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 都市言情 > 重生之退伍从政 > 第551章 郑秋书的懊悔

第551章 郑秋书的懊悔

无论是市纪委还是县纪委对那些同志采取双规措施,都引发了极大的轰动。而对于这些事情,县委书记和县长似乎毫无察觉,全都予以默认。
当宋江坐在办公室时,王斌走了进来汇报。
“书记,县委办来电,郑书记要见您!”王斌说道。
“好,你回复一下,就说我马上过去。”宋江点头应道。
随后,宋江在办公室停留了两分钟,便带着王斌一同下楼。
此次会面,宋江大概能猜到一些情况。与以往不同,这次是在会客室相见,这也体现出了对宋江的尊重。当宋江抵达时,郑秋书已经提前在会客室等候。
“呵呵,宋书记来了!”一见面,郑秋书满脸挂着微笑。不过,这一回郑秋书虽说脸色不佳,但态度却极为诚恳。
宋江快步上前,还是和郑秋书紧紧地握了握手。尽管他清楚郑秋书已大势已去,但毕竟其现在仍是县委书记,该有的尊重不能少。
“书记,不知叫我过来所为何事?”宋江客气地询问。
郑秋书微笑着摆摆手说道:“没什么大事,心中有些困惑,就是想找你聊聊。来来,先坐下说!”
宋江与郑秋书先后坐下,这间会客室不大不小,两人身处其中显得有些空旷,也没有其他人在场。
“宋书记,前几日,市委找我谈过话了,往后咱们可能没机会做同事了!”郑秋书说完停顿片刻,见宋江面无表情,当即证实了心中的猜想。
接着又道:“我在兴鱼县前后待了十年,对此地感情深厚。当初我也是个很有原则的人,却不知从何时起,变成了如今这般模样,有懊恼、有不甘、有愤怒、有后悔,可这一切都已无法挽回。倘若有选择,或许我不会步入官场,甚至不会来到这里。外面的世界精彩纷呈,只可惜以后没机会见识了!”郑秋书深深地叹了口气。
他的目光中满是无尽的悔恨与失落,好似往昔的时光犹如一场难以挣脱的梦魇。回忆曾经的志向和理想,现今皆已破碎消散。这官场的起起落落,使他迷失了方向,抛弃了曾经坚守的原则与底线。
此刻,他方才知晓,一旦行差踏错,便再无回头之路。而兴鱼县的一草一木,皆化作他心底永恒的痛楚与遗憾。
宋江未发一言,专注地倾听着郑秋书的言辞,宛如一名专心听讲的学生。
“我有负于兴鱼县的百姓,前后十年,未曾为百姓做成一件实事,未能给他们谋取福利,身为县中的最高领导,我有愧于他们。”郑秋书的话音饱含深深的自责,头也渐渐地低垂下去。
“我有负于党,有负于人民,有负于市委市政府对我的托付……”他的声音越发颤抖,眼角隐约有泪光闪现。曾经的壮志豪情在贪欲中消弭,当下仅余满心的愧疚与悔恨。
此时的氛围仿若凝结,唯有郑秋书满含懊悔的倾诉在房间中萦绕。宋江依旧缄默,但其眼神中却尽是凝重。
郑秋书的这席话,恰似重锤狠狠撞击着他的内心,让他更为坚定了要为百姓谋求福祉、坚守党性原则的信念。
宋江深深地叹了口气,他原以为郑秋书一来会对他加以责难,没料到会说起这些,致使宋江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回应。
随即,宋江取出一盒烟,给郑秋书递了一根,两人皆未出声,就在会客室抽起烟来。
“鸟随鸾凤方能飞高远,人伴贤良自然品自高。郑书记,人生犹如一场旅行,您难以预知终点在何方。从起点启程,会遭遇无数岔口,有的通向终点,有的荆棘丛生,有的则是绝路、死路。但我深信,只要不气馁,终能抵达终点。即便当下走错路,及时改正即可,不能因一时走错便悔恨不已,未到最后就选择放弃,那往后的路又该如何去走?
如今您的人生刚过半,往后还有数十年光阴。既然走错,那咱们就得抓紧补救,日后定有出头之日,我们要对党和组织满怀信心。”宋江语重心长地说道。他希望通过这番话,能够让郑为民重新振作起来,不要因为一时的错误而失去对未来的信心。
宋江继续说:“郑书记,您要知道,党和组织一直都在关注着每一个干部的成长和发展。只要您愿意努力,愿意改正自己的错误,党和组织一定会给您机会的。所以,您一定要相信自己,相信党和组织。”
宋江言辞恳切且坚决,他目光灼灼地注视着郑书记,期望能为其增添力量与勇气。郑书记聆听着,脸上起初那懊悔与绝望的神情逐渐有了些许缓和。
宋江接着讲道:“只要真心悔过,竭力弥补过错,未来仍充满希望。党和组织既公正又宽容,会给真心改过之人机会。我们不能被一时的挫折压垮,应当勇敢直面,重新启航。”
郑秋书点了点头说道:“呵呵,我自身状况我心里有数,哎!算了,不说这个了。其实你来兴鱼县时,我就有所察觉。这里的情况我比你清楚,有时我也是无可奈何。但范少凌的事我确实不知,身为县委书记,若我知晓,决不会让他们肆意妄为。这件事我自责许久,不过我肯定是有责任的,我也不会推脱,该向组织交代的我定会交代清楚!”
提及此事,宋江的情绪略有起伏,但还是强压了下去,开口讲道:“倘若没有范少凌这档子事,或许市委市政府不会做出如此决策。但范少凌之事影响极大,性质极为恶劣,不管是省里还是市里,就因为这个事市领导差点辞职。所以其中的利害关系想必您也明白,所幸这件事县委县政府未参与,不然这怒火你们难以承受。”
诸多事情无需言说太多,大家心里都明晰。因而宋江来兴鱼县时,郑秋书极力阻拦那些人胡作非为。
有的事发生一次倒无大碍,可一旦突破底线,就不只是影响的问题,而是性质更为恶劣、影响更为深远,甚至可能惊动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