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哀牢山剿匪记 > 第1章 序言

第1章 序言



      历史上的哀牢山,尽管也壮丽凝重,但在过去的那些时代,曾经是贫困、偏远、落后的代名词。长期以来刀耕火种、亥木记事、民不聊生。世世代代的穷困,催生了数不清的土匪、“绿林好汉”以及无恶不作的匪首恶霸。虽然这只是哀牢山历史的一面,却是一个充满血腥、悲壮、传奇的一面。而关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哀牢山剿匪,则是云南当代史上一个重大的事件。

      我最早知道有关哀牢山剿匪的事,是在二十年前。那时,我在云南省军区政治部从事卢汉起义的史料搜集、整理和编纂工作,其中,部分史料就涉及到卢汉起义后我“边纵”部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三野战军在哀牢山剿灭罪恶滔天的大匪首李润富的内容,部分是当年参加剿匪战斗的解放军官兵方面的回忆,有些是原国民党卢汉方面的有关官员的回忆,这些回忆各有不同的角度,但都是一篇篇实实在在的亲历者的见证。

      田学文的这部沉甸甸的《哀牢山剿匪记》,则是一部较全面真实地反映云南这一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作者几次深入到哀牢山当年我军民英勇战斗过的地方,翻开了已经被岁月折进历史的一页页画面,把一幅幅惊心动魄、令人心灵震颤的情景再次展示在人们面前。

      共和国成立初期,垂死挣扎的残敌疯狂地负隅顽抗,他们挟裹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妄图推翻新生的革命政权,对政治上已经翻身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也充满仇恨,进行报复,手段极其残忍。“剿匪”是当时全国面临的一个主要对敌斗争任务。发生在哀牢山的这场剿匪,虽然只是全国剿匪斗争的一部分,但却是一次极为重要艰巨的战斗。云南刚刚和平起义,又是地处边疆和多民族地区,加上广袤的哀牢山地形地域的复杂性,使这次剿匪不管在政策上和对敌斗争上都面临着极大的考验。

      在田学文的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匪徒们令人发指的血腥罪行,对我军指战员(尤其是女战士)和革命群众,他们杀人不眨眼,其罪行罄竹难书。而我军干部战士,则是处处注意民族政策,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将军事围剿和政治瓦解相结合,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将这群以李润富为首的恶贯满盈之徒全部歼灭,人们无不欢欣鼓舞。

      关于剿匪的题材,不管是文学作品和影视剧,应该说已比较多,但这部《哀牢山剿匪记》有其自己的特点。

      首先,作者是以一个朝圣者的心情既真挚而又激动地在翻阅这段沉重的历史。他既在慎重地搜寻一段段已经渐行渐远而又怵目惊心的史实,又在刻画一个个人们还记忆犹新的英雄人物、英雄故事。它有史料的真实价值,又有文学的荡气回肠;他刨掘出一方乡土的破碎与苦难,又重塑出一地山河的骄傲与伟岸。这是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故土情结,用可读性极强的文学作品还原了一片故乡历史的天空。

      其次,这部作品在结构上不蔓不枝,环环紧扣,使本来就充满传奇色彩的题材更是悬念丛生,引人入胜。加上部分地区、村寨、战斗情节的真实,使读者在写实与虚构的云海雾浪中穿行,最终的感受落脚在现实的土地上,因为哀牢山上的弹痕犹在,匪首李润富的庄园犹在,一座座英雄的纪念碑犹在,人们只不过从田学文的作品中重新走进了那个灾难重重的年代,已不管它是小说还是“纪实”,但文学的魅力与生动绝对大于史料的平静与严谨。这正是田学文花费数年工夫采访、创作的成功之处。

      《哀牢山剿匪记》虽然是一部刀光剑影的军事题材,却也有真切的爱情和美丽的山水抒怀。因为哀牢山本身就是壮美的,山中的各民族人民本身也是淳朴多情的。他们尽管身陷水深火热之中,但其爱情和风情都蕴藏着无限的纯真与美好。作品中那些动人的情歌,山寨中那些绚烂的风俗,森林中那些美丽的风光,没有因为硝烟与苦难而被淹没,只是“欣赏”的角度和心情不同而已。就像悲伤的人看月亮也是悲伤的,但月亮的存在却是事实。因此,严峻和冷酷中有浪漫与抒情,使这部作品更具有生活的情真。

      当然,该部作品并非完美无瑕,作者在运用史料和“创作”的处理上过于拘谨,以致无法更广泛地展开故事的空间,使情节更生动,人物更丰满,情节更充实。这大概是多数作者在将史料变为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个两难问题。处理好了,那当是两种不同效果。就像《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一样。虽然《哀牢山剿匪记》有这个遗憾,但这部作品总体还是成功的。

      现在的新平县,已是高楼幢幢,绿树重重。各民族安居乐业、团结和谐。每天傍晚以后,县城中心广场都是群众自发性的歌舞、戏剧以及打陀螺、扭花灯等娱乐活动,欢歌笑语,一片歌舞升平景象。一条条柏油路通往哀牢山中的各个乡镇——磨盘山、漠沙、戛洒……车辆穿梭、游人如织。有多少人会想到这一带曾经是正义与邪恶、血与火的激战之地。在这片苍苍莽莽、鲜翠欲滴的土地上,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多少火红的杜鹃,艳丽的山茶?我相信,读完这本书,谁都会掩卷沉思,回到那血泪淋淋和英雄本色的年代去挖掘点什么?开拓点什么?那么,你再看哀牢山,就不仅仅是山川绮丽的自然风光,而更多了几分历史的悲壮与雄伟。它回荡着一首锥心泣血的英雄赞歌,高耸着一座永垂不朽的英烈丰碑,仍然能使今天的人为之动容、动情。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我们处在今天的伟大时代,无论如何不能忘记过去。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个人,最可怕的就是遗忘:忘掉过去的不幸,忘掉过去的艰难,忘掉过去的被伤害,忘掉过去走过来的历史……我们现在的一切,都在过去的审视之下。”

      革命历史对于今天的继承者或者创新者来说,都将是一个永恒的精华吸引和基础承载。

      2008年春节前夕于滇池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