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这些看法都是毫无依据的迷信,而创造这些迷信的人,都是一心关心孩子成长的好心人,只是好心并不能带来好的后果。他们说,如果孩子太早读书,即使没有变成低能儿,以后的生活也会不幸福,至于为什么会变成低能儿或不幸福的原因,他们没有做更深入的解释。我看,创造这两种迷信的应该是同一个人吧!根据我的教学经验,这两种迷信都是非常错误的。恰恰相反,那些在幼儿时期就接受教育的孩子是幸福的,他们热情十足,适应性强,和其他的孩子相比,他们过得更快乐。不过,我的本意并不是说孩子早读书就能成为天才,但细心观察就能发现,那些直到上小学才开始阅读的孩子,大多数令人难以应付,而且是一个在学习上不幸的人。现在,我将公开一名学生母亲的来信,相信这封信能够振奋母亲们的心。"我非常感激铃木老师,因为他让我的女儿很小就开始读书。现在,我的女儿已经15岁了,是一名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她从小学到现在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全部是A,另外,她的性格也很讨人喜欢,老师和同学们都喜欢她。"我想,她所取得的成绩都和您的教育分不开。
当年,您劝我要尽早开始对孩子的教育,所以,当女儿10个月时,我就给她买了第一本书。当她两岁时,我已经给她购买了非常多的书籍,她比别的孩子表现得更聪明、更有求知欲。自从她6岁开始读一年级,就毫不费劲地取得了A的好成绩,而且从那时到现在,从不例外。现在,女儿最大的爱好可以说就是阅读了。"难道这封信不能有力地批驳那种"孩子读书太早会有不良效果"的迷信吗?专门致力于研究这方面的学者有幼儿教育专家多曼博士,他选取了一些患有严重脑障碍的孩子,让他们从二三岁起开始阅读,最后的结果是,他们不仅记忆力比正常的孩子还要强得多,而且能享受更多读书的乐趣。当他们6岁时就能够阅读六年级的书籍了,尽管他们原本是被人小看的低能儿。想想看,就连这些从幼儿时期开始读书的低能儿都能取得如此卓越的成果,假如换一个正常的孩子接受同样的教育,又会得到什么结果呢?这一点应该不言而喻吧。家长们总是认为孩子太小,除了玩耍什么也不懂,并以此作为借口拒绝孩子读书,这种认识是极端错误的。
事实上,孩子们都很喜欢读书,他们具有无限的求知欲。就拿我的女儿樱子来说吧,她从小就将书当玩具,喜欢翻着玩,如果我读书给她听,她就表现得很开心;如果我没时间读书,她就会哭哭啼啼。由此可见,大人的担忧--孩子读书太早会失去童年的快乐--全部是杞人忧天,他们担心的事情完全没有事实依据。在孩子眼里,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但大人们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残忍地将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扼杀了。我有一个住在山梨县的朋友金田治仁,他的儿子小原是个大名鼎鼎的神童。小原是我看着长大的,因此我了解他所有的成长状况。有一天,金田治仁正在看杂志,突然小原指着杂志上的图画和文字问道:"这是什么?"这时的小原是1岁零9个月。金田治仁在日本是最早开始研究儿童"早期教育"的学者之一,小原的话使他想起了早期教育。
从此以后,小原记住了"这是什么?"他不断地提问:"这是什么?","这是什么颜色?"他就这样开始了颜色的辨别,很快他就能记住颜色了。金田将这些常识性的东西用不断和小原说话的方式教给了他。一天,小原看见书上的文字,于是指着它问:"这是什么东西?"金田说:"这是文字。"然后,金田在纸上写了一个大大的"b",不断地读"b、b、b"给小原听,小原很快就记住了。就这样,金田每天教小原认一两个字,以同样的速度花了46天,小原就全部学会了字母,并能完全记住。下一步,金田开始教小原读书。一开始,是由金田读给小原听,差不多一天要读3个小时,由于小原非常喜欢听父亲读故事书,有时候甚至从早上起床一直读到中午,他才心满意足,金田时常觉得很累。小原在晚上临睡前也要求父亲读一本书,尽管有时要读一两个小时,金田仍然很有耐心。一段时间以后,小原开始自己读故事书。他喜欢的文学作品有《桃太郎》、《兔子和乌龟》、《动物园》还有《乡下的小白兔》等,他对这些作品简直是百看不厌。但这时的小原仅仅只有两岁半。
小原长到3岁零8个月时,开始每天写句子,比如"今天天气好,阳光灿烂,花儿开了"之类。
