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曾国藩:《仁和邵君墓志铭》,《曾国藩全集·诗文》,岳麓书社版,第282页。
72曾国藩道光二十三年正月二十日日记,《曾国藩全集·日记一》,岳麓书社版,第158页。
73同上,第114页。
74欧阳兆熊:《水窗春呓》,中华书局1984年3月版,第10页。
75《曾国藩全集·家书一》,岳麓书社版,第40页。
76曾国藩的这种骄气在家书中偶有表露,譬如对陈源兖亦略有微辞:“岱云……近亦有日课册,惜其识不甚超越,余虽日日与之谈论,渠究不能悉心领会,颇疑我言太夸。”《曾国藩全集·家书一》,岳麓书社版,第42页。
77何桂珍(1816~1855),字丹溪,又字丹畦,云南师宗县人,道光十八年进士,改庶常,散馆授编修,与曾国藩为戊戌科同年。其所学,“以宋儒者为宗,……于朱陆异同,辨最析。”《何文贞公别传》,李元度:《天岳山馆文录》卷十一。
78《曾国藩全集·日记一》,岳麓书社版,第115~116页。
79同上,第120~121页。
80汤鹏,字海秋,湖南益阳人。道光三年癸未科进士,擅诗,名动京师。其古体诗“浸淫于风骚汉魏,出入韩杜”。他不仅是曾国藩的同乡前辈,也是其谈诗论理的朋友。
81《曾国藩全集·日记一》,岳麓书社版,第116页。
82《曾国藩全集·诗文》,岳麓书社版,第79页。
83《曾国藩全集·日记一》,岳麓书社版,第117页。
84同上,第153页。
85以上引语,均录自曾国藩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的日记之中。
86吴永:《庚子西狩丛谈》,岳麓书社1985年2月版,第109页。
87《曾国藩全集·家书一》,岳麓书社版,第35页。
88同上,第80、87页。
89同上,第39页。
90同上,第39页。
91瑟僩(音色贤),庄重宽和的样子。曾氏在此用辞古奥,语出《诗经·卫风·淇奥》:“瑟兮兮”。
92窦垿(1804~1865),字子坫,号兰泉,云南罗平县人。道光九年进士,授吏部主事,后任江西道监察御史,是当时与国藩谈诗论理,过从甚密的朋友之一。
93吴嘉宾(1803~1864),字子序,江西南丰县人。道光十八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时与曾国藩为同年兼同事,过从甚密。好古文,长于礼学,著有《礼说》、《周易说》、《求自得之室文钞》。
94邵懿辰(1810~1861),字蕙西(位西),浙江仁和县人。道光十一年举人,授内阁中书,累迁刑部员外郎,入值军机处。其人“性峭直,能文章,以名节自励”。也是与曾国藩谈诗论文,切磋学问的密友。“著有《尚书通义》、《礼经通论》、《孝经通论》,颇采汉学考据家言,而要以大义为归。”参见《清史稿》本传。
95《曾国藩全集·家书一》,岳麓书社版,第40页。
96《曾国藩全集·日记一》,岳麓书社版,第123页。
97同上,第133页。
98同上,第133页。
99同上,第138页。
100同上,第141页。
101同上,第150页。
102参见《曾国藩全集·家书一》,第37页;《曾国藩全集·日记一》,道光二十二年正月日记。
103《曾国藩全集·日记一》,岳麓书社版,第163页。
104李鸿章:《曾文正公神道碑》,见《合肥李氏三世遗集》,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版,第762~763页。
105《曾国藩全集·书信一》,岳麓书社版,第15页。
106参见《曾国藩全集·诗文》,岳麓书社版,第166页。
107黎庶昌:《曾国藩年谱》,岳麓书社版,第11页。
108同注105,第38页。
109“国藩于本朝大儒,学问则宗顾亭林、王怀祖两先生,经济则宗陈文恭公。”《曾国藩全集·家书一》,第749页。又“我朝学者,以顾亭林为宗。国史《儒林传》褎然冠首。吾读其书,言及礼俗教化,则毅然有守先待后,舍我其谁之志,何其壮也!”曾国藩:《圣哲画像记》,《曾国藩全集·诗文》,岳麓书社版,第250页。
110曾国藩:《原才》,《曾国藩全集·诗文》,岳麓书社版,第182页。
111参见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8月版,第634页。
112《曾国藩全集·书信一》,岳麓书社版,第22页。
113《孟子·尽心上》。
114《曾国藩全集·书信一》,岳麓书社版,第66~67页。
