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 传记回忆 > 刘伯承传 > 后记



      《刘伯承传》是根据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央军委的决定编写的。经过12年的努力,终于完稿付梓,并作为《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之一与读者见面。


      小平同志对本书的编写十分关心,并为本书题写了书名。


      从1980年3月编写组成立开始编写,到1992年修改成书,在整个编写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坚持以下三条原则:一、据实直书而不拘于定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针,以确凿的历史资料为依据,实事求是地秉笔直书,而不拘泥于已有的结论或评论。


      二、材料丰富而不至于芜杂。采用真实可靠的具有历史价值的材料,摒弃那些似是而非、查无实据或无关宏旨、可有可无的材料。


      三、文字生动而不虚构、浮夸。对传主的生平业绩,力求写得生动活泼,如见其人。


      当然,主观愿望是一回事,社会效果又是一回事。良好的愿望能否变成现实,得到良好的社会效果,还有待于广大读者的鉴定。


      这是一部集体创作的历史传记。


      编写人员先后采访了300多位同刘伯承一起战斗、工作过的战友、同事和了解情况的人。其中主要有刘华清、张震、杨白冰、薄一波、宋任穷、李德生、陈锡联、肖克、何长工、郭述申、李达、李聚奎、林浩、郭林祥、尤太忠、向守志、钟汉华、曾绍山、孔石泉、孙毅、韦杰、孙继先、陈明义、鲁加汉、肖永银、马忠全、卢仁灿、黄鹄显、徐斌洲、仲曦东、鲁瑞林、吴忠、刘昌毅、孔庆德、陶汉章、王智涛、王义淮、刘明辉、赵遵义、党必刚、刘叔禹等。还有原国民党将领杜聿明、黄维、杨伯涛、文强等。他们提供了大量的珍贵资料。有些人还对本书的撰写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


      刘伯承的夫人和战友汪荣华,不仅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而且给予编写工作以大力支持和帮助。


      中央档案馆、解放军档案馆、军事博物馆、解放军画报社、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山西省档案馆、四川省政协、重庆市政协、南京市档案馆、军事科学院图书资料处和国防大学图书资料馆等,为编写工作提供了大批历史文献资料,使传记有了可靠的依据和凭证。


      本书于1983年4月写出送审稿。全书分为22章,42万字。从拟定纲目到成文,都是在李曼村指导下进行的。具体分工是:陈石平写青少年时期,宋科写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柯岗写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前期(1945年8月至1947年7月),曾克写解放战争中期(1947年8月至1948年1月),薛洪兴写解放战争后期及建国初期(1948年2月至1950年10月),齐生平写军事学院时期,李曼村写1958年以后。先由各人写出初稿,然后逐章逐节进行集体讨论、修改,最后由李曼村、宋科、薛洪兴三人统稿。


      王文治、王济民、刘蒙、朱玉、谢武申等,也参加过编写工作,对本书的撰写作出了贡献。


      后汲收各方面意见,对书稿进行修改,于1992年4月写出修改稿,扩展为24章,50万字。建国前的18章由薛洪兴执笔。建国后的6章由齐生平执笔。全书经薛洪兴加工润色,最后由李曼村、黄玉章审阅修订。


      《当代中国》丛书国防军事卷办公室、国防大学科研部第一编研室,对《刘伯承传》的编写工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指导与帮助,并两次主持召开书稿讨论会,使书稿逐步改进,得以在刘伯承诞辰100周年之际奉献给读者。


      由于水平所限,书中不当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最后,对于所有帮助、支持本书编写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致以衷心的谢意。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刘伯承传》编写组一九九二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