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由于情敌而闻名的女子,通常声誉不佳,比如郭女王。
她本是魏文帝曹丕唯一册封的皇后,却在传闻里逼死了《洛神赋》女主角甄洛,而被声讨了1000多年。传说中,狠毒的郭女王为了争宠,离间曹丕和甄洛的爱情,导致甄洛被赐死,以发覆面,以糠塞口,潦草埋葬。15年后,东窗事发,甄洛的儿子曹叡为母报仇,赐死郭女王,同样“被发覆面,以糠塞口”。
像不像三国版《王子复仇记》?特别解气的结局,往往都不真实,大多是后来人为了泄愤的杜撰,实在不必因为一个女人的优秀,而否定另外一个女人的出色。
郭女王,就是那个极其出色的女子。
为什么没有穿越剧愿意回到三国?因为那时候战争和饥荒双管齐下,制造出一个真正的乱世,活着都是难事,谁想着去恋爱呢?三国初年,全国总人口大约2300万,只相当于东汉人口峰值的约40%,老百姓“人民相食”,人吃人。
那个时代的姑娘,怎么会好过?三国末期,社会相对稳定,依然有一条非常奇葩的诏令:
军户出身的女子,已经嫁给非军户人家的,强行离散,重新分配给战士做妻子;假如不愿意,也可以用年纪、美貌程度差不多的女人来代替她嫁给军户。
这看上去是保护军婚,保持军队的生育能力,其实漏洞巨大,漂亮的女人会被长官自留,甚至送到宫廷讨好皇帝,剩余的才会真正分配给战士。
此外,一个女人无论是娘家犯罪还是夫家犯罪,都得“连坐”,难逃一死。
活在三国,实在太不容易。
郭女王就出生在最混乱动荡的公元184年,赶上黄巾起义。她的父亲郭永,官至南郡太守,南郡是三国时军事重镇,兵家必争,后来的南郡太守有周瑜、吕蒙、诸葛瑾,都是名人。母亲董氏,生有三子二女,她是家里的小女儿,很得宠,父亲很早察觉她特别有自己的想法,与普通女孩不一样,夸赞说:“这是我家里的女中王啊!”于是,亲自用“女王”作为女儿的字,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她的大名,传说叫“郭照”。
战乱中,年幼的郭女王失去父母,流离飘零。
史书在这个阶段断片了,没提她遇到过什么事,经历了哪些人,她再次出现时,已经被贵族“铜鞮侯”献给曹丕,那年,她29岁,被26岁的曹丕纳为妾,既是大龄女青年,又是姐弟恋。
曹丕的形象多年来随着“七步诗”“洛神故事”的流传,被扭曲成暴戾残忍的阴谋家,可是,文如其人,假如读过他的诗文,不难理解他细腻又自卑的另一面。
2
作为曹操的儿子,本该众星捧月,但曹丕的成长环境远非如此。
第一,曹丕生母卞夫人出身并不显贵,他虽然是曹操与卞夫人的长子,却并不是曹操25个儿子中的长子,按照立长为嫡的封建制度,他的身份始终得不到曹操的重视。
第二,曹家有才华的儿子太多,随便谁生在别人家都是人中龙凤,可是,优秀扎了堆,就变成残酷竞争。曹丕的大哥曹昂,聪明谦和,曹操大爱,20岁就举为孝廉;他的大弟曹彰,武艺出众,能徒手搏斗猛兽,自小立志为大将;他的二弟曹植,天赋文采,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五弟曹冲,五六岁就流传出“曹冲称象”的佳话,是曹操的最爱。
在这么多优秀的孩子中,曹丕能得到父亲几分关注?甚至曹冲早逝,曹丕安慰父亲,曹操脱口而出:“这是我的不幸,却是你的大幸!”可以想象他遭遇了何等的尴尬和委屈,真心的劝慰在父亲眼里成了幸灾乐祸,激烈的家庭竞争使他自卑、不甘和狭隘,也同时学会了隐忍和谋划。
郭女王与曹丕恰好在这个时间相遇。
爱情中男人最渴望的,未必是美貌和性,两情缱绻的关键是志趣相投,尤其曹丕这样缺少爱又渴望爱,自惭却很细腻的男人,他的恋爱模式几乎都是“姐弟恋”——甄洛比他大六岁,郭女王比他大三岁。
与甄洛辞文熠熠的女文青气质完全不同,29岁历经战乱的郭女王英气飒爽,她从来就不是个小女人,教育良好、心思缜密、成熟懂事,都是她与众不同的优点。此时的曹丕,野心勃勃,正忙于夺嫡之争,早已不是情窦初开的年纪,他更需要在事业上助他一臂之力、出谋划策、补缺补漏的助手。
郭女王刚好就是这样的女人,她以才智谋略为曹丕献计献策,亲手为丈夫的夺嫡之路劈波斩浪,扫清障碍,因此得到了独一无二的宠爱和信任。
公元220年,东汉献帝禅位给曹丕,魏朝建立,郭女王被封为夫人。
为了让她在后宫中地位非凡,曹丕首次设置了“贵嫔”的封号,郭女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贵嫔”,这是仅次于皇后的尊位,由于曹丕没有皇后,郭女王的实际地位已经是六宫之首。
随后,曹丕赏赐授拜曹氏宗亲九族,甚至把郭贵嫔的亲属一并列入了封赏名单。郭女王的外甥孟康因此擢升为散骑侍郎,相当于皇帝的顾问,原本只有学识渊博的文人儒士才能入选,孟康则是因为郭贵嫔的亲戚关系才得以充任。