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 科幻小说 > 莫扎特教育风暴 > 第6章

第6章





我看着他一脸的诚恳,实在没法对他敷衍了事,于是我直言不讳地对他说:"既然这样,我就不客气地建议你,不要只跟你父亲一个人学,还是多跟其他老师学吧,对你来说,应该接受其他方面的指导,这样才有助于提高你的琴艺。"说实话,今天我还是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在孩子的成长中环境会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在这个小伙子身上,可以如此清晰地看到18年来努力学习父亲的痕迹--包括他的言谈举止,他的心灵,他对音乐的感觉,这不由得不让人对深藏在生活中的神奇力量感慨万千。

看着眼前这个言谈举止、甚至一颦一笑都酷似宫本先生的小伙子,我忽然这么想:只要看看父母的情况,对一个孩子将来会是什么样的人,就可以略知一斑了。我也因此想起有人曾经告诉我:"您的学生都是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他们的风格千差万别,但万变不离其宗,有些最基本的东西却没什么区别,所以一眼就可以看出是您的学生。"此言不谬,可以说这些孩子是我看着长大的。30多年前,江藤骏父子俩找到我,他的父亲对我说:"这个孩子就托付给您了。"就这样,我收下了我的第一个弟子--江藤骏,那时候他才刚刚4岁。就更别提丰田根二了,他差不多就是在我家长大的,看来在他们的身上都有我的印记。大艺术家米开朗琪罗出自于名门望族,但是出生不久他就被送到乡下,被寄在别人家托养。他的养父是个石匠,因此锤子和凿子就是他从小司空见惯的东西,我认为他之所以成为伟大的雕刻家,和他童年的这段经历是息息相关的。

打个比方说,初生的婴儿和制作陶器的粘土非常相似,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环境和教育想要把他塑造成什么样,他就一定会被塑造成什么样。所以关于这一点我已经反复强调过了:必须彻底抛弃这种思想,即根据孩子长大后的情况来评判他们是否具有才能,一定要搞清楚:孩子所被赋予的才能是未知的,而他们有着很强的可塑性;因此不要考虑什么先天是优是劣,只管竭尽全力地精心培养他们,这才是正确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才,培养成对社会有所贡献的有用之才。

古代的好家长们

人们经常在一起对某人天赋的高低加以议论,但可笑的是,他们所谓的天赋并非通过对初生的婴儿进行测试的结果,因此得出这个婴儿是否具有天赋的论断;而是等孩子都四五岁甚至更大一点,等他们身上的某种能力表现出来之后,才据此断定他们天赋的高低,这种方法显然并不科学。所以往往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假如一个曾有神童之誉的孩子长成一个凡人,人们就说:"他能成为神童全是训练出来的,他的天分原本就很平常,所以现在乏善可陈。"反之,如果一个自幼表现很普通的孩子后来表现很强的能力时,人们又会说:"有各种类型的天才,这位就是属于大器晚成那种类型的。"这样的无稽之谈只能让人觉得可笑,但是也隐约透露这样的信息:人们往往是在看到了孩子的发展之后,才将人的才能和素质联系起来,并根据以后取得的成就来判定人的天分。

这种观点显然是非常短视的。其实说起来,像身体状况这类先天遗传,只能表明身体的生理条件。这方面的差异,确实是人降生之初就已经有的了。但这并不能说明文化和创造方面能力的高低。因为文化和创造方面的能力始于婴儿时期,此时成人既无法通过语言来教导,孩子也无法有意识地学习,这种能力是从孩子出生到两三岁这个短暂的时期里,通过生命力的作用,在潜在意识的帮助下获得的。这里所说的潜在意识是指人出生后能将记忆获得的信息的能力。人们从潜在意识的记忆力得到的知识的数量要远远多于从意识的记忆力所获得的。这种潜在意识在人越接近零岁的时候作用越强。我提倡的早期教育和才能教育,核心的内容就是怎样尽量培养孩子的这种潜在意识,使它发展得更强。这种方法是利用环境让幼儿的潜在意识达到最佳状态,这样可以使孩子的智力提高得让人吃惊。这并非全是我独创的,在日本其实很早就有早期的才能教育这种传统,无论是近代还是古代,那些有识之士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贵族的后代很小的时候就会接受这种教育,也取得了惊人的效果,例如中村敬宇才3岁就已经能读中国的《四书》,13岁的赖山阳就能写很好的汉俳,这些例子都很有说服力。

