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电子书由TXTBOOK 制作完成,网站地址:http://4020.cn,本站仅提供图书学习和预览,不对版权负责,请支持正版。
4020电子书论坛 bbs.4020.cn
【曾国藩评传】
一个天分并非出众的农家子弟,二十七岁考中进士,点了翰林,从此循规蹈矩地生活,按部就班地升迁,以一凡庸官僚的身份随波逐流了大半生,孰料在四十二岁那年,与国家一同遭遇了历史巨变。危难当头,他于艰难竭蹶中奋起,终于使生命焕发出异彩,将自己的印记深深烙在了中国近代史上。曾国藩,一个晚清之际挽狂澜于既倒的名臣,抛开其身后百余年不绝的赞美与詈骂,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年代,作为肩负国家存亡、文化延续的栋梁,他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他的思想、事业与为人,给后人以何种教益?一个故去百余年的人,何以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这部评传,既是对上述问题的解答,也是以真实可信的史料勾勒历史人物,复苏国民记忆的一个尝试。它所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更为接近历史本来面目的曾国藩。
刘忆江,男,辽宁宽甸县人,现居北京,自由撰稿人。近年从事近代史人物传记及历史小说的写作。著有《袁世凯评传》、《曾国藩评传》及长篇历史小说《汉宫春梦》。
上
序
一、白杨坪曾家
嘉庆十六年(1811)十月十一日,湖南湘乡白杨坪的一户曾姓人家,生下了长房长孙。谁也不曾想到,这孩子成年之后,能考中进士,而曾家也将随着他的脚步,从世代耕种的农户,一跃而成为名门世家。
二、京师居,大不易
京宦十二年,进学修业大有所成,官居二品的侍郎曾国藩,还乡之际,一身旧债,两袖清风而已,曾国藩可称清官矣。
三、曾剃头
治乱世的前提是除暴安良,这是曾国藩一贯的理念。所谓积玩之后,振之以猛;但愿良民有安生之日,即身得残忍严酷之名亦不敢辞……曾国藩的严酷,为他博得了“曾剃头”的绰号,但也稳住了湖南的局面。
四、衡阳建军
对于帮办仅可用于自卫的团练,曾国藩并不积极,他招募土生土长的农民,将他们编伍,交与其本乡本土的书生带领,通过严格的军制与训练,终于编练出一支富于朝气的新军——湘军。
五、靖港之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曾国藩的东征檄文,表明他已超越了一家一姓皇朝兴衰嬗递的局限,将与太平天国的这场战争视为护卫传统、保卫中华文化之战。
六、东征:在战争中学会战争
湘军东征连战连捷,如风卷残云般在十个月内席卷两湖,成为太平军闻之色变的劲敌。其战斗力不仅得益于曾国藩为湘军制定的营制与军事准则,更有赖于战争实践的磨练与成就,这支由农民与书生结合而成的军队,是在战争中学会战争的。
七、赣江之厄
湘军挟全胜之势,急于求成,大意轻敌,冒进浪战,致使陆师顿兵坚城,水师被截分为二,主客易势。此后两年,湘军于江西陷入被动苦战。饱经忧患的结果是,曾国藩在军事上更为成熟,也更为谨慎了。
八、大转机
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史上根本的转折点,诸王头上的神圣光环至此消散,天国中人人同为兄弟姊妹的神话亦在空前血腥的屠杀中破灭。此后的天国,躯壳虽在,但已没有了奋斗目标,在精神上已然死亡。
九、转战安徽
三河之败,使东征战局再生变数,曾、胡携手苦战,于太湖之役遏阻住了太平军的势头,又以天堂奇兵挫败了太平军解围安庆的战略。而杭州的失陷,江南大营的崩溃,使得东南战局的千钧重担,终于压到了曾国藩的肩上。
十、宿松群英
曾胡左李并称中兴四大名臣,而他们四人聚会一堂,在宿松共谋东征大计,乃机缘凑成,仅此一次。宿松之会,坚定了湘军领袖们的意志,统一了认识,对即将到来的困难局面作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从而决定了日后军事的走向。
下
十一、祁门之困
湘军兵困祁门,从曾国藩的日记中,我们看到这位外表镇静,指挥若定的大帅,无日不在忧危之中,那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般的感受,实非局外人所能揣度。缺乏心理层面的认知,后人对历史伟人的了解,只能是表面的与肤浅的。
十二、咸丰之死
一场本可以不打,也不应该打的战争,导致了空前的丧权辱国与咸丰皇帝的死亡,由此引发了政局的突变,自强运动乘时崛起,对中国社会之转型,起了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改良主义犹如一阵微风,起于青萍之末,正在波澜不惊地潜入中国人的生活。
