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伟人到小丑
拿破仑在出征俄国之前,在华沙同法国外交官普拉德谈话时宣称:
“五年后我将独霸世界;争雄逐鹿只剩下一个俄国,但我要把它扼死。”
然而法军渡过涅曼河侵入俄国不过半年,总计损失兵力五十七万多人(包括被俘人员),一千三百多门大炮剩下不足250门,他的“大军”已不复存在。
1812年底拿破仑仓皇逃回巴黎后,斯坦尼斯拉夫・波托茨基曾问他:
“这一切是怎样造成的?”
法国皇帝回答他说:
“从伟人到滑稽小丑,其实只有一步之差。”是的,拿破仑用自己的话道出了他败将的形象。拿破仑领悟到,在俄国的惨败使他称霸世界的计划落空了。
列宁写道:“从1812年起,拿破仑的军事实力开始衰落。”
法国侵略军被赶出俄国领土后,拿破仑仍在拼命控制欧洲诸国,妄图维持自己的统治。他向欧洲发布有关俄国战况的虚假公告,在法国本土和被征服国加强野蛮残酷的统治,目的是隐瞒军队在俄国被击溃的真相,消灭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运动,还想利用欧洲诸国的资源,同俄国继续打下去。他不是一个轻易肯认输的人,他幻想着东山再起,雪耻报仇。
在这种情况下,俄国有必要对那些正在进行民族解放斗争的西欧各国人民予以支援,把军事行动转向国外,根除拿破仑发动新的侵略战争的可能性。
不了解军队实际状况的沙皇,下达了命令:
“全部军队,不论是主力集团军还是海军将军奇恰戈夫的集团军以及维特根施泰因伯爵的军队,都必须不停顿地追击敌军。”
英国驻俄外交官威尔逊在给亚历山大一世的信中写道:
“您的决策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处于举足轻重地位,想到这里我越发相信,在执行这一决策中任何延宕,都有损陛下的利益,应受到追究。”但是,威尔逊显然不是为了俄国,而是为了英国的利益在操心。
为了追歼败退的敌人,俄军继续作战,已向西推进近千公里。在紧张艰苦的作战条件下,官兵已极度疲惫,而且给养也供应不上。因此,库图佐夫没有让军队加快行军速度,他说过“没有‘我’一切皆休”,要爱惜士兵。他还认为,越临近胜利,就越要少流血,越要爱惜军队,否则战后俄国就难免成为保存了军事实力的英国、普鲁士等国手中的傀儡。
早在沙皇下达追击敌人的命令之前,1812年11月27日,库图佐夫在给大臣委员会主席萨尔特科夫的信中写道:
“应当承认,主力集团军历尽千辛万苦,追歼逃敌六百多俄里,有时我们需要面包,却又得不到足够的供应。……”
2. 养精蓄锐以利再战
库图佐夫基于休整军队的考虑,决定停止前进,以便利用一段时间充实主力集团军。1812年12月14日,他在给沙皇的报告中作了如下陈述:
“主力集团军马不停蹄,从莫斯科进抵此地,行程1000俄里,出现一些混乱现象,军队明显减员。官兵们经过多次强行军,几乎日夜兼程,或担任前卫,或不停地追歼逃敌,显然已十分疲惫,有很多人掉队,只能靠军队休息的机会追赶上来。有鉴于此,为恢复部队的战斗力,获得对敌作战的最佳战果,我决定主力集团军在此地休息。少则数日,多则两周。”
