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对幼儿施行早期教育是必需的,而且极为迫切,而施行早期教育的时间越早、越及时,孩子异乎寻常的能力就越能挖掘出来,这种能力之大,往往是超乎成年人想像的,我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
前面曾经提及,我是不经过考试筛选来招收学生的。因此在我的学校里就有很多十几岁的孩子也在学习小提琴,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发人深思的现象,在学习某种技巧的时候,十几岁的孩子不管怎样努力都达不到要求,但是才几岁大的孩子却很容易就达到了,根据这个现象我认为:越是幼小的孩子,学习的效果也就越好。因此我决定针对一些初生的婴儿做一项教育实验。方法如下:我找到一些刚生了小孩的母亲,指导她们让婴儿听听最优美动听的古典音乐,而不是通常那些儿歌,特地挑选了一些5分钟左右的不太长的曲子,其中包括了管弦乐和器乐,涵盖了莫扎特、克莱斯勒、甚至格罗密欧的曲目;总之只要母亲喜欢听的曲子,就不断地重复,连续地给婴儿播放。即使是婴儿哭泣或生气也不间断。
这项试验从婴儿降生之初开始,一直持续到他们5个月大,到这时又做了进一步的实验:在他们已经听了5个月,十分熟悉的曲子中,我加进去一些他们从没听过的曲子,掺在一起放给他们听,于是出现了一个情况,这使我后来受到很大的启发:婴儿们听到那些从未听过的曲子脸上露出奇怪的表情,他们显得吃惊而不安;而当那些听了5个月的曲子响起时,他们的脸上露出会心的微笑,而且身体不自觉地随着音乐晃动,好像是在打拍子。这一结果表明:5个月的婴儿就已经能记住乐曲了。这实在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发现。我受到这种方法的启发,于是采用这种方法教孩子们练小提琴:当他们还是个婴儿,就让母亲们不断给他们听乐曲,等他们长大一点,我让母亲们抱着他们到我的教室来听小提琴的现场演奏。当他们两岁大时,就正式开始教他们拉小提琴。
教学的结果显示,虽然幼儿的年龄很小,听老师的演奏却能使他们产生一种感觉,自身培养出更高一层的感觉,而那些老师是到了青年时代才开始学小提琴,他们已经无法达到的程度,幼儿们却能轻易地达到。再说说我自己成长的经历吧:我直到17岁才开始学习小提琴,这显然已经非常大了,因此虽然一直遇到好老师,自身也非常努力,而且留学德国柏林8年,但是想要成为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却仅仅只能是幻想了。报上前不久登载了一名女音乐家的事迹,我不了解这位女士在音乐方面的成就,但是我却怀着强烈的兴趣仔细阅读这篇文章。下面我摘录其中的一段:
"24年前,她出生于某个镇子:5岁时父亲去世,经商的哥哥收养了她,她的嫂子是德国人,在她出生之前就来到日本定居,虽然种族不同,但是她的嫂子非常善良,因此这个儿媳妇深得公公的喜欢,临死前他把小女儿托付给了她,这位女士年仅8岁的时候,脚还没法够着钢琴踏板,就在嫂子的要求下开始学习弹钢琴,有时她的嫂子很温和,有时则非常严厉,当别的小朋友开心地玩耍的时候,未来的天才却一边哭着一边弹琴,因为嫂子对她要求很严格,连让她出去玩一会儿都不肯。"
我看过这篇报道之后,对自己看好的早期教育更有信心了。还是拿这位女士为例,就是因为她从8岁起就开始学习钢琴,今天才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进一步说,这位女士如果从二三岁就开始学琴,今天可能成为更杰出的音乐家,当然那种"一边哭着一边弹琴"的现象也就不会出现了,因为对于这么大的一个孩子来说,她一定会像吃饭走路那样把弹琴当成一种习惯,可能还从没有什么人会因为吃饭和走路而哭泣吧?我想一定会有读者提出类似这样的不同观点:"很多人认为,拥有一双敏锐的耳朵是成为音乐家最为必备的条件,而敏锐的耳朵是天生的。所以假如一个孩子并不具备天生敏锐的耳朵,无论你多早开始教他音乐,都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可以推断,你鼓吹的早期教育到底有没有效果,也实在让人觉得怀疑。"
实际上这并没有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清楚,是否具备一双敏锐的耳朵,这种说法完全是对于成人来说的。我们无法判断一个婴儿的耳朵是否敏锐。除非他生来就有听力障碍,否则,只要从婴儿时期就开始进行强化训练,就完全能训练出敏锐的耳朵。例如莫扎特,3岁的年纪就能登上音乐厅的舞台演奏乐曲了,这么出色的音乐素质源于什么地方呢?毫无疑问,是他的家庭环境所具有的良好的音乐气氛带来的。莫扎特的父亲就是当时的著名的宫廷演奏家和优秀的作曲家。当莫扎特还是婴儿的时候,他的父亲为了培养他的乐感,他每天都让儿子听5支不同旋律的钢琴曲,经过这样的教育,莫礼特在3岁就已经能登台演出了。我们很难想像,如果不是父亲如此精心而高效培养莫扎特,他潜藏的内在能力就不能如此迅速地被发掘出来。