十三、走向覆亡的天国
后期太平军军纪荡然,所到之处,竭泽而渔,掳掠裹胁,大失民心。高层将领迅速腐化,天京解围失败后,太平军军无斗志,开始成建制地向湘军投降。不过十年,太平天国无论从精神上还是制度上,都已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无可救药地走上了覆亡之路。
十四、儒帅风采
战争的胜负,除去民心向背的因素外,双方将帅的军政素质,湘军亦远过于太平军,而将帅的素质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军队的素质,这其中大帅曾国藩的表率作用,至关重要。他言传身教,躬亲垂范,以“引出一班正人,倡成一时风气”为己任,实践着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
十五、天下无湘不成军
湘军将帅之廉勇,军纪之严格,是其勇猛善战的重要原因,亦使湘军威震天下。由此,战乱各省纷纷赴湖南募勇招兵,蔚然成风,故有“天下无湘不成军”之说。
十六、朋僚幕友之间
曾国藩重情谊,但也偶有意气用事的时候。他知人善任,以陶铸人才,转移风气为己任,其幕府犹如一高等学塾,学术气氛浓厚,颇能收教学相长之效。
十七、大功克成之际(上)
坐困愁城的洪秀全绝望而死后,天京陷落,门徒们各作鸟兽散,而在其愚民洗脑政策下成长起来的幼天王,被俘后大骂“长毛贼”,向敌人摇尾乞怜的行径,为太平天国的灭亡,添写了一个黑色幽默的结尾。
十八、大功克成之际(下)
太平天国引发的战乱,是举世罕见的一场浩劫。面对疮痍满目,百废待兴的局面,曾国藩奏请裁撤湘军,减免地方赋税,努力为百姓的休养生息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而他激流勇退,优游林下的愿望,却因中原军事态势的逆转而化作了泡影。
十九、北上剿捻
捻子兴衰起伏的历史与曾国藩治捻之策。曾国藩虽半途而退,未能蒇其全功,但捻子最终还是亡于他“以有定之兵,治无定之贼”的战略。
二十、教案与洋务
在直隶总督任内,曾国藩遭遇了天津教案。他实事求是,确定了委曲求全,绝不与洋人开衅的办案方针。在当时情绪化的社会中,他承受着极大的误解与压力,但秉持理性与谈判解决的立场不变。曾国藩是自强运动的支持者与带头人,但他对洋务的认识,只局限于器物方面,为的是师夷长技,仍不脱一个农业社会中士大夫的眼界。
二十一、风中残烛
曾国藩晚年老病缠身,犹如风中的残烛,随时有可能熄灭。而其道德文章,已臻于大儒之境界。百年以下,曾国藩肉身虽朽,冢墓丘墟,而其功在中华,遗爱在民,为后人誉为“三不朽”之完人,其嘉言懿行已内化于我民族精神之中,成为中华文化复兴中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附录:曾国藩家族世系简表
跋
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读书界出现了一股不大不小的“曾国藩热”,一直延续到新世纪初,坊间有关他的各类书籍,林林总总,不一而足。造反有理的革命年代,曾国藩被视为反动派,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刽子手,不可能出版他的传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泛政治化的流风遗韵尚在,斯时出版的曾氏传记,仍以阶级斗争史观裁判历史人物,其内容与结论可想而知。之后商品经济大潮席卷中华,书商们借曾氏大名炒作文化快餐,肆意涂抹,塞进了不少望风捕影的私货,就更是等而下之的垃圾了。曾国藩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在近代史上起了怎样的作用,怎样看待他同太平天国的那场殊死战争,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何在?十几年来,没有一部详实、真切的曾氏传记来告诉我们这一切。所以编辑约稿时,笔者略费踌躇,便选定为曾国藩写一部评传。
笔者撰述此书的宗旨,第一是真实,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用第一手史料说话,用同时代的、可信的公私文献说话。当然,史料中包含的信息也是不完整的,甚至是残缺不全的。所以,历史人物无法完全复原,能够近似地复现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就很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