抵达维尔诺后,库图佐夫制订了一个称作俄军“未来作战总号令”的战略计划。从政治目的出发,这个计划的主要任务是:解放东普鲁士和波兰,彻底粉碎退却到那里的法军残部,不让他们同维斯瓦河西岸的部队会合。根据这一计划,维特根施泰因和奇恰戈夫的军队统一由奇恰戈夫指挥,向东普鲁士进军,以追歼向那里退却的麦克唐纳军,图奇科夫等支队去追击奥地利的施瓦岭贝格军;轻骑兵和哥萨克支队在前面开路。他们应在敌军渡过涅曼河后,一直追击至维斯瓦河。主力集团军将在维尔诺停留一段时间,目的是“争取时间让病愈和掉队的人员归队,并派乌鲁索夫公爵率相当于15个营的兵力补充主力集团军”。库图佐夫后来写道:
“应当承认,当时如果不作停留,再继续走上150俄里,则集团军必将更加混乱不堪,以致不得不重新组建。”
库图佐夫准确无误地判断出,剩下来由法军指挥部指挥的军队,若想长时间防御维斯瓦河至奥得河那一大片土地,兵力是不足的。决战必须在法国军队获得新编部队加强之前进行。很显然,俄军越向前推进,就越远离自己的后备部队。因此,如不巩固军队,不使后备部队和后勤供应向自己靠拢,远距离深入维斯瓦河一带是极端危险的。
横渡涅曼河前夕,俄军只有10万人左右,而位于对岸的拿破仑军队总计有7万人。其兵力主要布置在两翼:在东普鲁士有麦克唐纳和约克指挥的军队;在华沙附近,有瑞典、萨克森和波兰军队。这两个被拆散的集团军在缪拉的统一指挥下行动。拿破仑在波兰的莫尔贡抛下军队去巴黎前,授权缪拉指挥“大军”的残部,并组织沿涅曼河实施的防御。可是,从俄军前卫部队的首次进攻行动中可以看出,法军尽管作了认真的抵抗,但显得十分无力。当缪拉确信在该地区难以进行有效的防御后,下令将军队调回维斯瓦河一线,以加强但泽等要塞的守军,并以此为依托,制止俄军以后的进攻。
3. 乘胜追击
库图佐夫在致全军的号召书中写道:
“不要高枕于英雄业绩之上,我们现在将奔向远方,越过国界,竭尽全力把敌人战败在他们自己的土地上。”这些话反映了这样一个中心思想:竭尽全力最后战胜敌人。
俄军从科尼斯堡、普沃茨克和华沙三个方向上转入反攻。在东普鲁士向麦克唐纳和约克军实施了突击,占领了大片土地。俄军取得的胜利,促进了普鲁士与法国的分裂,并与反拿破仑同盟联合起来。俄军在这个方向上抽调了约6万人的兵力,由奇恰戈夫指挥。
进攻华沙的目的,是为了占领这个波兰大公国的重要政治和经济中心,粉碎强大的瑞典、萨克森集团军。这项任务由米洛拉多维奇指挥的1.3万俄军承担。
在两个集团军之间,从梅列奇向普沃茨克全面展开进攻的是俄军主力集团军,总司令部就设在这个集团军里。这些部队的任务是加强两翼进攻的部队,阻止东普鲁士和华沙的敌军会合。
库图佐夫在远征开始前致普鲁士人民的号召书中写道:
“当我统率的军队即将进入普鲁士国境之际,我奉沙皇的旨意声明,我们的进军仅仅是军事行动的继续。……我号召你们,利用当前的有利时机,同俄国军队联合起来追击敌人。敌人的溃逃,足以证明他们是无能之辈。”这份号召书是用德文和法文发布的。
12月23日库图佐夫下达命令:
“我们当前作战的最主要目的是,竭尽全力勿使麦克唐纳同敌军主 力会合。”另外,在12月24日写给奇恰戈夫的信中指出:
“右翼作战的首要任务应是消灭或至少牵制麦克唐纳集团军。”
奇恰戈夫和维特根施泰因奉命切断了麦克唐纳集团军从里加经柯尼斯堡①的退路。如能将其3万人的军队击溃,对扭转战局将具有重大意义。俄军一踏上东普鲁士的领土,便立即展开强大的攻势,并快速向前推进。勇往直前的骑兵向溃散的敌人实施强大而神速的突击,头五天就解放了蒂尔西特等地。普鲁士人民兴高采烈地迎接俄军,姑娘们把鲜花抛向俄国士兵。
