一下子就跑到恐慌区里了,结果就是又累、效率又低,得不偿失。
同心圆模型的三大属性
我认为这三个圈圈,还具有三个属性:主观性、动态性、扩张性。
第一,同心圆的界定有主观性。
一个人在不同领域、不同人在相同领域、不同人在不同领域的同心圆,都各不相同。比如,你在数理方面有着极大范围的学习区,可以接受比自身认知高深很多倍的内容。但在体育领域的学习区半径较短,挑战的项目一旦超过自身能力,就会开始感到畏惧。
同样,每个人的学习兼容度、风险偏好度都大相径庭,所以在水平方向上,不具备太大的可比性。
第二,同心圆的大小有动态性。
同一个人、同一领域、不同时间的同心圆也不一样。同心圆并非一成不变,它的半径随时都可能发生无规律变化。也就是说,这个同心圆的半径大小受外界因素影响。譬如,由于精力、专注力等内部因素,以及光照、温度等外部因素,你在上午时的学习兼容度,会远远高于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上午还读得懂的学术论文,到了下午就可能完全一头雾水了。
第三,同心圆的范围有扩张性。
同心圆的三个圈,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同时向外扩张,为发掘未知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舒适圈即一个人的认知圈。如果他永远不走出舒适区,不去突破自身的认知水平,那么他舒适圈的半径永远也不会扩大。
同样,如果他一下子从舒适区闯入恐慌区,强行拉扯认知圈的半径,那么认知圈不但不会急速增长,反而会由于情绪、精神压力等原因,产生爆破式的风险。所以,故步自封和自不量力,都算不上明智的进步方式。
如何优化同心圆模型
人类总是贪婪的,我们总希望用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获取最多的知识。所以,我们就根据以上提到的三个属性,提出了优化这个同心圆模型的三个策略:增快舒适区扩张率(扩张性),放大学习区半径(动态性),还有最核心的——主观操控同心圆的三个区(主观性)。
第一,增快舒适区扩张率。让舒适区扩张增速的突破口,在于将新鲜摄入的知识迅速转化为熟练掌握的知识,将学习区的面积迅速划分到舒适区。
实现它的关键之处,就是练习。练习包括输入和输出两个步骤,分别是摄取学习区的知识,以及将它转化为舒适区的认知。
输入即学习,输出即实践。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学到的知识要立即付诸行动,才能让知识真正为我所用,转化为自己的硬实力。当然,这里的行动不仅限于身体发生的具体动作,也包括检验知识水平的练习等。
在这个过程中,要专注于眼下,不在意得失。传说周杰伦在出道之初,用10天时间做出了50首样本唱片。他飞速捕捉灵感和素材,将其输入大脑,然后又把它们飞速转换为乐谱歌词流出笔尖。短短10天的魔鬼式练习,让周杰伦在音乐领域的舒适区迅速扩张了好几个层级。
所以,即使受学习区范围限制,只要学习速度够快,练习频次够猛,那么一个人仍然可以飞速扩张舒适区,不断提升新境界。
迅速扩张舒适区的要点:练习。
第二,放大学习区半径。对于慢节奏的学习者来说,这绝对是一个更好的迅速升级认知的能力。
只要你的学习区覆盖范围够广,广到能和别人的恐慌区面积相当,那么当别人正在勤勤恳恳又小心翼翼地快马加鞭时,你就可以从容不迫地尝试别人还难以接受的知识。
譬如,我有一些自学日语的朋友,在准备系统性学习日语拼写和语法之前,就通过看日漫模仿整段的语句。再譬如,我们在学习物理的时候,经常能在学习基础理论之前,就对一些抽象的概念(譬如空间折叠)产生比较生动的感知。
即使知识储备不足,仍然可以提前接触高深的内容。这种学习模式,就像在大脑中凌空建起一座三维城堡,即使地基尚未打牢,也能将上层的砖瓦提前布置上去。在铺砖盖瓦的过程中,又会从上悬下长长短短的神经纤维,那些就是我们亟待考证的大胆猜想。等到基础知识被运输进城堡了,它们就可以通过神经纤维与上层建筑迅速地衔接起来,相互牵连,多元印证,彼此呼应,融会贯通,极大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这种提前入侵的学习模式,会使你达到一种极具延展性和兼容度的思考状态。想达到这种状态,前提是拥有全神贯注、触类旁通的感知系统。同时,这种学习还需要长期保鲜的记忆力和不求甚解的心脏,不要奢求目之所及皆在大脑库存覆盖范围内,待到未来的某一天总会迎刃而解。总之,玄机在于掌握好这个状态的度。
放大学习区半径的要点:状态。
第三,难度系数最高:主观操控同心圆。唯一高于练习和状态的要素,叫作思维。
现在,我们一起站在思维的角度重新审视同心圆模型。首先,这个模型的考察主体是知识的“难度”。而“难度”的界定,并非衡量主人公的思维水平有多高深的标准,而是为一项学问需要多少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做铺垫,也就是说,思维这东西,是脱离于同心圆模型的。
我们不能随心所欲地操控三个圆圈在实体知识上的范畴,正如有句话形容认知层级跃迁之难:“你可以一夜整容成范冰冰,但不能一夜读成高晓松。”
然而,我们虽不能一夜拥有高晓松的学识,却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一夜练就高晓松的思维。思维这个东西,不需要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它可以随时空降于任何一个坐标,就能够收获四两拨千斤的奇效。
换角度,重新定义同心圆
当我们转换一个角度,从俯视图切换到侧视图,突然就会发现——原来同心圆模型还可以是三维的!
这一次,我们换一种全新的方式来理解这座“小山”上的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三维分布
舒适区:思维的制高点,人烟稀少。站在这个位置,你可以睥睨天下,一览众山小。思维达到这个境界之后,再难的任务也能应对得舒适自如。
学习区:思维水平尚未登峰造极,所以学习过程比较吃力,处于摸爬滚打、不断摸索的状态当中。
恐慌区:茫茫众生大多分布此地,思维水平较低,认知水平较低,所以学习和工作皆力不从心,常年处于恐慌之中。
思维从半山腰到顶峰,也许只在一念之间,但却能从事必躬亲变为呼风唤雨。
举个例子。腾讯曾经采用“花瓣形”扩张模式,全面覆盖多种互联网服务的运营理念。这意味着,腾讯在每个领域都要和顶尖公司一决高下。但后来,马化腾灵光一现,变换了一个思维:开放生态,投资一大批公司,让投资的公司自行经营,腾讯不再插手内部管理。
马化腾思维的升级,实现的不只是从封闭到开放的策略转换,更是从利己转变为利人的企业格局。
就这样,腾讯实现了市值从300亿美金涨到3000亿美金的业界神话,从一座独立生长的企业帝国,扩展为一个连接世界的生态体系。
拥有高屋建瓴的思维,才是对抗同心圆局限的上上策。击碎所有区域的边界,方能彻底毁灭恐惧;从固有角度中脱离出来,才会收获全新的大格局。
努力不见得让你更幸运。但勇敢开拓思维的疆域,一定是一场稳赢不输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