这样的例子在古代比比皆是,我在读书的时候比较注意这方面的材料,因此就收集了许多,在这里摘录一些,让大家有比较深的印象。在《大江匡房卿传》一书中,静腾方树写道:大江匡房4岁就开始读书了,这之后他的学习就更加勤奋了,这样他在8岁上就已经精通《史记》、《汉书》等中国典籍,11岁上,他跟着父亲的下属到土御门右府师房家拜访,他的父亲曾告诉过右府大江匡房已经会写诗了,对此右府不太相信,这次就想借机考考大江匡房,右府要求他当场赋诗一首,大江匡房稍稍沉吟了一下,立刻就以右府所出题目赋诗一首,这首诗词句秀丽。读了这首诗,右府很感动,觉得这种事非常罕见,于是把这首诗进呈给天皇,天皇读了龙颜大悦,下诏御赐大江匡房一笔赏金,以资鼓励。在自传《流配随笔》中,山路树行写过这么一段:

父母从6岁开始就教我读书,但因为自己比较愚钝,直到8岁才读完《四书》、《五经》、《七书诗文》。到11岁那年的春天,作平生的第一首诗《元旦》,诗人道春读了之后非常感动,亲自为此诗作了序,以示奖掖后生。在序文中他这样写:"幼少之作,会外感人。"并和了一首诗。在《太宰府天满宫故事》中,剑原一川写道:齐衡二年的初春,管公年方十一岁,一天夜里,月色朦胧,在月色掩映下,梅花绽开,父亲岛田对管公说,此情此景颇有诗意。你可即兴赋诗一首,管公闻之,援笔立至,写下《月夜》一诗,进呈父亲,诗曰:月耀如晴雪,梅花似照星。可怜金镜转,庭上玉芳馨。乃父读之,感动异常,断言此子前途未可限量。

上述的记载都说明,古代日本人比现代人更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正因为如此,日本才有了辉煌的文明,我们现代人面对先人,应该觉得汗颜啊。急功近利的想法是孩子的早期教育的过程中的大忌,许多人错误地认为,早期教育和才能教育的目的就要将孩子培养成神童,这种看法至少是片面的,也正是我所极力反对的。

记得前一阵子有位家长找到我,因为他看到丰田根二在3岁的时候就能演奏诙谐曲,江藤骏7岁就能演奏协奏曲,对此非常羡慕。因此就带着3岁的儿子到我那儿,他说:"铃木先生,麻烦您看看我这孩子,鉴定一下他是否具有音乐细胞?"他的意思就是,如果孩子在这方面具有才能,就让他学习。如果在这方面没有才能,那就算了吧。我对这位父亲的态度感到气愤,难道孩子要是不具备所谓天才,就不让他学习了吗?依我看,这样的家长即使是对孩子进行了早期教育,效果也不会太好的,正是因为这种急功近利的态度,是导致很多神童夭折的原因。这种急功近利的父母居然非常多,真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我的一个学生是个很好的孩子,他的音乐素质很不错,练琴也非常努力;他的母亲有一天专门来拜访我,她却这样问我,"请问铃木老师,我的孩子到底能成才吗?"

我听过这种问话已有数百次之多,因此,我就想好好地劝劝她。

我笑着回答说:"不,您的孩子没法成才。"?

"啊!什么,您--您的意思是……"

我的这番回答使那位母亲惊慌失措,话都说不利索了。

哪个家长不望子成龙啊,我深知这一点,这本来是对的,但是这种想法里往往隐藏着功利主义的教育态度。这就是:假如能学有所成,就让他继续学,不然就算了,省得又费精力又费金钱,甚至干脆就放任自流,正是对于这种谬误,我才开玩笑回答这位家长,看到她那副着急的样子,吃惊得说不出话,脸色也变得刷白,我就接着对她说:

"但是你的儿子会成为一个很出色的人。这样难道不好吗?如果儿子不能成才,就认为他没出息,就不让他继续学下去,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能不能成才这种想法的潜台词,实际上就是自己的孩子将来有没有出息。或者说得更直接一点,潜台词就是将来能否指望他光宗耀祖,甚至为自己养老送终这种不健康的想法。您应该明白,他是你的儿子,而不像冰箱洗衣机这类的用品,越使用才显得越有价值。是这样的吗?""话是这么说,哎呀,不过--但是……"看来她的思想还是没彻底转过弯来。于是我接着更进一步开导她:"身为父母的,最重要的就是把孩子培养成有一颗美好心灵的人,这就算是给他指明了一条通向幸福生活的道路,这已经足够了。假如再有别的要求就是不可取的,你想想,如果一个人能健康成长,能拥有一条光明的人生道路。这还不够吗?反之,如果孩子在你的培养下,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那么孩子走的就会是另一条道路,那是我们不愿意见到的,我们做父母的如果看到孩子无法得到健康和幸福,我们的心里难道不会觉得不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