①现为加里宁格勒。
俄国无上荣光,充满自豪地庆祝胜利,库图佐夫的名字被到处传颂。
库图佐夫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
“波拿巴是一个目空一切的征服者,是人类的败类……他在我面前,像个小学生躲避老师那样,足足跑了三百多俄里。敌人损兵折将丢弃了很多人。据说士兵、军官、甚至将军们都以死马肉充饥……我感到自豪的是,我是第一个亲眼看到这个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在自己面前成了落荒而逃的将军。”
俄军发动最初进攻取得的重要成果是,同约克将军签订了陶罗根条约。根据该条约,普鲁士军队约2万人脱离了麦克唐纳军,并在普鲁士政府作出同俄国结盟的决定之前保持中立。
早在1812年夏天,在维特根施泰因领导下在俄国建立的“德国委员会”就曾竭力说服约克转向俄国方面。1812年9月,俄军指挥部曾与约克进行谈判,试图使普鲁士放弃作战行动。但那时约克犹豫不决。当拿破仑军队被击溃,俄军转向国外作战,季比奇将军已完全切断了约克军同法国麦克唐纳军的联系后,约克才当机立断,于1812年12月30日签署了条约。
兵力大为削弱的麦克唐纳,如今自然无力再作有效抵抗。在列巴岛,麦克唐纳军被舍卫列夫将军的前卫部队追上并被打得落花流水,仓惶败退至柯尼斯堡。紧追不舍的俄军在行进间突入该城,经过短暂而激烈的战斗,于1813年1月26日攻占了东普鲁士这一强大的据点。
俄军占领柯尼斯堡以后,继续向维斯瓦河挺进,追击败退的法军,并相继攻占了埃尔宾等地。部分俄军在攻占了尼延堡、迪尔绍之后渡过了维斯瓦河。
与此同时,俄国主力集团军如同在东普鲁士的进攻一样进展顺利。为解放波兰,兵分三路,渡过涅曼河,向维斯瓦河挺进。1月24日,主力集团军逼近维斯瓦河并占领了普沃茨克,对驻守在华沙地区的敌军构成严重威胁。施瓦岭贝格得到奥地利政府的同意,开始同俄军指挥部谈判,最后双方签订了停战协定。奥地利军队放弃华沙并向加里西亚撤退,波尼亚托夫斯基的部从被迫仓促撤向克拉科夫,雷涅的军队撤向卡利什。1812年2月7日,俄军进入华沙。
俄军的顺利进攻,为争取奥地利和普鲁士参加反拿破仑联盟奠定了基础。奥地利军队已不再支持法军作战;普鲁士军队已准备调转枪口反对拿破仑。许多老百姓也参加到反抗法国占领军、争取民族解放的运动中去。
库图佐夫大力支持俄德联合、为德国彻底摆脱拿破仑的统治而进行的斗争。他在告德国民众书中写道:
“德国百姓们!俄军将士正在为你们的幸福浴血奋战。在这大好形势下,你们会无动于衷吗?难道你们看不到现在为了你们自身的利益必须有所作为吗?难道你们甘愿为他人效劳吗?难道你们情愿做违背切身利益的事情吗?请记住,我勇敢的大军将给予你们需要的任何帮助。我相信,这个全欧洲的大敌所发动的进犯必定会被粉碎!要让敌人明白,人民是忠于自己祖国的,他们有坚强和巨大的力量,定能砸断套在身上的铁链。
……
俄国军事力量同德国的联合具有深远的意义,它将使我们有可能全部实现我们的共同目的,并恢复整个多难的欧洲所强烈渴望的和平。祝勇敢而光荣的德国人民爱国精神发扬光大!”