当小原4岁零9个月时,他开始进入音乐教室学习钢琴。他学会演奏拜尔的作品仅仅用了6个月时间,而且其掌握技巧的速度之快是其他孩子无法媲美的。小原学习很努力,他每天都要练习,总是从钢琴练习曲的第一页练到当天学习的地方。他说,自己要向勤快的乌龟学习,不要学习懒惰的兔子,他似乎觉得这么做非常快乐。由于小原每天都复习一遍已经学过的知识,基本功非常扎实,因此学习新乐谱时毫不费劲。而且,哪怕是连续三四个小时练习钢琴,年纪不大的小原也有足够的耐心坚持下来。小原在5岁时学会了绘制地图,并开始写诗;6岁时开始作曲;6岁零7个月时创作了第一篇童话,接着还写了一部歌剧。也许小原的作品在大人眼里不值一提,但对于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来说,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事情了。小原在父亲的精心指导下感到读书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就像游戏一样让他着迷。而且小原也没有骄傲自满,对于那些不读书的小朋友,他不仅没有看不起他们,还经常将他们组织在一起,举办一个读书会。
总的来说,小原觉得读书让自己很快乐,因此非常喜欢读书。另外,学校在他看来就像天堂一样,因此他也很喜欢上学,他结交了很多新朋友,每天都过得开开心心。很明显,小原能有如此让人满意的成长经历,就是得益于他的父亲从他婴幼儿时期就开始了培养他的阅读能力的缘故。因此,只有尽早让孩子开始读书,才能将他们培养成优秀的人才。但是,在这里我要再次强调,让孩子尽早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他们变得更聪明--这种传统思想给很多孩子带来了副作用--而是让他们更早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而那些具备了阅读能力的孩子,无疑会成为优秀的人。
另觅良方??
?
?
我在前面已经介绍了很多培养能力的方法,但是,家长们不能将这些方法机械地运用到孩子的教育中去,而是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如果父母针对孩子的教育而选择的方法没有对孩子起到振奋的效果,没有让孩子产生自觉自愿去读书的想法,那么家长们最好马上开始另觅良方吧。大多数家长都喜欢用这样的方式请教别人:"您把孩子教得这么好,麻烦您指点一下,究竟用的是什么好方法?"?然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将这些听来的经验用到自己孩子身上,也不考虑是否合适。其实,我们不应该刻意死守那些好方法,而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变化,因为不管什么方法都不如人的脑子灵活,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对孩子大有帮助,否则就会重蹈刻舟求剑的覆辙。举个例子,小原是从阅读开始接受教育的;我的女儿樱子是从音乐开始接受教育的;吉田善信是从绘画开始接受教育的;我的外孙小常贞永则是从数学开始接受教育的。由于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所以父母采取的教育方法也不相同,但是,不管采取的方法是哪一种,最后都是殊途同归,大家取得的效果都是让孩子成为出色的人。
贞永还没出生时,他的父亲就开始整天考虑该如何培养他了,并时常来请教我这个教育专家。但我每次都是笑着告诉他:"只要采用灵活有趣的方式,那么什么教育方法都可以。"他觉得我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决定按照我说的去做。贞永出生后,他的父亲看着襁褓中哇哇大哭的儿子,不禁想起自己读书时的情形,那时侯,他一提到数学就觉得头痛,认为这门学科太深奥难懂了,因此他决定,从儿子小时候就开始培养他的数学能力,一定不让他再承受这种痛苦。贞永出生后的第3个月,就开始了学习数学的第一步。每一个亲戚朋友听到后,都认为贞永的父亲太异想天开,而且觉得无法理解。当时,就连我的妹妹也感到不可思议,只有我全力支持他:"别放弃,一定要坚持下去!"贞永的父亲对此充满了勇气,他不仅坚持下来了,而且还费了很多心思,在教育的过程中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贞永的父亲首先想到,数学是一门非常抽象的学问,如果想让这么幼小的孩子学习它,其困难程度是极度巨大的。
因此必须让儿子明白大人说的话,知道大人说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于是贞永的父亲从贞永婴儿时起就开始尽可能地用大人的语气对他说话,从来不使用儿语,总是说:"一个烟囱","一座房屋","卖鱼老板","下雨的声音"、"轰隆隆的雷声"等等。贞永的父亲相信,儿子总有一天会听懂自己说的话,于是不厌其烦地对他讲话。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当贞永长到10个月的时候,他似乎对"美丽"这个词有了反应,好像明白它的意思,甚至表现出想说出它的样子。贞永2岁零3个月了,他父亲打算开始教他从0到10的数字,于是开始思考一个合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