当然,还有人反驳,说这种特殊情况只存在于音乐领域,其他领域就不一定是这样了。
事实到底是这样的吗,我们先不要急着下结论,先让我们读一则《朝日新闻》前不久刊登过的报道吧。报道说,长崎市古河町有个6岁的孩子,他的父亲和哥哥很爱下棋,他就常常坐在旁边看棋,几年之后,这个孩子的棋艺已经非常高超了,连附近的成年人都不是他的对手了。另外有一则关于大阪一个8岁女孩的报道,女孩的父亲因为推广心算法出名,女孩从小受到熏陶,现在已经具备了心算一级的水平。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简直俯拾皆是,多得数不胜数,不单单是在报刊上,就是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总之,如果想培养孩子们超常的能力,就万万不可错失人具有最强生理适应能力的婴幼儿时期,你只要及时地对孩子施行合理有效的教育,你就会在他们身上看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摇篮里的琴声
每个孩子都无法脱离父母单独成长。因此对一个孩子来说,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中最为核心的一部分,毋庸置疑,只要家庭教育效果显著,完全可以培养出合格的人才,甚至是天才,因为孩子的所有能力并非无中生有,更不是从天而降,而是在特定的环境中逐步培养出来的。无论西方还是东方。无论非洲最原始的部落,或者欧美最发达的地区,各个地区的父母都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来培养孩子的能力。具体地说,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父母,他们的类型各不相同,因而也就培养出千差万别的孩子。根据我30多年各种亲身经历,我可以断言,认为孩子的能力是"天生"或"与生俱来"的观点是完全不足取的。对此,新兴学科--大脑心理学也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该学说认为,所有新生婴儿的大脑,就好像一张没有任何东西的白纸,如果要在这张白纸上画出各种美丽的图画,就必须依靠他们成长过程中各种来自生活上的刺激。通过这种刺激,脑细胞才会渐渐连接在一起,能力才得以形成。
所以孩子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婴儿诞生之后,他们对世界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他们了解世界的漫长的道路的第一步,是通过和家人--特别是父母的日常接触而迈出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停地了解那个原本全然无知的世界,每个婴儿原来都无法分清善恶美丑,仅仅凭借自己的能力,他们是无法完成任何事情,但是日常的家庭生活中,他们从零开始,能力被一步步开发出来,而且从小到大,不断地提高着,他们也逐渐形成自己的气质和爱好。事物的发展环环相扣,遵循着前因后果的规律,种下前因必会收获结果,在儿童的教育方面也是如此,孩子们如果处于良好的环境之中,就会成长为善良的有爱心的人;在恶劣的环境里长大,孩子则会变成不负责任、一无是处的人。社会上很多堕落为害群之马,沦为罪犯的人的家庭环境都极其恶劣,就是因为这个道理。?
有些读者把我所说的良好的环境误认为是那种父母非常富有,或者样式漂亮的华屋豪宅,因此失望地说:"这样的话,按照我们目前的力量,要创造优越的环境可是难乎其难啊。"但是事实并非如此,适合孩子成长的优良环境,并非指富有的父母以及漂亮的住宅。相反,假如即使家境贫寒,但夫妻之间互相关爱,孩子们充满亲情,平日家中洋溢着爱心,家教良好,正直而有品位,这样的家庭环境才是最适合培养孩子能力的。有两个信州松本才能教育分部的学生,一个名叫信美,一个名叫奇太,他们同为3岁那年到学校来学习小提琴,信美由我亲自指导,奇太的老师则是松本分部的川本井直,这两个孩子一样大而且同时入学,现在他们的学习成绩相差很大,收效全然不同--奇太的水平比信美明显高了一大截。?
同龄而且同时学琴的两个孩子,过了不久就出现这么大的差距,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深感困惑。两个孩子出现差距的时候,他们都学了4个月琴。我的学生信美通过4个月的学习可以拉《闪闪星星变奏曲》,这样的进度对3岁的幼儿来说,只能算是普通水平。而与之相反的是川本老师的学生奇太,仅仅4个月他就掌握了13首曲子,其中还有难度很大的巴赫的曲子,这样的成绩和速度对一个仅仅3岁的孩子来说,的确让人非常惊讶,更不用说奇太的琴声优美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