拿破仑为赢得时间组建新军,并推进到奥得河或是维瓦河,就充分利用这两条河的宽阔水域和坚固的筑垒要塞,以阻止俄军继续前进,分散其兵力,并迫使其为争夺要塞而卷入持久战。
但是,库图佐夫同那些沉醉于要塞战的统帅们见解不同,他知道,这将带来重大的牺牲和消耗过多的时间。况且,这些要塞的守军也无力阻挡俄军强大的攻势。因此,总司令只抽出少量的兵力包围要塞,而将大部分兵力调往奥得河。这样一来,一些法军反受到包围,同其他友邻部队断绝了联系,被排除在战斗之外。法军兵力削弱了,俄军反而能自如地展开进攻。
在新的形势下,库图佐夫指挥若定。其决心是:在进攻中各部队互相逐渐靠拢,并向西推进到奥得河。为此,从集团军主力中抽调一些兵力组成强大的机动支队,突入前方作战,实施纵深袭击,追歼敌军个别军队集群。俄军主力则在机动支队之后展开进攻。
发动进攻后一个半月,即1813年2月中旬,俄军由涅曼河推进至奥得河,行程约为800公里,平均每天推进约为20公里,俄军在宽大的正面上展开进攻,粉碎了法军的抵抗,法军一部分兵力被消灭,一部分被围困在托伦等要塞中。
俄军推进至奥得河以后,仅维特根施泰因的部队就有3.5万人,若将能够同俄军联合作战的约克的普鲁士军队算在一起,总兵力约为6.5万人;而在奥得河西岸,位于斯得丁和法兰克福之间的法军残部兵力不过4万人。库图佐夫在给维特根施泰因的信中写道:
“我军兵力现在占有优势,为战败共同的敌人,普鲁士军队将会同我军联合作战。彻底粉碎这股残敌的有利时机已经到来。为此,将我们的共同行动计划――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通知公爵大人。”
库图佐夫计划从两个方面进攻柏林。维特根施泰因率部由北面进攻,渡过奥得河后再分三路展开,维特根施泰因和约克两部直捣柏林,普军比洛部迂回柏林,然后占领波茨坦。主力集团军从南面进攻,向克罗森开进,继而抵易北河,向马格德堡进攻。计划的基本精神是:把集结在柏林地区的法军重兵集团分隔开,并在从法国调来增援部队之前将其消灭。
遗憾的是,由于普鲁士将军约克和比洛拒绝参加进攻柏林的战斗,作战计划未能实现。库图佐夫很清楚,只有靠俄军现有的兵力渡过奥得河并在附近停留一段时间,以便部队在长时间进攻之后得到休整,同时补充弹药和给养,更主要的是,等待从俄国调来新的预备队。
与此同时,拿破仑正加速筹组新的集团军。他试图以法军部分兵力制止俄军的进攻,而以另一部分兵力给俄军以强有力的回击,在3个月的时间里,他征兵20余万,后来增加到30万。拿破仑竭力想在兵力对比上占优势。他把军队集中在易北河东岸德累斯顿和莱比锡地区,以便发动卓有成效的进攻。
俄军为了准备对敌发动进攻,有关后勤供应方面的准备也在抓紧进行。库图佐夫认为,战争期间保障军队有充足的粮食供应,对战斗的顺利进展有重要意义。如果不能保证足够的粮食供应,再好的作战计划也会归于失败。为此,部队制订了“粮食供应办法”,该文件对向部队供应粮食和饲料的有关问题作了详细的规定。
4. 签订盟约共同对敌
俄军主力部队及其司令部在卡利什停留了约1个半月的时间。在此期间,总的形势已好转,普鲁士同俄国的关系进一步缓和,但普鲁士皇帝腓特烈・威廉三世还是不敢公开向拿破仑宣战,只是当俄军的进攻取得节节胜利,前出至奥得河,并对柏林构成威胁时,他才惴惴不安地迈出向俄国靠拢的第一步。他离开柏林到达布雷斯劳,从那里秘密地派出克涅泽别克将军赴卡利什同俄方谈判有关签订盟约问题。在谈判中,克涅泽别克谨小慎微,举棋不定。只是在向普鲁士皇帝施加了外交压力之后,普俄才于1813年2月28日签订了共同对拿破仑作战的条约。在条约上代表俄国签字的是库图佐夫。