115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下册),商务印书馆版,第655页。
116郭嵩焘:《江忠烈公行状》,《郭嵩焘诗文集》,岳麓书社1984年10月版,第326,349页。
117“初,公以举人留京师,因友人郭嵩焘见侍郎曾公。”同上,第350页。
118曾国藩:《江忠烈公神道碑》,《曾国藩全集·诗文》,岳麓书社版,第286页。
119同注116,第326页。
120《论语·泰伯》。
121《曾国藩全集·家书一》,岳麓书社版,第121页。又曾国藩参与此事,见第115页。
122曾国藩:《江忠烈公神道碑》,《曾国藩全集·诗文》,岳麓书社版,第284页。
123《清史稿·列传一百九十三》胡林翼本传。
124郭嵩焘:《胡文忠公行状》,《郭嵩焘诗文集》,岳麓书社版,第351页。
125参见徐凌霄、徐一士:《曾胡谭荟》,山西古籍出版社版,第15页。
126严树森:《胡文忠公年谱》,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版,第13页。清华,旧时多指清高而显贵之地,如翰林院等。
127参见胡致其叔父的家信,梅英杰《胡文忠公(林翼)年谱》,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版,第44页。
128《曾国藩全集·书信一》,岳麓书社版,第42页。
129官方,为官应守的常道,即吏治官风。
130同上,第14页。
131胡曾间之过从,均见于曾国藩道光二十一年七、八月间的日记。
132参见梅英杰:《胡文忠公(林翼)年谱》,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一编第十八辑,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版,第93页。
133参见严树森:《胡文忠公年谱》,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版,第274页。
134同上,第25页。
135罗正钧:《左宗棠年谱》,岳麓书社1983年11月版,第7页。
136道光十九年,两江总督陶澍殁于金陵,全家回籍。时陶氏独子陶桄年少,左宗棠应其老师贺熙龄之邀,赴陶家坐馆八年,后来并将女儿许给陶桄为妻。参见同上,《左宗棠年谱》卷一。
137黎庶昌:《曾国藩年谱》,岳麓书社版,第10页。
138李文安(1801~1855),原名文玕,号玉泉,道光十四年举人,十八年进士,朝考后分刑部任郎中。李家世代耕读为生,自李文安“始以科甲奋起,遂为庐郡望族”。李国杰编:《合肥李氏三世遗集》,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影印版,第543页。
139李鸿章:《二十自述》,《李鸿章全集》第九册,海南出版社1997年9月版,第4790页。
140帅远燡(1820~1860),字仲谦,又字逸斋,号蕴辉,湖北黄梅县人。道光二十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后以候补道在江西筹饷,死于同太平军的战事。
141陈鼐,字作梅,号竹湄,道光二十七年进士,后官至直隶清河道。
142《曾国藩全集·书信一》,岳麓书社版,第315页。
143李鸿章:《曾文正公神道碑文》,《合肥李氏三世遗集》,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版,第763页。
144参见刘学照:《李鸿章家书辨伪》,《历史研究》1996年第2期。
145李元度:《天岳山馆文钞》,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版,第345页。
146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下册),商务印书馆版,第656页。又参见曾国藩:《罗忠节公神道碑铭》,《曾国藩全集·诗文》,岳麓书社版,第305页。
147郭嵩焘:《罗忠节公墓志铭》,《郭嵩焘诗文集》,岳麓书社版,第388页。
148同注146,第656、658页。
149参见罗正钧、王诗正编《王壮武公年谱》卷一,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影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