根据条约,普鲁士将恢复1806年的边界;俄、普保证不同法国单独媾和;普鲁士派出8万军队协同俄军作战。
卡利什盟约的签订是1813年俄军胜利反攻的结果,它壮大了反对拿破仑同盟的力量,在政治和军事上进一步将法国孤立起来了。
德国的未来取决于俄国的成败。德国人民的优秀代表,其中包括沙恩霍斯特,对这一点看得很清楚。沙恩霍斯特当时已是著名将领,他曾一度任教于柏林军事学院,参加过反法战争。1807~1811年任参谋总长。
沙恩霍斯特清楚地知道,针对法兰西帝国的侵略政策,必须联合俄、德两国的力量才能维护本国的利益,他坚决主张同俄国签订共同反对拿破仑的条约。为此,他曾于1811年到过彼得堡。
沙恩霍斯特的活动被法国间谍部门发现了。根据拿破仑的要求,他于1811年被解除参谋总长职务并退休。他当年只有58岁,精力充沛,胸怀大志,虽已解甲归田,仍秘密从事反对拿破仑的活动。
当普鲁士政府迫于国内爱国势力的压力,最终同俄国结盟之际,沙恩霍斯特立即成为普鲁士解放斗争的领袖。他赶赴卡利什同库图佐夫商讨协同作战计划,以便尽快彻底解放普鲁士。沙恩霍斯特认为以直接攻击来歼灭敌军为上策。库图佐夫则力求采取广泛的包围机动来达到同样的目的。这是他们两人之间,在总的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在实现计划的方法上的分歧。
当然,军队若按沙恩霍斯特的直接行动计划,抵达易北河的时间可能要早几天。但是,老谋深算,经验丰富的库图佐夫知道,直线并不一定是达到目的的捷径。正面进攻有时可能给军队带来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俄军所取得的许多战绩,往往都是实施包围机动和组织良好的追击的结果。
卡利什会晤之后,库图佐夫和沙恩霍斯特相互之间建立了完全信任的关系,库图佐夫对普鲁士的形势是很了解的,他敦促手下的将领们同沙恩霍斯特周围有爱国热情的军事长官和政治活动家保持密切联系。
在1813年解放战争期间,沙恩霍斯特是西里西亚集团军的参谋长,布吕歇尔元帅是该集团军司令。沙恩霍斯特竭力帮助库图佐夫,反对那个千方百计阻挠库图佐夫实现其作战计划的普鲁士反动宫廷。在库图佐夫和沙恩霍斯特之间,就俄、普两军协同作战问题,有着充分的相互理解。库图佐夫将哥萨克部队拨一部分给布吕歇尔和约克将军指挥,这样就大大加强了普军的战斗力。1813年1月初,他还把大量弹药交给沙恩霍斯特的部队使用。
库图佐夫和沙恩霍斯特这两位统帅,是同人民休戚相关的爱国者,他们知道人民战争所具有的所向无敌的力量,他们都深信正义的事业最后必将取得胜利。
遗憾的是,沙恩霍斯特没能看到胜利。1813年1月28日,他在卢萨恩交战中阵亡。
5. 横扫欧洲捷报频传
1813年春,俄军先遣支队和游击支队在奥得河西岸展开了大规模军事行动。1813年3月4日晨,切尔绍夫和普列宁的部队从不同方向突进柏林。10天之后维特根施泰国的部队开进柏林。
库图佐夫说:
“攻占柏林非常必要。”
这是因为攻占柏林具有重大的政治和军事意义。它鼓舞了德国人民进行民族解放斗争的斗志,增强了战胜拿破仑的信心,同时使同盟国的军队进一步靠近,便于组织协同作战,扩大战果。
俄军的另一个重大胜利是3月19日攻占了汉堡。库图佐夫就此写道:
“俄国胜利的旗帜在汉堡城头迎风飘扬,俄罗斯人为拯救自己祖国免受异族压迫而赴汤蹈火,他们为自己祖先争得了荣誉,美名将流芳百世。”
这一阶段,由于腓特烈・威廉三世玩弄两面派手法,俄普两军未能组织协同一致的进攻。普鲁士皇帝在签订卡利什条约之后仍心怀他图,仍想方设法拖延,不准普军积极参战。他于1813年3月8日手谕普军的司令官,3月11日前不得越过奥得河,“不得擅自对法军采取任何敌对行动”。在命令的补充部分还强调:“倘若我们在3月11日以后能避免敌对行动,亦应力争做到。因为这关系重大,是政治上的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就连博尔斯泰尔将军这样忠于朝廷的军人,在充满爱国热情的军民影响下,也诚惶诚恐地向皇帝进谏:
“我恳求您,陛下,请允许我们行动吧!”对于普军擅自采取向奥得河靠近的行动,皇帝大为不快,他指责博尔斯泰尔:
“我无论如何不能赞同你不经朕下旨就率部在新马克地区推进至柯尼斯堡。”
普鲁士政府反动集团之所以对卡利什条约进行暗中破坏,是因为他们害怕自发的人民群众运动,而俄普两军的协同进攻,必然会给人民群众运动以强有力的推动。
随着俄军的向前推进,库图佐夫开始担心起来,他在给一位将军的信中写道:
“我们离我国国境越来越远,从涅曼河至易北河,从易北河至莱茵河,里程已难以计算。在我军预备队从俄国开来补充部队之前,我军很可能同敌人的大部队遭遇。这是您和大家都会预料到的情景。”
库图佐夫不愿仅仅为了攻占尽可能多的领土,而分散使用主力部队,或将主力部队投向易北河。现在,他感到应该命令冲在前面的维特根施泰因和温岭格罗德停止前进。元帅在给维特根施泰因的信中写道:
“倘若能攻占更多的德国领土,并以此振奋和发动民众。那无疑是极为有益的。但是,这种好处同我们将面临的危险(俄军由于突前而削弱,敌军则相对得到加强)相比,是否得不偿失?因此,我认为必须停止前进,以埃尔斯特作为最远的边线,无论如何不能越过该线。游击队的活动不受此限制。将来情况一旦许可,我们再继续向前推进。”
这些想法和道理,库图佐夫向温岭格罗德同样叙述过,他坚决反对温岭格罗德意在向前推进并轻取胜利的主张。库图佐夫说:
“我的地位决定我必须运筹帷幄;必须考虑我军后备部队距易北河的路程,以及敌军可能与我军对抗的兵力。”
当俄军先头部队推进至易北河时,在遥远的后方,在维斯瓦河一带,围歼托伦、但泽等要塞残敌的战斗还在继续进行。俄军总司令下达了攻占这些要塞的命令,同时要求必须保障自己后方的安全,并腾出部分兵力向主力部队靠拢。根据总司令的指示,占领这些要塞是依次实现的,这样就有可能使用一定量的兵力和火器先攻占一个要塞,然后再集中力量去夺取另一个要塞。
在维斯瓦河和易北河与法军交战的同时,俄军和普军的主力部队都在进行进攻前的准备。从俄国开来的预备队加入了军队,加上迅速组建起来的普鲁士军队,使盟军兵力得到显著加强,总人数达到28万人。
先遣支队前出至易北河,且军队兵员显著增加,为盟军转入全面进攻提供了可能性。当时撤至易北河西岸的法军残部担任掩护任务,在其掩护下拿破仑集结了大量兵力,正企图转守为攻并逐渐歼灭分散的盟国军队。
面对这一险恶形势,盟军的首要任务是抢在敌人前面,将军队主力集结在最重要的方向上。根据对形势和拿破仑意图的认真分析判断,库图佐夫定下决心,命令柏林、卡利什等地的驻军沿结合部方向运动,并越过易北河集结于莱比锡、卢钦、阿尔藤堡等地区。
维特根施泰因奉命在托尔高附近强渡易北河,攻打莱比锡,普鲁士布吕歇尔的军队进抵包岭,在德累斯顿附近渡过了易北河,向阿尔藤堡方向发起进攻。位于卡利什的主力集团军则前往莱比锡同维特根施泰因和布吕歇尔的军队会合。
6. 战斗到最后一息
在此期间,年迈的库图佐夫作为总司令,由于殚精竭虑,体力和脑力长期处于极度紧张状态,他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也许是因为他有某种预感,在4月3日写给妻子的信中他说道:
“我需要安静地休息,我疲倦已极,很久以来我没有得到过安静的休息……我的健康状况如此之差,以致我别无他求,只要近日不会有什么不测就行了。”
在给妻子的另一封信中,库图佐夫写道:
“……有多少事等待我操劳,说真的,我得活下去呀。”
在这种情况下,库图佐夫还在坚持按照制订的计划调兵遣将,组织协同作战。他认为,将兵力集结在易北河西岸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4月22日,他在病中写给沙皇的信中说道:
“我继续生存的希望已经没有了,久病之后,自己感到身体一天天衰弱起来,就是乘车或骑马,行动也感到非常困难了。虽然如此,我仍将竭尽全力,尽快地将军队集结于易北河西岸。”
到了4月中旬,盟军主力部队约10万人,在易北河西岸莱比锡、阿尔藤堡地区集结完毕。法军残部未能守住对他们非常有利的阵地,和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易北河地区,向萨勒河对岸退去。
4月17日,库图佐夫离开盖瑙,奔赴萨克森首府德累斯顿。途中元帅走下轿式马车,骑马前行。那天,雾霭沉沉,天气阴冷潮湿,他只穿着一套平时穿的制服,因而受了风寒。4月18日,他不得不在本茨劳停留下来。库图佐夫偕同司令部人员下榻在一幢二层小楼房里,他虽然身患重病,却仍在继续注视着战局的发展。
在库图佐夫病重期间,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曾去探视。这位从登基当上皇帝的第一年就开始迫害库图佐夫的伪君子,这时却假仁假义地向一个临近死亡的老人请求宽恕。元帅回答:
“陛下,我可以原谅您,但是俄国会原谅您吗?”
由于病情急剧恶化,1813年4月28日21点39分,库图佐夫元帅与世长辞了。他的副官丹尼列夫斯基写道:
“元帅逝世前风采依旧,他犹如一颗陨落的巨星,照耀着他征途中最壮丽的一天;只是当目睹闻名遐迩的领袖瞑目去世时,怎能不使人悲痛欲绝?”
总司令的死讯被封锁了几天,没有让俄国军队知道,俄军按照以他的名义下达的命令,继续向西进攻。
库图佐夫的遗体经防腐处理后收殓在灵柩中。靠近头部安放着一个不大的银质筒形器皿,里面放着经过防腐处理的心脏。除心脏外,经防腐处理的元帅遗体的其余内脏盛殓在另一个不大的盒子里,并于5月8日掩埋在波兰博莱斯瓦维茨附近的一座小山上,该地位于本茨劳以西两公里处。
库图佐夫的灵柩于5月9日从本茨劳运往彼得堡,本茨劳许多市民涌上街头为伟大的俄国统帅送行。送灵队经米塔瓦、里加、纳尔瓦至彼得堡。对库图佐夫无限热爱和崇敬的俄国军民,对他的逝世感到无比悲痛,沿路成群结队的人纷纷前来为他送葬,许多人跪在灵车前致哀。当时的目击者写道:
“已获准将斯摩棱斯克公爵安葬在喀山大教堂。人们用双肩将他的遗体从纳尔瓦一直抬到那里。一些外国人也涌上前去,试图肩抬英灵的遗体,以表示他们的崇敬,但遭拒绝。”
1813年6月25日,库图佐夫的遗体被隆重地安葬于彼得堡喀山大教堂内。后来,在大教堂的前面为库图佐夫建起一座纪念碑,一直保存至今。
1814年,在博莱斯瓦维茨附近的墓地上竖起一座纪念碑,上面铭刻着:“库图佐夫――斯摩棱斯克公爵离开人世,升入天堂。1813年4月28日立。”
1819年在本茨劳市广场上,为纪念1813年4月28日不幸在这里逝世的俄罗斯帝国元帅库图佐夫――斯摩棱斯克公爵,一座大型纪念碑开始奠基。纪念碑于1821年4月11日揭幕落成。这是一座四方形铸铁方尖碑。高为12米,在纪念碑上镌刻着:
“库图佐夫――斯摩棱斯克公爵率领战无不胜的俄军到达此地。不幸死神终止了他光荣的事业,但他拯救了自己的祖国,开辟了欧洲解放的道路。他的英名永存!”
正当从拿破仑统治下解放西欧的斗争处于如火如荼阶段、一些重大军事事件即将发生的时候,全军总司令库图佐夫猝然逝世,这对军队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统帅的遗体虽已运往彼得堡,但驻奥得河和易北河的俄军将士却认为元帅仍在指挥着全军,库图佐夫仍然同自己光荣的将士们战斗在一起。
1813年10月16日打响了莱比锡战役。历史上把这个战役称之为“民族会战”。由俄国、普鲁士、奥地利、瑞典等国组成的联军共同对拿破仑军队作战。俄军总兵力达12.7万人,约占联军的半数。
10月19日,经过几天的血战,莱比锡战役以拿破仑军队惨败告终。拿破仑损失了三分之二的兵力,其残部约7万人遭到联军的追击,仓惶向曼尔福败退,后被赶回法国本土。欧洲各国人民终于从拿破仑的统治下获得解放。
联军利用有利时机,率先发起坚决的进攻,迅速粉碎了敌人的抵抗,并开始向巴黎进军。1814年3月30日,法国首都巴黎的守军投降,同盟国的军队庄严地进入巴黎。拿破仑被迫签署了退位诏书,并被流放到厄尔巴岛。
俄国人民为欧洲人民的解放斗争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俄国人民不仅阻挡住侵略者的进攻,还为欧洲人民摆脱拿破仑的统治提供了决定性的援助。拿破仑侵略计划的破产,是俄国军民、欧洲各国人民及其军队长期、艰苦斗争的结果。
拿破仑的基本兵力在俄国的覆灭,实际上已注定了拿破仑帝国的崩溃。一百多年后,著名的英国政治家斯蒂德指出:
“正是俄国军民摧毁了拿破仑的力量。法军从莫斯科、莱比锡、滑铁卢退却时,其败运已定。整个欧洲在英国支持下未能做到的事,都由俄国人以自己的勇敢、英雄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实现了。”
在战争中,德国人民和波兰人民给予俄国军队以巨大的帮助和支持,因而战胜拿破仑的步伐加快了。被解放的老百姓不仅为俄军提供粮秣和运输工具,还组织民兵和游击队积极参战。当地居民给予的帮助和支持,同样也是俄国军人同他们友好相处的结果。这在库图佐夫发布的命令中曾多次强调过。他曾就米洛拉多维奇和普拉托夫军队的“值得称赞的行为”和“友好地对待居民”的行动给予表扬,同时指出,“这种作风对全军有益,我们不仅获益一时,将来也是这样”。库图佐夫于1813年2月在卡利什时写道:
“全体德国人民,甚至包括萨克森人,都拥护我们。德国君主已无力遏止,这是人心所向,他们只能顺其自然。顺便提一下,我军的表率作用是燃起民众参战热情的主要原因。我军士兵的道德多么高尚,我们将军的表现又是多么令人仰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